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自信的秘密 > 6. 爱自己,爱他人

6. 爱自己,爱他人

到目前为止,造成我们缺乏自信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不够自信。

自信的缺乏主要由三方面因素造成。第一是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一系列违背自己利益的思想和价值观;第二是在学生时代一些观念错误的老师或其他事物(如求职分析和智力测试)对你做出的贬低­性­评价;第三,是那些过分强调自责和自我贬低思想的消极信仰。当然缺乏自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这三个是最主要的。本章主要讨论第一个因素。

到目前为止,造成我们缺乏自信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不够自信。尤其是母亲,她对我们的影响最深,因为我们人生中最容易受影响的时期大部分都与她一起度过。许多成年人对错误的思想和价值观执迷不悟,而这会通过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传染给下一代。如果我们的父母不自信或感到自卑,作为孩子的我们也会受到影响,认为自己应付不了在家里和学校碰到的哪怕是最简单的问题。事实上,父母 “错误的假设”变成了我们生活的“现实”。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从出生后到五岁左右这段时间,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最易受影响时期”。在这期间,我们大脑接收到的事物会对我们今后的行为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表现出自信不足,很容易会在孩子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你因初次犯错被骂“坏孩子”时,你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信不足的苗头便开始崭露头角。你错将别人的评价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的确是一个坏孩子,但实际上“坏的”只是你的行为。事实上,世上根本没有“坏孩子”,孩子们唯一“坏”的地方,是他们意识不到怎样的言行才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当然,有些事是孩子不能做的,如果做了就要受到惩罚,但是,这些事情本身不会使孩子变坏。在被别人说成是“坏孩子”时,你也会跟着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坏孩子的行径,但你忽略了一点:你的行为只不过是你用来满足自己需求的手段。如果你没能明白这一点,坚信自己是坏孩子,你就会产生一种自卑和自我贬低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扎根在你的潜意识里,最终以羞愧、自责、懊悔和内疚等形式表现出来。

拿自己与别人做比较,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这样的行为也会导致自信的缺乏。在父母拿你同你的兄弟姐妹或其他孩子做比较时,你的自卑感便开始萌芽。你将缺点视作自己的一部分,总拿自己与你崇拜的同龄人相比。你认为他们的力气比你大,能力比你强,比你招人喜欢,比你更自信……于是,自卑的乌云开始笼罩在你的头上。如果父母将批评换成鼓励­性­的言语(如“你那么­棒­,我相信你不会­干­这种事”),可以很大程度地阻止孩子自卑感的形成。

忽视或不欣赏孩子的独特­性­,是父母的另一大失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感情、需求和意见视若无睹,他们总是用这样的话来堵住孩子的嘴巴,“小朋友要乖,不应该有那么多废话!” 或者“爸爸/妈妈自己知道该怎么做!”他们通常会以轻蔑或粗鲁的态度驳斥孩子的意见。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这样的表现说明他们不够自信,所以才想要维护自己的立场。

令人不安的是,许多父母对孩子的事都一手­操­办。背地里他们希望孩子的一切都能符合他们的要求,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他们把孩子推到了他/她力所能及的水平之上。他们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这无疑会以牺牲孩子的人生为代价。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们根本无法满足他们那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因为他/她还没有形成——或者甚至根本就不具备——那样的心智或体力。

外表也是导致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点人们还没有足够意识到。许多孩子因为与众不同或畸形的外表而饱受自卑的折磨。如果你总对他说“你太矮了”、“太高了”或“反应太慢”之类的话,不断地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陷,自卑感会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很难除掉。

有些父母非常看重金钱和物质,他们的孩子也秉承了这种思想,拜倒在物质的裙下。物质上的成功,需要不断地奋斗和打拼,这导致他们多数会为金钱而结婚,并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由于太过重视金钱和物质,这些孩子喜欢在别人面前摆阔,总是大手大脚地花钱去买一些他根本不需要的东西。物质主义破坏了孩子对自身真正价值的理解,他们的生活重心在于追逐财富,并以此来慰藉他那可怜的自卑心。

前一章我们讲到许多父母没有及时帮助孩子学会独立。他们有的过于强势,有的太过顺从或占有欲太强,他们将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精­神上的瘸子。他们剥夺了孩子沉着自信地面对人生的权利,将他们变成了乖巧温顺的小绵羊。自信不足会导致自卑,而后者又反过来成为自信不足的诱因。

完全通过奖惩手段来教育孩子,只会让孩子缺乏自信。这个说法可能与许多人秉持的观念背道而驰。必须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要用惩戒措施去威胁他们。一旦吸取教训,他们多数都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知道,无论做什么事,要么成功,要么就只有自食其果。越早认识到这点越好!

自信不足最糟糕的一点是,它会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研究表明,自杀在家族成员之间具有传染­性­。这并不奇怪。如果你遗传了自信不足的缺点,遇到某些状况时你也会选择极端方式。

自信不足不但会传给孩子,它对与我们有接触的其他人同样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在我们身上寻求指导和鼓舞的人(当我们是教师或者神职人员时)。他们直觉地感到我们缺乏自信和对自我价值认识不足,从而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曾经开导过数百个缺乏自信的人,劝告他们要积极地面对各种人生境遇。他们都因深受家庭、学校或消极信仰的影响,而成为自信不足的牺牲品。

自信不足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其实是我们企图逃避日常生活的手段,是我们允许自己暂时逃避现实的托辞。我们对它们的沉迷程度,与我们的自卑感和畏惧感(害怕证明自己)的强烈程度成正比。我们沉溺于这样的方式,企图掩盖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自卑心。

缺乏自信的典型表现

需要别人的注意和认可、放纵自己、优柔寡断、拖拖拉拉等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指责和抱怨

我们总是责怪别人或向别人抱怨,因为我们拒绝承认我们应该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负责。推卸责任总是比较容易, 我们总说“问题在于他”或“他必须要改变”。习惯­性­抱怨和责怪别人的人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因此他们试图通过贬低别人来抬升自己。 挑剔

我们对那些不接受或不同意我们价值观的人百般挑剔,试图通过证明自己对别人错,来消除我们的自卑感。当他们做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时,我们会感到非常不快。当我们挑剔别人时,我们等于是在说:“我不喜欢做那件事,所以我也不能容忍你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会很厌恶别人身上那些我们自己也有的毛病和弱点。

需要别人的注意和认可

许多人都迫切地需要得到别人的注意和认可。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需要听到持续不断的肯定(如“你很好”等)才能确认自己是被接受和认可的。

缺少朋友

自卑的人通常都没有好朋友,因为他们不喜欢自己,所以宁愿选择独处,不与别人打交道;或者他们也会以强势、尖酸或苛刻的行事方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性­格对交朋友都没有好处。

好胜

如果你想自己总是赢或总是对,说明你急于要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你试图通过自己的成就来做到这一点,你做事情的出发点在于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总而言之,你就是想要比别人更好。 放纵自己

因为不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而无法忍受自己的人,常常试图通过替代­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感觉受到了剥夺和伤害,便寻求可以麻醉­精­神和­肉­体的镇痛剂来缓解伤痛。他们用食物、药物、酒­精­和香烟来麻醉自己,从中得到暂时的满足感。他们通过这些方式暂时地掩盖了自己的痛苦和自卑。放纵的行为弥补了自我否定的感觉,使他们暂时逃避了面对现实和改变自己的迫切需要。

情绪低落

当我们认为外在环境使我们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沮丧和受挫,觉得似乎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切都不如人意。我们在实现自己梦想和满足别人期望的过程中不断受挫,这加速了自卑感的形成。

贪婪和自私

贪婪和自私的人都极度缺乏自信。他们专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任何代价去弥补自我价值的匮乏,很少有时间或兴趣去关心别人(即使是爱他的人)。

优柔寡断、拖拖拉拉

缺乏自信的人通常都害怕做决定。他们因为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去做那些自己“应该”或别人期望他做的事,于是­干­脆就什么都不做,或者是能拖就拖。他不愿意做决定,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此一来,他连犯错误的机会都失去了。

还有一种人是完美主义者,他具备自信不足的基本特征,他总希望无论什么情况下自己都是对的。在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作用下,他会竭力做到最好,以免受到批评。如此一来,按照他自己的标准,他会感到自己比别人优秀。

伪装

爱伪装的人同样感觉自己不如身边的人。为了抵消这种感觉,他总是炫耀自己或自吹自擂,要么就哗众取宠或强颜欢笑,或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物质财富。他不会让任何人发现他的真实感受,以此掩饰他的自卑感。他认为在全副伪装的保护下,别人看不到真实的自己。

自怜

自怜症候群源自我们对生活的不作为。我们任自己受他人、环境和条件的支配,随波逐流。我们允许别人来打搅、伤害、批评和惹怒我们,因为我们对别人的依赖感导致我们需要被人关注和同情。我们常常通过生病的方式去控制别人,因为我们知道“扮弱”可以引起别人的怜悯。生病时,其他人会同情我们,并会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

自杀

自杀是自我否定最严重的方式。选择自杀的人不是要逃避世界,而是逃避他们自己——那个被他们拒绝和轻视的自己。他们的根本问题在于他们无法面对现实,认为自己受到伤害,因而感觉愤慨和怨恨,于是便想结束这一切。当然,他们问题的根源也是自信不足。

引子

知道更多并不等于可以做到更好。

简单来说,缺乏自信是意识上的问题。

我是在用熟悉的字眼描述一些我们不那么熟悉的观念,因此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我是否能够做到表达清楚。

我不在乎你怎样看待自己。无论你是冰雪聪明或天生愚钝,体型过瘦或偏胖;无论你是激进主义者或和平主义者;普通的办公室职员或高层管理人员;家庭主­妇­或职业女­性­;无论你的­性­格是外向、友好或胆怯、不受欢迎;无论你是酒鬼、瘾君子、谎话­精­、吹牛大王、骗子或神经病。或许你惧怕一切人和事,感到意志消沉;又或许你对天气感到不满意,讨厌猫、狗和大黄蜂,不喜欢锻炼,讨厌塞车,或不喜欢吃菠菜。然而,上述任何一点都不能真正地说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它们都只不过是对你行为的描述。

如果片面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你会对自己形成错误的看法。你没有证明就武断、限制甚至否定自己。

简单来说,缺乏自信是意识上的问题。一旦你真正了解自己,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你会是这样的人,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学会爱自己,接受自己。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意识”:意识就是你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来感觉和理解一切影响你生活的事物的工具。

它是你生活经验、环境、知识、智力、直觉、本能和你五官感觉到的所有东西的总和。你目前的意识水###应了你的心情、态度、情绪、成见、习惯、要求、渴望、畏惧、雄心和目标。最重要的是,它说明了你对个人价值的理解,即你对自己的看法。

意识还决定了你的现实观。你的大脑就像一部摄像机,持续不断地拍摄着你的生活片段。而你就是那个决定最后上映内容(即构成你意识的内容)的人。同时,你的大脑摄像机也会记录一些其他人的负面特征或你自己的不足、无助和绝望。大脑会自动记录下你从报纸、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虚构的悲剧、疾病和贫穷。随着大脑的持续聚焦和记录,最终你会把它们当作真实存在的事物,因为你有大脑里的图片作证。

问题是,真相和现实之间不一定能画等号。如果你的大脑已经接受了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思想观念,你的意识就会遭到扭曲。尽管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但在你看来它是对的,并且你会通过你的个­性­和行为模式去证明。关于这点我们在第一章里已做过阐述。

你始终都做到了最好

一直以来都有人在跟你说:你可以做到更好。

感到很意外吗?许多人初次听到这话时都很吃惊。一直以来都有人在跟你说:你可以做到更好。

当然这基本上算是一个不错的建议,但如果你真要遵照它行事的话,你必须要考虑你目前的意识构造。

事实上,你永远不可能做得比现在更好,因为你目前的意识水平决定了你只能做到这个程度。知道更多并不等于可以做到更好。只有在你的意识水平得到提升之后,你才能做得更好。

接受现实

我们之所以不接受现实,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它。

你必须明白一点的是:只有当你承认你目前已经做到最好时,你才能感到快乐和安宁。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对别人的建议加以分析,不再盲从。即使你认为别人的所作所为“不对”或“不公平”,你都没有理由去谴责、责备别人,或让他们感到自责。事实上,没有人(包括你自己或其他人)能够超越他/她目前这种 “最好的状态”。

你必须学会接受眼前的现实,并明白现阶段你还不能采取其他行动。

现实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各人的理解不同。世上没有哪两个人的意识会完全相同,也没有人的背景和经历会完全一样,因此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以及各自的愿望都会不尽相同。

构成我们个人现实(Personal Reality,也作“个人实相”)的因素包括我们心理、情感和身体方面的特征,对于这些特征我们目前无法做任何改变。你的个人现实是你目前意识水平、你的价值观、信仰和思想观念的综合(无论这些思想观念是对或是错)。由于对现实的理解往往受到意识的限制和影响,因此错误的意识必定会导致错误的理解(即使你肯定自己是对的)。

你的每一个决定和每一个举动,都基于你目前的意识水平。

要知道,你所有情绪方面的问题和大部分身体上的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你不接受自己/别人的现实情况或抵触某个你目前迫切想要改变却有心无力的局面而造成的。你拒绝或无法接受现实,是导致所有问题的根源。仔细想一想引起你失望和沮丧的原因,你会清楚地发现,你其实是在拒绝接受某些你无法立刻改变的现实境况。

我们之所以不接受现实,是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可以改变它。但无论我们接受与否,现实就是现实。只有当我们主动认可并接受它时,这种抵触心理才能被克服。

改变的关键在于,接受别人的所作所为,不要怀有你必须纠正他们的心理。无论他们的个人意识有多么错误或荒谬,你都要尊重他们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你必须学会接受自己,爱自己。如果你总是在评价自己,你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去评价别人,从而发展为不接受他们的现实情况或意识水平。

只有对自己心怀同情和理解,你才能以相同的心态去对待别人。

如果你意识不到自己对现实的抵触,你就无法克服掉这个坏毛病。对每一件事你都要做出“好坏”、“对错”、“公平或不公平”的判定,因为拒绝接受现实,你会觉得别人和环境在合起伙来算计你,因此你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按照特定的轨迹进行。

生活已经证实,你对某人或某现实状况的抗拒程度,远比你的遭遇重要得多。换句话说,虽然你改变不了自己理解事物的方式,但你可以改变你的思维和反应模式。也许你不喜欢某个现实状况,但目前你必须要接受它。只有这样,你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反应。

你不必非要弄明白抵触现实会否引起更多痛苦、麻烦、愤恨、敌意和家庭矛盾,因为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没有强大到这个地步。一旦你接受现实,你就会免受­精­神上的伤害,不会因为别人而生气、愤怒或痛苦,也不会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或被别人伤害。

价值评判(Value Judging)的破坏力

停止对别人的价值评判,因为你知道那是不合适的。

造###类关系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我们希望别人都按照我们的价值观来生活,一旦有违,我们就会感到生气甚至愤怒,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每个人的意识水平都不尽相同,别人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标准。

所以,你必须明白,在别人的意识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改变时,我们是无法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别人没有义务为了满足你而去改变。他们可能会扰乱或激怒你,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会像你一样抵触自己的行为,这说明问题在于你自己。你拒绝接受现实,企图让一切符合你个人的意愿。这就是你价值评判的出发点。如果你打算停止价值评判,我希望是因为你认识到了是非对错之类的价值评判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做着他意识水平范围内的事,既不能超过也不能低于他目前的意识水平。

仔细品味上面这段话,让它成为你意识的一部分。一旦你真正理解了它,你就不会再觉得有必要对自己和别人做出价值评判。

停止对别人的价值评判,因为你知道那是不合适的。首先,你必须要停止对自己的价值评判,只有这样你才能开始爱自己,爱别人。当你学会爱自己、欣赏自己,你就不会再苛求自己,批评自己。

当你试着去接受和喜欢别人时,别人也会开始接受和喜欢你,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好好想一想,哪些人最吸引你?应该是你关系亲密的朋友,以及那些无论他们对你了解多少都不曾对你作出价值评判的人。

爱和被爱的秘密,就是要永远停止价值评判!

了解你的动机(Motivation)

明白“动机”的真正含义对你来说非常重要。

在英语中,“motivation”这个单词恐怕是最容易被误解的单词之一。常常有公司的行政人员邀请我去为他们的员工做“动员(motivate)”培训,我回答说我做不了,他们感到很吃惊。事实上,我能做的只是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意识,这是我希望看到的。

明白“动机”的真正含义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动机,描述了在某个时刻你愿意做某件事的态度。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有动机的。无论是积极地追求成功,或者懒散地坐在椅子上,两者都是有动机的。你不想游手好闲,想找点事情做,这就是你的动机。事实上如果没有动机,你连最琐碎的事情都不会去做。但是,你必须弄清楚积极的动机和消极的动机之间的区别:前者会激发你去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而后者只会让你做一些对你有害无益的事。

从本质上来说,没有人可以驱使你,每个人都是在自我驱使。记住:你会去做的事,都是你自己想要做的。这才是你的根本动机。

你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对你个人某个需求的响应,这些需求由你目前的意识水平决定。通常,你的基本动机是要在­精­神、身体、情绪和思想方面“感觉良好”。如果任何一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你就会感到沮丧和焦虑,然后你便会采取一切你认为必要的行动来让自己感到舒服(即使这些行为会伤害到你)。

如何激发你的动机

要激发你的动机,首先你得改变你的意识。

如果你想要过一种更积极的生活,你就必须确定,你所做的任何一个改变都会满足你的某个需求。

要激发你的动机,首先你得改变你的意识。如果你想要做出对生活有益的改变,你就必须要评估你每一个举动可能带来的好处。之后,你还必须要确定,这些行为带来的好处可以抵消或超过你将要为此付出的代价。

其他人可能会鼓励甚至威胁你做出改变,但通过对比得失、最终让你做出改变的那个人,仍然是你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从出生开始你一直都在这样做,只不过现在你才确定这个过程对你有益无害。

罪犯、酒鬼、暴食者和瘾君子也一样,他们根据自己的意识水平,认为他们的行为值得自己付出任何代价。一旦他们的意识(通常在经历不好的情况后)得到改变,他们会发现,逃避现实和自我的代价与他们所得到的东西相比实在是太昂贵了。因此,他们便会决定改变现状,过一种更积极的生活。

你会发现“明智”和“不明智”这两个我们熟悉却常常被忽略的字眼很有用。你和其他人的所有举动都可以被看作是“明智”或“不明智”的。不要总是以“好坏”、“公平或不公平”、“对或不对”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事物。它们都只是你基于你当前的意识或共同的社会意识而做出的道德评价。

“明智”和“不明智”这两个词不带价值评判的成分。你可以用它们来审视自己或别人的行为,并根据你的意识水平来判断这些行为到底明智与否。你判断的只是某个人的“行为”,而不是这个人本身。你的行为可能是“不好的”,但你本人永远不会。明白这点很重要,你应该把这个观念传播给其他人。

我希望到目前为止你已经明白,不能以告诉别人他们“必须”或“应该”做什么的方式去动员其改变,他们只能在自己的主动决定下才能真正改变。你可以激励、恐吓或威胁他们,但他们因此而产生的动机只是暂时­性­的,它的目的是要摆脱你。除非他们认识到与不改变的代价相比,改变可以带来的好处,否则是无法彻底改变他们的习惯模式的。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意识水平得到提升之前,他们会迟迟按兵不动。

对自己负责

你必须为你的每一次想法、言行和决定负责,因为你将会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

你有权选择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没有人可以替你选择,因为上帝赋予了人类在其智力和体力允许的范围内随心所欲的自由意愿(Free Will)。

也就是说,你有权去经历错误、失败、谎言和欺骗,你可以哭泣、呼喊、懒惰、生气、自私、忠诚或进取,也可以被别人拒绝和伤害,或者用食物、药物、酒­精­和###来放纵自己。总之,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自由意愿这份神圣的礼物永远都属于你,它不要求你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正确”只是相对你目前的意识水平而言。但是,要记住一点,你必须为你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负责。

你已明白,你的任何决定都基于你目前的意识水平,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你可以根据你目前的意识选择只做某一件事情,这样在当前的条件下你就算做到了最好。你必须给自己犯错的机会,因为只有经历错误,你的意识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当你学会真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和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努力时,你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但同时,你必须为你的每一次想法、言行和决定负责,因为你将会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套用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你想要跳舞,就得先支付伴奏琴师的劳务费。”你会在自己的言行及其后果中学习和成长。

记住,你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对错”或“好坏”的问题,而是“明智”或“不明智”的问题。我希望随着它们从“不明智”到“明智”的过渡,这两个词的重要­性­也能日趋显现。

要判断你的决定是否明智,可以在做决定之前,问自己以下问题: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