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中世纪千年史话 > 35 基督教大分裂!同一个世界的不同梦想

35 基督教大分裂!同一个世界的不同梦想

1048年,拜占庭与大塞尔柱帝国在亚美尼亚爆发战争,不久就缔结和约。君士坦丁九世自以为从此就和平了,为了给国家省点钱,同时也为了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他解散了驻守亚美尼亚的军队。

这位­精­打细算的君士坦丁九世做出这个愚蠢的决定,令拜占庭在以后的岁月里丧失了小亚细亚的大部分领土。

四面八方而来的敌人让拜占庭应接不暇,君士坦丁九世的对敌斗争多以失败而告终,在国内政策上,他表现得更是相当软弱。

君士坦丁九世企图通过联合宫廷里的贵族集团和地方上的大领主,以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为了讨好他们,君士坦丁九世做了另一个愚蠢的决定,他大量减少地主和基督教会的赋税,这样,各行省的实权落入高级文官手中。

1051年,雅罗斯拉夫使基辅教会摆脱拜占庭羁绊,在没有预先通知拜占庭教会的情况下,任命罗斯人担任基辅教会的大主教。

经过两年的磋商,双方才彼此消除在宗教方面的长期矛盾。雅罗斯拉夫同意拜占庭方面派出的希腊人担任大主教,君士坦丁九世的女儿和雅罗斯拉夫的儿子弗谢沃洛德结婚,他俩的儿子就是俄罗斯历史上著名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至此两国才算真正和谐了。

【基督教大分裂】

这时,基督教世界发生一个重大事件,起因是由于一场激烈的宗教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到底谁应该负责管理意大利南部的修道士,天主教还是东正教?

东正教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尔•凯鲁拉里乌斯(Michael Cerularius)和教皇利奥九世(Pope Leo IX)发生激烈冲突,两人互不相让,争论不休,闹得越演越烈。

这种争执对拜占庭极为不利,因为面对咄咄逼人的诺曼人,要想保住意大利南部的领土,缺少罗马教会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拜占庭政府想和利奥九世搞好关系,可是米海尔却把君士坦丁堡的市民鼓动起来,百般阻挠。君士坦丁九世没办法,只好随米海尔去吧,你愿怎么处理这件事,就怎么处理,朕是不愿再在这上面费脑筋了。

就是因为君士坦丁九世的这个决定,这个无能的表现,让上帝痛哭失声。

米海尔很快结束了无意义的争执,和罗马教会一刀两断。

愤怒的利奥九世派使者驰入君士坦丁堡,把讨逆檄文放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上,文中痛斥“米海尔及其步入歧途的行为”,里面还把和米海尔站在一起的人一块儿臭骂一顿,把他们说成是异端者、魔鬼撒旦的使者,开除了他们的教籍。

米海尔也毫不示弱,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宗教会议,当众焚毁利奥九世的檄文,并大声宣布“教皇的使者及其随从人员像野猪一样来到圣城,玷污了真理”。当然,利奥九世也被米海尔开除了教籍。

1054年7月16日,基督教由此正式分裂成两派——罗马公会(即天主教会)和希腊正会(即东正教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基督教分裂的事件早已有之。公元70年,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基督教的中心自然而然地转移到罗马城。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以后的几十年里,君士坦丁堡教区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了与罗马教会并驾齐驱的地步。

以罗马城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为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文化,在教会组织、纪律等方面产生分歧,这种分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越来越大,彼此争论不止。

拜占庭爆发的破坏圣像运动使罗马教会非常不满,从而导致拜占庭皇帝和教皇之间兵戎相见。

在老米执政时期,他任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福细阿斯就曾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Pope Nicholas I)互相开除教籍,史称“福细阿斯分裂”。

而1054年的这次史称为“米海尔分裂”的正式大分裂只是以上两派宗教矛盾积攒到极点的一种释放。

这只是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到了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又称宗教改革)中,从罗马公教中又分裂出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等,此后很多小教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这两次大分裂对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影响最为深远。

1054年的大分裂更加深了西欧国家和拜占庭之间的敌对关系,这种敌对很快便会在实际中表现出来。

【马其顿王朝末代皇帝们的结局】

下面来看看马其顿王朝最后几位皇帝的结局吧:

佐伊死于宗教大分裂之前,即1050年;素有“单独战斗者”之称的君士坦丁九世死于宗教大分裂之后,即1055年。

三姑娘狄奥多拉终于在姐夫死后独掌大权,她把被压抑已久的政治手腕全部爆发出来,挫败了一起宫廷政变。在她统治之下,贵族们飞扬跋扈的行为受到约束,*之风有所收敛。

牧首米海尔劝狄奥多拉通过结婚选定皇位继承人,狄奥多拉当时都七十多岁了,而且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情谈婚论嫁。

在牧首的一再劝说以及满朝文武的压力下,狄奥多拉从自己的宠臣中选择了一位担任下一届皇帝,他就是军需大臣米海尔•布林加斯(Michael Bringas),是为米海尔六世(Michael VI,1056—1057年在位,又译作迈克尔六世)。

1056年9月初,狄奥多拉女皇去世,马其顿王朝因为断了香火宣告结束。

愚兄不让女儿们结婚的愚蠢行为断送了马其顿王朝,他在九泉之下肯定无颜面对开国皇帝巴西尔一世,也无颜面对打造王朝鼎盛的哥哥巴西尔二世,这两位巴西尔一定、肯定以及确定会掐死他的。

【科穆宁王朝】

米海尔六世只坐了一年皇帝,就被贵族推翻。

1057年,伊萨克•科穆宁(Isaac Komnenos)受贵族拥戴登基坐殿,是为伊萨克一世(Isaac I,1057—1059年在位),开创科穆宁王朝(Komnenos dynasty,1057—1059年,1081年复辟,统治到1185年)。

伊萨克是军事贵族发动叛乱推举的皇帝,故而他是军事派的代表­性­人物。伊萨克在位虽然只有两年,但他是个很勤奋的皇帝,堪比雍正皇帝。

刚一登基,他就开始实行军事派的政治纲领,削弱大官僚以及教会的势力。这一做法遭到牧首米海尔的反对,伊萨克也不是吃软饭的,立刻把这位牧首大人打入天牢。

他着手恢复国家经济,把前几位皇帝给那些庸庸无能的朝臣分发的养老金全部撤销。

他还把沿用自罗马帝国的单头鹰徽章改为双头鹰,以示拜占庭领土的地理特­性­,即拜占庭继承了罗马帝国在欧亚两部分的领土,同时也表明拜占庭的使命不仅仅是要维护东方的领土,更要夺回西方原属罗马帝国的版图。

要让日趋没落的拜占庭完成这一光荣使命相当不现实,能保住拜占庭现有的土地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过我们还是应该为伊萨克的雄心壮志拍手鼓掌,至少他­精­神可嘉。

在拜占庭灭亡以后,欧洲的两个大国——俄罗斯和奥地利把双头鹰引入国徽,以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公主后,把双头鹰放进俄罗斯国徽里,以示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把双头鹰变成自己的王徽,显示自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室的继承者。德意志地区的一些诸侯也引用双头鹰,表明自己和哈布斯堡王室的关系非同一般。另外,后来的巴尔­干­地区一些国家,以及东正教各支派的标志也都使用双头鹰。

伊萨克的改革措施对拜占庭颇有裨益,但是大官僚和老百姓都不买他的帐,特别是那些对养老金制度不满的朝臣们。

他们趁伊萨克得病的时候发动政变,伊萨克被迫退位,科穆宁王朝建立了仅两年就被迫中断,不过日后它还有翻盘的机会。

在修道院的日子里,伊萨克潜心研究《伊利亚特》等荷马史诗,其学术成果至今仍具影响力。

诗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是政治上的失败毕竟给伊萨克很大打击,两年后他在修道院里郁郁而终。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