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迎宴会上,腓特烈二世谈笑风生,与主人们打成一片。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腓特烈二世开始实施盘算已久的计划,他说约翰对贝鲁特(Beirut)的统治是不合法的,约翰必须把贝鲁特交给神圣罗马帝国管理。
约翰是谁呢?此人在历史上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他爸名声在外,那就是圣地捍卫者、伊贝林家族的巴里安。
约翰的故事在史书上占不到一页位置,但伊贝林家族在塞浦路斯王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宅门,实力不容小觑。
听到腓特烈二世的“指控”,约翰脸色大变,不由得怒从胆边生,他反过来指责腓特烈二世别有用心。
约翰在塞浦路斯贵族里颇有地位,受他影响,贵族们把欢迎的热烈掌声换成咒骂和争吵,其情其景就像电影里黑社会械斗前的场面。
腓特烈二世的如意算盘被约翰夺过来,摔得粉碎。得不到贝鲁特到无所谓,有所谓的是,腓特烈二世惹恼伊贝林家族,这一失误将严重影响第六次东征。
【兵不血刃】
腓特烈二世碰了一鼻子灰,塞浦路斯岛算是没法再待。他拉着人马继续东进,前往阿克。
对于腓特烈二世的到来,阿克的管理层不同的人脸上挂着不同的脸谱。
阿克不仅是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也是拉丁主教的办公地。拉丁主教早就听说腓特烈二世与罗马教会不睦,还和教皇闹翻。作为天主教在耶路撒冷王国的全权代表,他有资格、有权力给腓特烈二世甩脸子看。
耶路撒冷贵族的表现和拉丁主教稍有不同,他们起初对腓特烈二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毕竟他是西欧派来的援助。
可是没过多久,贵族们就感觉情况不妙。他们开始对腓特烈二世的过去感到不安,塞浦路斯岛上发生的不愉快他们有所耳闻,这位皇帝喜欢搞中央集权化,善于把皇权带到走过的每一个地方,这令他们深感恐慌。
就在贵族们为支持皇帝,还是反对皇帝犹豫不决时,腓特烈二世被逐出教会的消息传来,阿克城里一下炸开锅。公开支持腓特烈二世的声音变得苍白无力,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的态度也变得十分暧昧。
如此一来,腓特烈二世很难采取军事行动。在东征队伍里,腓特烈二世的嫡系少得可怜,只能算个零头。事实上,腓特烈二世根本无法全权指挥十字军。腓特烈二世认识到,事到如今,自己没有资本和阿尤布王朝抗衡。
不过既然来了,总得做点什么。
卡密尔(左三)把耶路撒冷交给腓特烈二世(左二)
冥思苦想一番,腓特烈二世的脑海里浮现出第五次东征的情景:十字军兵围德米埃塔,苏丹卡密尔陷入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他急得团团转,最后提出用耶路撒冷交换德米埃塔。
腓特烈二世脸上浮现一丝笑意,这种表情从他脸上消失好一阵子了。
他随即制定战术方案: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设法引诱卡密尔割让耶路撒冷,来个瞒天过海,这是夺回圣地唯一可行的方法。
于是,腓特烈二世拉开架势,大造声势,大模大样地沿海岸线向圣地挺进,大有曹操兵伐江南的气魄。
卡密尔脸色突变,据有关部门报告,十字军人如潮涌,而且兵强马壮、装备精良,艨艟斗舰乃以千数。
卡密尔不由得倒吸三口冷气,直惊得体如筛糠、腿肚子超前。卡密尔赶紧拿出老一套,提出议和,交出耶路撒冷那是没有问题。
1229年2月18日,双方签订十年停火协议。耶路撒冷再次回到基督徒手里,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和磐石清真寺仍归穆斯林管理,外约旦(Transjordan)各处城堡继续保留在阿尤布王朝手中。
3月17日,腓特烈二世趾高气扬地进驻耶路撒冷,迫不及待地在第二天举行加冕仪式,自立耶路撒冷国王。
教堂响起加冕钟声的同时,拉丁主教憋在家里生闷气。以约翰为首的贵族不像拉丁主教那样忍气吞声,他们跳出来指着腓特烈二世头上的王冠大骂他下流无耻,你不能染指耶路撒冷王位。
腓特烈二世迅速淹没在众人的口水里,腓特烈二世是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他脑筋一转,计上心来。
约兰德一年前给腓特烈二世生下一子,按传统,这个小娃娃是正牌耶路撒冷国王。腓特烈二世随即把儿子扶上宝座,自己以摄政身份管理耶路撒冷王国。
约翰等人的口水涌到嗓子眼,又被迫咽了回去,他们已经没有吐口水的理由了。
5月,腓特烈二世面带笑容地离开耶路撒冷,返回西欧。
多快好省地收复圣地让腓特烈二世人气大飚,他的英雄事迹在欧洲广为流传。看到腓特烈二世名声鹊起,老九万般无奈,只得恢复他的教籍。
第六次东征成功地开创了一个先河:没有罗马教会参与,十字军一样能取得胜利。此后的东征大都继承这一传统,教会势力在十字军东征方面失去权威。
【吉伯林派vs圭尔夫派】
东征后,腓特烈二世和条顿骑士团各忙各的。
条顿骑士团拿着《里米尼黄金诏书》这把尚方宝剑,把利剑刺向桀骜不驯的普鲁士人,开始历经半个世纪征服普鲁士的“伟大”工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血腥无比,残酷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腓特烈二世回到西西里岛,继续干老本行——给教皇上眼药,和罗马教会对着来。
腓特烈二世统治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版图庞大,西西里王国除了西西里岛以外,还占有意大利南部,而意大利北部也在王朝掌握之中。
教皇国处在霍亨斯陶芬王朝南北夹击之下,艰难度日。
凭借雄厚的实力,腓特烈二世把君权与神权的斗争中推向新高峰,教会的世俗利益经常遭到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无情践踏。
腓特烈二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在意大利很有群众基础,他的粉丝们称作吉伯林派(Ghibellines),而那些支持教廷的称作圭尔夫派(Guelfs)。
吉伯林派支持腓特烈二世的中央集权,他们对神圣罗马皇帝的头衔始终抱有崇敬之心。圭尔夫派渴望宗教力量凌驾于任何君主之上,以实现神权国家(Theocracy)的统治。
神权国家这个梦想中的国度是一个名叫希德伯兰的修道士提出的乌托邦,他来自法国,后来当了教皇,即格里高利七世,就是把德国皇帝亨利四世逼得雪地求饶的那位老哥。
在不同意识形态驱使下,吉伯林派和圭尔夫派为控制镇甸、城市和乡村冲突不断,闹得整个意大利鸡犬不宁。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