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亲密的关系,都可能因为批评、责备和抱怨而瓦解。小时候,我常在新生南路上的圣家堂做弥撒,有一位加拿大籍的白神父就常常提醒教友,对家庭关系最具杀伤力的事情,就是批评。很多做丈夫、太太的,每天叨叨咕咕,一直在讲对方的缺点、坏话,结果婚姻因此破碎。
当时,我们觉得白神父讲得没什么道理。不过,这么多年来看到许多原本美满的婚姻最后以离异收场,不得不承认,批评、责备和抱怨的确是伤害亲密关系的利刃。
让我和你分享卡内基学员李丽美和邱吉全夫妇的故事。
结婚多年的丽美和吉全,婚姻一度陷入低谷。担任老师的吉全工作非常忙碌,而且凡事都把朋友摆在第一位,明明说好了全家要一起出游,但是朋友一来电话邀请他打麻将,吉全就会放下家人赶过去,其实他也不是爱打,只是不想让朋友扫兴。还有一次,朋友因为有事要出国两个星期,吉全居然宁愿每天按时帮他喂狗,也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陪家人吃饭。
丽美觉得自己受到冷落,难免会提出抗议,因为说话的方式很不客气,吉全也就不甘示弱地回敬了她几句,两个人唇枪舌剑一番,结果又是好几天的冷战。后来,丽美鼓起勇气,参加了台东的卡内基训练班,她学到了一件事:与其要改变丈夫,不如先改变自己对待丈夫的态度。当吉全再度晚归时,丽美“-”去了她原本剑拔弩张的态度,主动帮先生泡一杯咖啡,吉全感到很惊讶,两个人开始有了一些心平气和的对话。
因为丽美不再抱怨,他们的婚姻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吉全自己也参加了卡内基训练,成为太太和女儿的师弟,他决定弥补多年来对家人的疏忽,希望让他们成为世上最幸福的人。
现在,李丽美和邱吉全在台东经营民宿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牧渔林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编者注,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全由吉全一手打点,有客人来访时,也是由吉全负责奉茶、泡咖啡,完全是一派恋家新好男人的模样。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丽美的“三不”。
让我们把“三不”运用在各种人际关系上,你会发现效果是多么奇妙。
这几年来,台湾的政治人物很流行“放话”,你讲几句尖酸刻薄的话,我再回敬几句比你更难听的话,一来一往没有沟通,只有口水。我相信,如果政治人物能够领悟“三不”的真谛,减少那些负面的针锋相对,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和谐美好多了。
再回到《追逐日光》这本书,比起尤金?欧凯利,我们大多数人实在是幸运多了。但是别忘了,生命有限,如果我们把每一天都当做人生的最后一天来活,就会发现:把时间耗费在批评、责备和抱怨上,是多么没有价值的事。
乘法篇
如果你问我一生当中最幸运的是什麼,
我必须说那是我在不知不觉中用了“×”。
沒有“×”,我今天还是一个人在打拼。
“×”这能力成效呈几何倍数增长。
“×”让卡内基训练每年可以培训八干位学员。
“×”能让全国二十几个地方的人都有机会借卡内基训练成长、茁壮。
“×”将台湾的卡内基推向了全世界第一,而且一直维持第一。
“×”是肯定、感激、赞美。
“×”呈衷心让他人觉得他很重要。
《圣经》上记载了一个播种的故事,这对“×”的作用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有一个农夫出去播种,有些种子落在路旁,被人践踏,鸟儿飞来把它们吃掉了;有些落在石地上,因为得不到水分,种子长苗后就枯干了;有些种子落在荆棘里,荆棘跟着一起生长,把幼苗挤住了;另外那播撒在好土壤里的种子,出苗、长大、结出果实,收成是播种时种子数量的30倍、60倍,甚至100倍。
每家企业不都期待有百倍的增长吗?每个人的工作不都是期待能发挥潜力,达到百倍的绩效吗?每个人的家庭不都是希望大家可以健康喜乐地一起生活吗?但是如何能得到百倍的成效呢?有效使用“×”的方法是最关键的。
讨论人生的“×”之前,先来跟你分享一位卡内基学员韩培娟的故事,她的改变就是用“×”让生命倍增美好的写照。
2006年3月,韩培娟从戴尔?卡内基班结业。结业当天,韩培娟鼓起勇气,在众人面前许下一个诺言:“3个月后,我一定要谱出一首曲子,而且在作曲者那一栏写上‘韩培娟’3个字。”同学都给她热烈的掌声。
回家途中,韩培娟心里跳出一个大大的问号:她是不是被当晚热烈的气氛给冲昏头了?
她没有学过音乐,不懂乐理,没玩过任何乐器,真的可以作曲吗?
她平日工作忙碌,总是在跟时间赛跑,还能抽出时间来学习新事物吗?
虽然问号连连,但韩培娟却听到心中另一个声音:“是的!我能做到。”事实上,韩培娟当初来上卡内基,目的就是要找回自信,勇敢去做想做的事。当你怀抱梦想时,必须把梦想“播种”在温暖的环境中,梦想才能发芽、成长。
韩培娟确定要一圆作曲梦后,就把心愿告诉了家人,家人不但举双手赞成,还改口称她为“韩李安”。同事知道她的梦想,也频频为她打气,而且还集思广益要帮她取艺名。
既然获得了大家正面的回应,韩培娟就更有自信了。其实,她从小就常常在脑海中谱写音乐旋律,只是因为不懂作曲,没办法记录下来。决心学习作曲后,韩培娟就到YAMAHA学钢琴,两个月后,居然就可以顺利编出曲子了。
韩培娟后来又去学了电脑编曲,并偶然遇到了二十年未见的老朋友许瀚君。许瀚君是知名民歌“忘了我是谁”的作曲者,在音乐界有很深的资历。当他知道韩培娟在学习作曲,就介绍她认识另一位优秀的编曲指导老师,韩培娟因而获得了为弘一大师的“天心月圆”编曲的机会,她写的曲子还被收录在新唱片中。
原本对编曲一窍不通的韩培娟,却能在短短3个月内学会作曲,还正式出版作品,让人觉得好神奇。其实,韩培娟就是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以及自己的决心下,充分发挥创作潜能,才有了这么好的成绩。
2006年12月,在卡内基训练讲师简淑萍的婚礼上,韩培娟还写了一首“班歌”,叫做“永不放弃”。这首歌不仅是送给老师的感恩贺礼,也是对同学间难忘的友谊的纪念。正是这份友谊带给她力量,让她美梦成真。
我在韩培娟身上看到人有无限可能,如果你让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创造出许多的机会和成就。
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乘”。“乘”真的很神奇,很微妙。想想看人的一生要是有好几方面都能有“乘”的效果,那该有多好。
让我再跟你分享一个例子。
苏子铭在国三前,成绩还是全校的倒数前几名,联考前两个月,他为了追求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同学,一鼓作气不眠不休地读书,结果顺利考上新竹高中,成绩还是学校的前5名,让许多人跌破眼镜。
升上高中后,苏子铭因为适应不了新的学校,加上热衷参加社团,学业又一落千丈,高一就留级了,他差一点就想放弃自己了。不过,曾经参加过卡内基训练的他,还是抱着积极正面的精神再接再厉,最后考上了交大土木系。
苏子铭有个专长,就是很会变魔术。他去学习变魔术,其实也跟前女友有关。因为她在美国念书,远距离恋爱维持不易,他就想出了一个点子,跑到台北学变魔术,然后利用网络视频秀给前女友看。前女友被苏子铭的体贴用心打动,常常找室友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靠着勤练,苏子铭学会了500多种魔术,他不但秀给前女友和同学看,还担任了新竹市的“向阳学园”的教师,用魔术和边缘少年们打成一片。
苏子铭为什么会这么关心边缘少年呢?那是因为,他自己也曾经是个边缘少年。
因为父母离异,加上受到坏朋友的影响,国中时期的苏子铭不仅功课差,而且非常叛逆。他的父亲原本对儿子非常严厉,动辄打骂,导致父子关系很差。后来,他的父亲参加了卡内基训练,便以鼓励代替责备,以关心取代抱怨,还送苏子铭参加了青少年卡内基训练。原本成绩不好,自尊心低落的他,从课堂上得到很多的肯定,他相信自己是个有优点的人,后来还获得了全班的最高成就奖。
你看,父亲的改变使孩子有所变化,现在苏子铭还想要挽救更多误入歧途的少年,把正面的能量带进更多人的生命中,这也是一种“×”。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发挥最大潜能
我一直认为,发明乘法的人,一定很聪明,因为他发现了“倍增”的概念。想象一下,我们的人生中如果只有“+”,靠着日积月累逐渐地加上去,结果总是有限,但是如果我们运用了“×”,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效果。
以做培训为例,不少国内外的知名培训机构,都会有一位“当家讲师”来做“金字招牌”,但是他们往往也只有这张王牌,影响力比较有限。台湾卡内基早期由我亲自培训讲师,但后来的发展就截然不同了。如果只是我一个人教,不论再怎么卖力,一年最多教250~300人,但是,现在我们有讲师群,每年固定的受训人数就有8 000到1万多人,二十年来,已累积了有16万人。
如果,这16万人每一个都可以用积极、正面的能量去影响身边的10个人,而这10个人再继续影响他们周遭的10个人,以此类推,卡内基已经为不知道多少人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改变,这就是“×”。如果我始终坚持台湾卡内基只有黑幼龙这块招牌,每年只能教几百个学员,很辛苦地用“+”来打造团队,就绝对不可能有现在的格局。
所以,在“人生幸福方程式”中,“×”就是让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潜能的秘密武器。
知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多数人的一生,通常只发挥了自己10%~15%的潜力。也就是说,许多人所拥有的潜能中的85%~90%,就像冰山的底层一样,是被完全埋没的。
如果,一个人的潜力能够获得更多的发挥,即使不是100%,只要能发挥出60%~70%,效果就已经很不得了。把范围再拉大一点,如果一家企业中每个人都能开发出更多的潜能,那么这家企业的生产力一定就能突飞猛进,业绩不知能翻高多少倍。
我认为,每位“领导人”都应该懂得运用“×”。
哪些人是“领导人”?父母、老师、主管、老板,都是“领导人”,在一群朋友中,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比较具有影响力,也可以算是“领导人”。
而最简单、有效的“×”,就是对他人付出真诚的关心和赞赏。
父母重视孩子的功课,如果只是每天要求他读书、做功课,那就只是“+”。如果,他们改用“×”,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赞赏,说不定就能激发出孩子更多的潜力,不仅学业表现杰出,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更好的成绩。
小时候,有一次,老师对于我的作文大加赞赏,其实那篇作文是我母亲代为操刀的,但是老师的赞赏引发了我对写作的热情。多年后我勤于笔耕,在报上开专栏,甚至写书,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因为老师当年使用了“×”。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