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国崛起法国 > 1.我拥抱所有这一切。

1.我拥抱所有这一切。

一代天骄(6)

8月17日,法俄两军在通往莫斯科的要地斯摩棱斯克进行总决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俄军烧毁该城后撤离,法军只占领了一座空城。

9月7日,库图佐夫指挥的俄军退至离莫斯科不远的博罗迪诺,双方进行艰苦的交战,法军伤亡高级将领49名和官兵万人,俄军伤亡万人。这次会战法军只取得了惨胜,极大地挫伤了军队的士气。

俄军为保存实力,一路采用退却战术。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时,留给拿破仑的是一座烈火熊熊的空城。

拿破仑的副官伤感地记述了当时的情景,他写道:“我们在火的大地上,火的天空下,行军在两堵火墙之间。”俄军放弃莫斯科后,不再后撤,而是改组军队,准备反攻。

拿破仑实际上已被围困在莫斯科, 10月19日,拿破仑终于决定战略撤退。但是,这一年寒冬早临,大军在零下35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行走,加上粮草困难,饥寒交迫,沿途又遭到俄国正规军和游击队的夹击,处境十分狼狈。一路上,法军连连败北。拿破仑从莫斯科出发时,尚有10万主力军,到11月中旬,能够战斗的只有万人了。

到12月中旬,法军主力只有3万余人渡过涅曼河回国。

关于俄罗斯的冰雪,法国人印象深刻,侵俄法军中的一员皮埃尔·路易·梅耶在回忆时说:“一个人在雪橇上呻吟不绝,旁边一人显然想坐得舒服点,使劲向他推了一把,他在雪地上滚了几滚,然后一声不响了。我不由地对他产生了同情,于是向另一个人说:‘来,帮我一把,把他送到我刚才离开的那个小木棚里面去。’说着,我抬起上身,那人抬起下身,把他抬了进去,但我们刚一松手,他就躺在地上动也不动了。等了半天,一点声响也没有。原来他已经死了,我们于是又把他抬出去,扔到路沟里……我敢说,他的亲人怎么也不会知道他是死在哪里的,同他命运相同的人又有多少!”

“人们在谈到这场战争时,都认为法国军队的失败是由于天气太冷。我倒认为是因为缺乏粮食,饿死的人不下20万……”

后来,梅耶成了哥萨克的俘虏。

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失败,极大地鼓舞了被奴役国人民的反法民族解放斗争,这就注定了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命运。

1813年2月28日,俄普结盟。3月,俄罗斯、英国、普鲁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联盟,8月,奥地利加入,猛攻法军。拿破仑整军再战于柏林西南的莱比锡,却遭惨败。接着,70万反法联军分道进攻法国。拿破仑重整军队,组成了万人的主力部队,并计划各个击破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联军。

拿破仑成为法兰西战役的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身先士卒,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十分不利的形势下,仍然不断打败了普军、俄军和奥军。反法联军在失败面前,被迫改变策略,竭力避免与拿破仑正面交战,而是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各路联军直接Сhā向巴黎,

1814年3月31日,以沙皇为首的联军终于攻入巴黎。4月1日,变节的前外交部长塔列朗组成法国临时政府。4月3日,法国###院和立法院联名宣布拿破仑退位。4月6日,拿破仑被迫同意退位。4月11日,发表退位诏,宣布放弃法国帝位和意大利王位,为了法国的利益,他准备作出任何牺牲,甚至他的生命,并与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签订了枫丹白露条约,正式退位。但终身保留皇帝称号,每年领取250万法郎年金,并拥有达厄尔巴岛的主权。

一代天骄(7)

拿破仑帝国就这样被反法联军所推翻,波旁王朝复辟。

但波旁王朝在反法联军的护卫下重登法国王位,路易十八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满腔仇恨,人们对拿破仑的怀念日益强烈。军队首先提出问题:“拿破仑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出现?”

此时,原本不打算东山再起的拿破仑在登上达厄尔巴岛最高处,视察全岛后说:“必须承认,这个岛很小。”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利用人民对复辟王朝的仇恨心理,带领1000人,从岛上逃出,渡过大海,在法国登陆,在向巴黎挺进的征途上,他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飞速行进,在里昂,数万人汇聚在他下榻的寓所窗外,欢呼声从未间断,表示出对这位东山再起的伟人的忠诚和敬意。前来阻截他的军队,一看到他的出现,马上倒戈。

3月20日,在宛如凯旋一般的气氛中拿破仑重返巴黎,在大批军官和公民的簇拥下进入杜伊勒里宫,路易十八仓惶出逃,拿破仑重登王位,重新统治法国近100天,史称“百日王朝”。

拿破仑在不到3个星期的短时间内,不开一枪、不伤一人,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整个法兰西,重新成为法国皇帝,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奇迹。

重新创造的奇迹引起了欧洲君王的恐惧与仇视。正在维也纳举行分赃会议的各国君主,为对付重登皇位的拿破仑,匆忙拼凑了第七次反法联盟,动员了上百万军队围攻法国。

4.“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

历史是由无数偶然与必然构成的。许多看似突然袭来、稍纵即逝的时刻似乎经常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如思想火花般跳跃的偶然,其实有其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因为并不仅是那一点点的火花就可以烧毁一个帝国或者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1815年6月中旬,重掌大权的拿破仑与反法联军激战数天,取得一些胜利后却最终兵败滑铁卢,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而“滑铁卢”也成了重大失败的代名词。在此役中,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偶然的因素,成了决定此事的关键点,法国格鲁希元帅在历史火花的一闪念间所作出的错误决定,最终酿成拿破仑的惨败。

1815年6月16日,拿破仑大军在比利时击败普鲁士军队。但是,普鲁士军队在老将布吕歇尔的带领下迅速脱离战斗,这个打击对普军来说不算什么。

打算各个歼灭的拿破仑开始进攻威灵顿的英军。17日,威灵顿在法国大军和他们的天才统帅面前采取守势,严阵以待。

内心焦急的拿破仑怕普鲁士军队再次反击,抽调了一部分军队去跟踪追击普鲁士军队,以阻止他们与英军会合。他把这个艰巨而又难以执行的任务交给了格鲁希元帅。

格鲁希用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话说:“在拿破仑的元帅中,他没有显著的业绩,使他闻名的是不幸和厄运,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寒达成了他今天的地位。”

拿破仑也许知道,他的这个元帅没有气吞山河的气概,也没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他只是一个老实可靠的人,只是,他早先的元帅们大多死去,只好对这个中庸的男子委以重任。

一代天骄(8)

但拿破仑没想到,这位元帅只知盲目服从命令,机械式地搜寻着普鲁士军队,他不知道,此时,被拿破仑击败的普鲁士军队正重新集结向他敬爱的皇帝扑去,普军兵分两路,一路增援英军,一路向法军右翼进攻。6月18日上午,历史时刻到来,英法两军伤亡都很惨重,双方都在等待增援。黄昏,从远处终于驰来了大队人马,那高高举起的普鲁士军旗,湮灭了拿破仑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

在滑铁卢战役打响时,格鲁希的部队就听到一阵阵沉闷的炮声不断地从远方传来,人们立即意识到重大战役已经开始了,皇帝正在和英国人决战,由于还是找不到普军,几名将军请求格鲁希下令“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增援拿破仑。

或许是愚忠于拿破仑的决定,或许是表明自己并非平庸,这位元帅只考虑了1秒钟,就强硬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在拿破仑收回成命前,他决不偏离自己的责任。对这次决定历史的一秒钟,茨威格感叹道:“就1秒钟决定了整个19世纪。而这1秒钟全取决于这个迂腐人的一张嘴巴。”

“倘若格鲁希在这刹那之间有勇气、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显而易见的信号,那么法国也就得救了。”

“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其实,拿破仑的失败已是注定的,即使格鲁希及时增援也未必能击败英普联军,就算胜了,也是两败俱伤之局,而此时法国的敌人可不仅是英普两军,而是整个欧洲,俄国、奥地利都还没登场呢。

像路易十四一样四面树敌,即使拿破仑这样的一代天骄也力有不逮,面对整个欧洲,他可以取得十几年的胜利,但不可能永远胜利下去,因为战争打到后来,已经不是单纯战场上的事了,而是经济、政治、民心各种因素的较量。

当英国人的工业革命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法兰西却像一个重伤员,根本没喘过气来,怎么与一个全副武装的高手抗衡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法国其实早已耗尽了力气,青壮多亡于战场,民生凋敝,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和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大陆封锁政策,使得法国经济低迷,人心衰落。百日政权不过是夕阳残照罢了。

此外,在扩张的同时,拿破仑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带到了战争所及之处。拿破仑在他征服的所有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维护私有财产;准许宗教信仰的自由;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一切有才能的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平等地得到任用。这是拿破仑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不过,这种贡献闪耀着法国刺刀的凛凛寒光。

法国革命自由平等的原则在欧洲的传播,使一切民族征服都失去了合法­性­,同时失去了合法­性­的还有专制统治,而当时法国实行的对外扩张和战争恰恰与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和民权相悖,这使法国政权重回专制统治,背离了历史发展趋势。

人民先是因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然后又在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抗导师。这也许是一个悖论,战争成就了拿破仑,战争也摧毁了拿破仑,摧毁不了的还是那些看似简单的口号,直到今天,“自由、平等、博爱”仍是法国人自豪的根源,人类因此受益良多。

百年动荡(1)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政坛,你来我往,变幻多端,一会儿是帝国,一会儿是共和国,没有哪个国家像法兰西那样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如此频繁地来回切换。一会儿击败强敌,一会儿又成为他国成长的垫脚石。这是一个胜利与失败交织的年代,也是一个痛苦与激|情并存的年代。

1.“12时零5分,波旁王朝已经停止统治了。”

1814年5月3日,在反法联军的保护下,路易十八进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

路易十八决定和新体制、新阶级实行妥协。

在进入巴黎的前一天,他发布了《圣旺宣言》,允诺在法国实行议会制。进入巴黎后,他组织了由部分临时政府成员和旧贵族混合组成的内阁。

塔列朗作为波旁王朝的外交大臣和其他欧洲大国进行谈判,于5月30日签订了巴黎协定,法国保住了1792年的疆界,不付任何战争赔款,也不受外国军事占领,并作为平等的大国出席维也纳会议。

路易十八在第二次复辟后,马上着手整顿议会。他下令调整贵族院,7月24日,免除一些他认为不好的人,随后,增补94名新成员,使贵族院人数超过200人,并宣布贵族院成员为世袭。

对于众议院的选举,国王通过法令规定了选举方式,选举分两级进行,先由选区选民团按照各郡分配的议员数,选出各郡议员的候选人,然后由郡选民团从这些候选人中选出议员。法令还对《1814年宪章》作了两项重要修改,选民的年龄从30岁放宽到21岁,被选举人的年龄从40岁放宽到25岁。众议院成员从262人增至402人。

1815年8月14日和22日进行了两级选举。选举的结果是保王派占优势,路易十八欣喜地狂叫:“如此议会,举世无双。”于是,此众议院就有了“无双议会”的别称。

其实,无双议会并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几乎是由旧贵族和流亡者组成的。根据统计,旧贵族在众议员中占35%,而资产阶级占45%。有93人是拿破仑时代的议员,还有10位是拿破仑授衔的“法兰西元帅”。路易十八很清楚旧制度不可能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鲜血和牺牲后原样出现,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也不可能全部抹杀。

但当时的贵族多数人并无路易十八的见识,他们叫嚣着“恢复往日荣耀”。路易十八有时也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意见。

1824年9月,路易十八逝世。临死前,他忧虑地说:“我的弟弟恐怕难以死在这张床上了。”67岁的王弟阿图瓦伯爵继位,称查理十世。他在位期间,实施高压政策。

1825年4月27日,国王颁布了议会通过的《赔偿亡命者10亿法郎的法令》。国家用10亿法郎赔偿逃亡贵族在大革命中的财产损失,其数目比1790年没收他们土地的收益大19倍,赔偿费以年息3%的公债券付给。

为了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查理十世又颁布了《亵渎圣物治罪法》。

查理十世的高压政策引起了人民的反感。法国人民对波旁复辟王朝的怨恨终于在1830年7月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1830年3月18日,议会以221票赞成,通过了一份给国王的《致词》,以人民的名义反对政府。

百年动荡(2)

《致词》指出:“陛下政府的观点要永远符合陛下人民的愿望,《宪章》把这作为公众事务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陛下,我们的忠心和忠诚促使我们对您说,这种情况已不存在了。”议会要求政府必须和议会的政治观点相一致。

5月16日,国王解散了议会。但新选举产生的议会,反对派从221人增加到274人,仍然占绝对优势。对此局面,查理十世孤注一掷,在7月25日签署了四项敕令,史称《七月敕令》。第一项敕令取消出版自由,任何报刊和20印张以下的出版物都应事先获得批准;第二项敕令宣布新的选举无效,解散新议会;第三项敕令实行新的选举法。众议院只由四分之一纳税最多者组成的郡选民团选举,选举资格按纳税额计算,规定只计算土地税、动产税等,营业税和门窗税不再计算在内;第四项敕令规定9月6日和13日召集选区和郡选民团,9月28日两院开会。

查理十世想通过《七月敕令》制服反对派,最终抛弃君主立宪,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敕令颁布后立即引起了资产阶级、学生、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点燃了人民愤怒的火焰。

7月26日晚,一些印刷工人和学生结集在交易所和罗亚尔宫周围,高喊反政府口号,并用石块砸碎了财政大臣办公室的玻璃窗。

7月27日,巴黎城内一片“打倒波旁王朝”的呼声。工厂、商店停工停业,工人、学生涌上大街,捣毁带有王室徽章的标志,构筑街垒,和军队发生冲突。晚上,起义已发展成了革命,愤怒的人群砍倒树木,揭起铺路的大石块,设起路障,筑起道道街垒。

7月28日清晨开始,起义范围扩大,混杂着工人、原国民自卫军战士、学生、旧军人的人群奔向大街,起义群众达8万之多,人们举起三­色­旗,高呼着“打倒波旁王朝!”“自由万岁!”“共和国万岁!”同军队展开激烈战斗,许多部队纷纷倒戈。起义者一度占领了市政厅和巴黎圣母院,宏亮的教堂钟声不间断地在城市上空回荡。国王军队退守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

7月29日,起义者向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发动攻击。占据旺多姆广场的军队倒戈,使驻守在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的军队大为慌乱,在起义者的进攻下溃散了。这一天中午刚过,巴黎就完全掌握在起义者手里。

大臣塔列朗目睹了军队的败退,他写道:“12时零5分,波旁王朝已经停止统治了。”对君主制恋恋不舍的夏多布里昂说:“又一个政府从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被扔了下来。”

历时3天的起义取得了胜利。法国史学家称之为“光荣的3天”,在这“光荣的3天”里,起义者死亡人数达600~700人,受伤者约2000人,死伤者几乎都是手工业者、小商贩、工人,其中有10多名学生,但没有一个资产者。但最后登上宝座的是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他的王朝因为得之于七月革命而被称为七月王朝。

七月革命让波旁王朝永去不归,重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它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推动了欧洲革命运动的发展。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