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赵构找来了张浚和吕颐浩,商量着怎么解决这不知好歹的家伙,张浚咬牙切齿,一定要灭了这王八蛋。吕颐浩没有意见(本来就有仇),赵构当然求之不得。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
张浚和心腹好友刘子羽商量之后,就命大将张俊率几千自己人埋伏好,然后派人叫范琼、刘光世和杜充来,一起商量下应该怎么平定各地的民变。
范琼很自信,满大街都是他的人,张浚绝对不敢拿他怎么样。
没想到,张浚一等范琼到就直接拿下,就地正法。连审问都不要,范琼想说句“草菅人命”都来不及。
解决完范琼,张浚命刘光世去安抚范琼的旧部,并郑重承诺“所诛者止琼耳”,朝廷要灭的人只是范琼,与各位无关,大家还是帝国的军队,不要害怕,没人敢对帝国的军队下黑手的。
这群士兵原本是名将王彦麾下的八字军,都怀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的决心和愿望,范琼这厮接手之后,整天只知道阴自己人,见了金军就跑路,把八字军的脸面都丢尽了。现在这家伙挂了,挂了就挂了,大不了再换个头,最好还是原来的头。
张浚也够意思,真把八字军原来的头给叫回来了,此后,八字军就随张浚西行参加对金战争。
终于解决了内部隐患,张浚可以放心的出发了。出发之前,张浚找来杜充密谈了很久,从赵构后来的布置和人事任免来看,张浚和赵构对行将到来的金军秋季攻势已经有了对策,即:张浚经营川陕,杜充防守江淮,赵构相信张浚会给他带来希望,对此张浚很有信心。
建炎三年(1129)十月,张浚一行人到达汉中,他先遣人持表祭祀诸葛亮的陵墓,表文的大致意思是决心效法武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
然后在汉中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讨论在陕西组织一次大会战的问题。张浚的手下一群酸文人,大声叫喊,一定要出兵灭了这群茹毛饮血的蛮夷。只有八字军统帅、川陕宣抚处置使司前军统制王彦在会上一反众议。
王彦的意见很简单,也很现实,一语正中陕西军团的弊病。他认为陕西现有的五路经略安抚司所部,指挥不统一、将士关系不融洽,自己人掐自己人的现象太过严重,不宜马上举行大会战。如果勉强举行会战,如果大败了,那将是万劫不复,连最后一点家底都赔光了,实在划不来(若少不利,则五路俱失)。王彦觉得还不如暂时屯驻利、阆、兴、洋州,加强四川防务,以稳固根基。金人如果敢来装逼,则传檄五路之兵来援,狠狠的干他娘的一票,这样,即使打不赢,也不至于连墙角都给人挖了。
王彦原是名闻河朔的“八字军”统帅,率军南渡后,因得罪汪伯彦和黄潜善,被剥夺了八字军军权,故称病在家中闲养。张浚组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班子时,特意起用了他,诛杀范琼之后,还把王彦一手缔造的八字军还给了他。他在河朔多次与金军交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富平之战的结局,事实上也证实了王彦意见的正确性。
张浚新进气锐,对王彦的意见十分反感。王彦也觉察到了张浚对自己的不满。于是,他自已主动请求、经张浚同意后,担任利州路钤辖,旋即改任金、均、房三州安抚使,知金州(治今陕西安康)。
大宋从来都不缺人,你不上,总会有人上的。
赶走王彦之后,张浚开始了“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的处置战略。
有钱能使鬼推磨,无钱寸步难行。钱粮问题是张浚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很幸运的是,一个人帮助张浚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叫赵开,是宋朝最优秀的理财专家之一。赵开身为四川人,熟悉四川情况,有“一趾步而能运百货,一咳唾而能济三军”的美誉。张浚宣抚四川时,赵开在蜀中四路的官员中脱颖而出,总领四川财赋。经过赵开的规划,士兵们再也不需要担心吃不饱饭,而且每月还能给家里寄点外快,这等待遇还不拼命,那就不是大宋帝国的军人了;赵开算无遗策,虽然军中的花销很大,但是还有盈余(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
“后据两川之粟”已经基本可以实现,钱粮问题顺利解决。
钱粮问题顺利解决,军事将领的人选却成了问题,本来打算让王彦上的,可惜王彦没兴趣,像王彦那样和金人火拼过几百次还活着的将领,大宋还真不好找。不过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张浚,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人选,其威名完全不在王彦之下,甚至更甚一时。
他叫曲端,是南宋陕西军团中最能征善战的将领,他率领的泾原路兵马是陕西军团中最善战的一支军队,被视为金人头号眼中钉。不过他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不服从领导,当初他就用武力驱逐顶头上司王庶,夺了王庶的权,甚至还想干掉王庶。南宋朝廷十分震惊,怀疑曲端有反叛的意图于是任命他为御营使司的提举官,想以此为借口将他调到江南。曲端当然知道朝廷的心思,无非是想拿了自己的军权,甚至做掉自己,所以打死都不能去。这样一来,情况更糟,朝廷群臣议论纷纷,都说曲端必反无疑。
张浚很清楚曲端的个性,知道这类的猛人是不屑于投降和反叛的,纯武将的曲端,大概是看不起那些毫无本事而又喜欢指手画脚的文官,对付这类的猛人,只有找个比他更猛的人来,才能指挥得动,很显然张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猛人。因此,张浚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作保,担保曲端不会反叛朝廷。为此,宋廷撤销了调曲端到江南赴职的命令,曲端因此对张浚感激涕零。
解决完问题后,张浚立即做出了重大的人事变动。罢免一批混饭吃的庸将,提拔了刘锡、刘琦、孙渥、吴玠和吴璘兄弟等大批少壮派将领。当然最重要不是任命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抚处置司都统制,据史书记载,曲端登上将台,“将士欢声雷动”(估计这个将士八成都是泾原路的)。
此后,曲端也一改恃才难制的毛病,积极支持张浚,服从张浚指挥。
不得不承认,张浚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改变了陕西宋军互结仇怨、不肯相互支持的混乱状态,陕西再次有了一个强力的指挥中枢。
张浚积极整顿力量,金人在东南也没闲着,开始了又一次的追捕活动,直到把赵构赶到海上才悻悻然的收手。
张浚感觉应该发飙了,给金人点颜色瞧瞧,没想到金人居然抢先下手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