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东征以十字军“大获全胜”而告终,西欧的君主们各忙各的,没闲工夫理会东方发生的是悲剧还是喜剧。
可是,淘金、上天堂、摆脱现实等等各种想法充斥着西欧老百姓的脑袋,只有东征才能一解他们的相思之苦。
于是,1212年,分别在德国和法国发生两次民间组织十字军的事情。
【儿童十字军】
1212年初春,德国的一个羊倌尼古拉斯(Nicholas)领着七千德国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他们根本没有军事常识,准备很不充分,用乌合之众来形容都是抬举他们。来到热那亚的时候,饮用水喝完了,队伍一哄而散,一些人回了家,另一些去了罗马城,还有一些在前往法国马赛的途中被蛇头拐卖。
同年6月,法国有个年仅十二岁的小朋友,按年龄他也就刚上初一,职业和尼古拉斯一样,也是个羊倌。他到处宣传说自己收到耶稣寄给他的信,把当时的情形描述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癫狂的年代,放羊的还挺有号召力,在小朋友忽悠下,一支三万人的队伍出发东进。国王腓力二世慌了,这么多人横穿法国,万一造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在腓力二世勒令下,队伍解散,三万人各自回家。
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实在是微不足道,简直就是闹剧,但是古代的编年史作家们很有创意,应该说太有才了,他们妙笔生花,把这两件事糅合到一起,嫁接出一件历史上的著名事件——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1212年)。
编年史作家们的杰作是这样滴:
在法国或者德国,有个小朋友到处对其他小朋友说:“各位同学,我是谁不重要,从哪里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遇到了谁,要到哪里去。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遇到耶稣,他老人家让我组织十字军到圣地耶路撒冷。
同学们,加入进来吧,一起到圣地,这是主的旨意。当然,大家不用害怕,咱们不是去PK,不必担心会被KO。耶稣说了,这次去的目的是和平解决耶路撒冷问题,去搞和平演变……”
这个小朋友说自己接受耶稣的旨意,要用和平方式把穆斯林转变为基督徒,投靠到这个发神经小朋友麾下的竟然有三万之多。
在孩子王带领下,儿童十字军一路向地中海出发,他们想坐船到圣地,和异教徒切磋切磋。东去的道路凶险无比,最可怕的就是饥饿和干渴,很多小朋友被这两样夺取生命,成了秃鹫的大餐。
侥幸活下来的终于抵达地中海,两名商人看到来了这么多“雄心壮志”的孩子,慷慨地让儿童十字军免费搭他们的船。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俩商人哪是什么慷慨,他们的船没去圣地,而是拐弯到北非的突尼斯,船上的小朋友全被卖作奴隶。另有一些船在途中触礁沉没,船上小朋友无一生还。
想想那一张张可爱纯真的笑脸,孩子们的遭遇总是让人心生怜悯,这个故事被当作史实一直流传下来。
可是它看上去总有那么点儿演义的味道,对儿童十字军事件的怀疑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代,其真实面纱才被揭露出来。
估计编年史学家们也不是有意捏造事实,可能是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了。
儿童十字军的故事纯属虚构,不过从中也能看出,血洗君士坦丁堡和十字军大发横财极大刺激了西欧人的大脑皮层。
【翻脸不认人的奥托四世】
第四次东征让英诺森三世颜面丧尽,可是老家伙决定丧尽天良,寻思着鼓吹新一轮东征。
就在这时,德国皇帝奥托四世向他发难,开始挑战罗马教会。
前文提及,为了上德国乱上一层楼,老谋深算的英诺森三世“保举”奥托四世当一把手,给德国国王菲利普制造出一个劲敌。
奥托四世属于韦尔夫家族,菲利普属于霍亨斯陶芬家族。这样一来,本就不和睦的两大家族,如今关系变得更加恶化。
其实,奥托四世是小普他奶奶的弟弟的孙子,论起来,小普还得管奥托四世叫声表哥。
奥托四世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对英诺森三世言听计从,这也正是老家伙想要的。后来,小普惨遭谋杀,奥托四世如愿以偿地荣登国王宝座。不久,奥托四世加冕成为神圣罗马皇帝。
得到该得到的一切,奥托四世翻脸不认账,不顾英诺森三世反对,在意大利积极扩大皇权的影响。英诺森三世直骂自己有眼无珠,一怒之下把奥托四世逐出教会。
奥托四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他不管那套,又打起西西里王国的主意。
西西里国王是腓特烈二世,他还是个娃娃时就被叔叔菲利普篡了位,他妈妈康斯坦斯只得带着娃娃回到娘家西西里岛,把家传的西西里王冠戴在儿子头上。
就在奥托四世在南意大利备战的时候,一些对教会抱有好感的亲王在法国国王腓力二世挑唆下做出惊人之举,他们推举腓特烈二世为德国国王,奥托四世你给我靠边儿站。
【无地王约翰vs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为啥要搅进这潭混水?
原来,无地王约翰是奥托四世的亲娘舅。奥托四世曾答应无地王约翰,帮他恢复金雀花王朝在欧洲大陆的领地,显而易见,所谓的欧洲大陆指的就是法国。
腓力二世一直是金雀花亨利、狮心王理查、无地王约翰父子兄弟三人的劲敌,他毕其一生致力于削弱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土,这也是两家交恶不断的原因所在。
阿基坦公国是无地王约翰的妈妈埃莉诺留下来的遗产,腓力二世曾借口公国的一个属臣状告无地王约翰为由,要求无地王约翰到法国王室法庭说说清楚。
有人可能问了,腓力二世凭什么让无地王约翰出席法国法庭呢?人家可是英格兰国王。这个想法很对路,但阿基坦公国自古以来是法国的地盘,因此腓力二世可以对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土行使宗主权。别忘了,英格兰国王兼有法国贵族身份吆。
得到腓力二世的召唤,无地王约翰一笑了之,给我一边玩儿去。可是这正中腓力二世的下怀,他立刻宣布没收无地王约翰在法国的一切领土,并出兵诺曼底。
无地王约翰残暴无度、贪婪成性,这使他丧失民心,腓力二世出乎意料地轻松拿下诺曼底。无地王约翰在法国的属臣士气大落,纷纷改旗异帜。无地王约翰匹马逃回英格兰,留下残兵败将支撑法国的残局。
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在法国的惨败只是个开始,一系列灾难接踵而来。腓力二世相继把安茹等领土纳入囊中,留给无地王约翰的只剩阿基坦公国的一部分。素以野心著称的无地王约翰遭遇政治军事生涯的重大挫折。
在随后的十年里,四处寻找对抗腓力二世的同盟变成无地王约翰的首要工作之一。
【无地王约翰vs英诺森三世】
在法国闹得很不开心,在英格兰也很不顺,无地王约翰算是走了背字。
对国王的连续失败和*不满的贵族暂且不提,就连搞宗法研究的洋和尚也瞧无地王约翰不顺眼。
这不,关于“谁应该当坎特伯雷大主教”一事,无地王约翰就和修道士们闹得不可开交。
按照教规和习惯法,大主教或主教应由天主教会的圣徒推举产生。实际上,一直都是圣徒在英格兰国王强迫下推举国王的“自己人”。
坎特伯雷(Canterbury,今英格兰东部一城市, 有著名教堂, 是中世纪英国的宗教圣地)与欧洲其他大教堂有所不同,其大主教由修道士选举,而不是圣徒。这对无地王约翰来说没什么两样,不妨碍他把权威凌驾于选举制度之上。
当然,不论是圣徒,还是修道士,对国王干预主教叙任权都颇有微词。当修道士不等无地王约翰的指令,就自行选举出坎特伯雷大主教时,双方的矛盾立刻表面化、激烈化。
修道士们派代表到罗马城,以取得英诺森三世的首肯。相应的,无地王约翰亲自跑到坎特伯雷,强迫修道士选举他的“自己人”当大主教。另外,无地王约翰也派人到罗马城觐见教皇。
英诺森三世强调,一切都要按照宗教程序,不能胡来,咱们是组织严密的团体,但绝不是黑社会。
在英诺森三世影响下,修道士重新选举,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当选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是个英格兰学者,曾在巴黎大学学习并教授神学。这些都无关紧要,让他获得大主教殊荣的关键是,他是英诺森三世的“自己人”。
无地王约翰大怒,拒绝承认选举的合法性,禁止兰顿到英格兰赴任。这一事件是不是看着挺眼熟,嗯,这完全就是卡诺莎雪地求饶事件的翻版。
在随后的六年里,无地王约翰和英诺森三世各显神通,争执得异常激烈。
最后,英诺森三世拿出杀手锏,向英格兰发布剥夺教权的禁令。无地王约翰也不是吃素的,以没收英格兰教会的所有财产回击教皇。英诺森三世勃然大怒,把无地王约翰逐出教会,甚至以废黜王位相威胁。
【坐收渔利】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