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的史实告诉我们,历史是会重演滴。和当年一样,博希蒙德没能率领军队向纵深踏进一步,没能给对手构成威胁。迪尔拉奇乌姆是博希蒙德进攻拜占庭的第一站,也成了终点站。他的军队在迪尔拉奇乌姆城下又一次尝到疫病的厉害,士兵拉稀的拉稀,跑肚的跑肚,整个一群病秧子。
正在博希蒙德被跑肚拉稀的士兵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竟然被敌人包了饺子,陷入重围之中。威尼斯和拜占庭真是铁杆联盟,威尼斯舰队和多年前一样,再一次造访迪尔拉奇乌姆海域,切断博希蒙德的退路。
威尼斯总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连上帝在人间的经济人都不放在眼里,教皇派来的援军被威尼斯舰队迎头痛击后逃之夭夭。
教皇是博希蒙德唯一的希望,现在希望已经化为泡影。博希蒙德别无选择,只得低头服软。
1108年9月,垂头丧气的博希蒙德来到阿历克塞位于迪伏尔(Devol)的御营,和老冤家谈判。
这次名为谈判,其实就是投降。博希蒙德必须无条件接受阿历克塞提出的所有条件,否则他那些每天都得“三顾茅庐”的病秧子就别想活着离开。
对博希蒙德来说,这是一次极具羞辱性的会谈。博希蒙德承认当年违背了誓言,但是他依然认为阿历克塞在安条克被围的时候不发救兵,很不仗义。
阿历克塞认为自己仗不仗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是刘邦,你博希蒙德是项羽,做了板上之鱼就得任人宰割。
博希蒙德被迫当众宣誓道:
“我向你们,伟大神圣的皇帝阿历克塞•科穆宁,以及皇太子约翰宣誓,我将信守我所同意的条款,决不食言。我决不背信弃义,决不做任何危害你们的事情……任何有利于罗马统治,或是为罗马统治添光彩的事情,我牢记于心,并付诸实施。这样,我将得到上帝、圣十字架以及圣福音的眷顾。”(安娜•科穆宁娜记录)
博希蒙德的心在流血,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你败了,就只能接受失败者所必须接受的一切。阿历克塞开列一大堆条款,博希蒙德毫无办法,只得签字画押。《迪伏尔条约》(Treaty of Devol)在博希蒙德的心碎声中诞生,其部分条款如下:
• 博希蒙德宣誓效忠阿历克塞以及皇太子约翰。
• 博希蒙德同意帮助拜占庭抵御外敌,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只要有需要,他都必须奋不顾身地勇往直前。对于他提供的帮助,拜占庭每年给他二百个金币作为报酬。(才二百个金币,阿历克塞分明是在羞辱博希蒙德)
• 阿历克塞授予博希蒙德安条克公爵的称号。
• 阿历克塞把安条克和阿勒颇赐给博希蒙德做封地。(当时阿勒颇在土耳其人手里,这其实就是张空头支票)
• 博希蒙德归还占领的一些领地给拜占庭。
• 拜占庭可以指定安条克的希腊主教。
阿历克塞很明智,他认识到要把博希蒙德的势力完全赶出安条克是不现实的,他只好把博希蒙德纳入拜占庭的管理层,使之为拜占庭服务。
博希蒙德再也没回安条克,安条克公爵的称号只能令他感到耻辱。博希蒙德返回西西里岛,越想越窝囊,三年后死在那里。
阿历克塞和博希蒙德的对手戏还是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但是那份作为历史见证的《迪伏尔条约》并未付诸实施。
坦克雷德拒绝承认《迪伏尔条约》,在他看来,安条克是他们拿生命换来的,和拜占庭毫无关系。在他眼里,阿历克塞老奸巨滑,根本不值得信任。坦克雷德不允许希腊主教进入安条克,没办法,希腊主教的办公室只好设在君士坦丁堡。
尽管《迪伏尔条约》里的大部分条款变成一纸空文,但是它为后来新皇帝约翰二世(即现在的皇太子)围攻安条克提供了大义名分。
博希蒙德死后的第二年,坦克雷德也死于安条克,博希蒙德幼子博希蒙德二世接任安条克亲王之位。
【女历史学家——安娜•科穆宁娜】
时间过得飞快,历史的马车一转眼奔到1118年。在这一年,东方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一代枭雄阿历克塞去世。这位皇帝受命于危难,救帝国于倒悬,其智商和情商在同时代人里绝对属于上游水平。*他老人家对阿历克塞评价挺高,“在阿历克塞一世时期,从西方开始的十字军东征,提高了帝国的地位,消除了来自东方的威胁……”
很有必要提一下的是,阿历克塞有个女儿,名叫安娜•科穆宁娜(Anna Komnene,1083—1153年),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女历史学家之一。她著书立说,把父亲一生的事迹写成《阿历克塞传》(Alexiad)。这本书里充满了安娜对父亲的仰慕之情,未免带有一些个人感*彩,但是它很有价值,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以及十字军东征的重要参考文献。阿历克塞在历史上如此出名,和这本书的问世是分不开的。
另外,安娜不仅是历史学家,还是女政治家、女强人。
安娜是家里的大姐姐,阿历克塞很长时间没生出男娃,所以孩提时代的安娜就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统治拜占庭,可是她的梦想被弟弟约翰二世的嗷嗷哭声击得粉碎。
童年的梦想会影响人的一生,安娜完全不能接受弟弟即将继承皇位这一事实,虽然这在弟弟出生那天就已经注定……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