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乾与坤的逆转 > 真名士,自风流(7)

真名士,自风流(7)

王敦之乱后,司马睿忧愤之下死去,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东晋明帝,王导辅政。王敦不知退缩,想趁新皇帝继位之机,谋夺皇权,要求朝廷加“九锡”之礼。王导基于权力平衡理论,组织军队反击王敦,又对外发布消息说王敦已经病死,谋叛并不是王敦本人,王导的宣传鼓舞了建康军民的战斗勇气,也瓦解了王敦集团的众多叛将。王敦又病又气,不久真的病死,王敦的二次叛乱被迅速平定下来。司马绍登位不到二年病死,年仅几岁的小皇帝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皇太后庾氏临朝听政,庾氏家族排挤王氏家族,逐渐取得了治政的主导权。

大将军庾亮是晋成帝的舅舅,庾亮­操­纵朝权随意任贬各级官员,引发历阳(今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寿春(今安徽寿阳)守将祖约(祖逖的弟弟)不满,庾亮出兵*苏峻、祖约。王导认为不让山泽长点小鱼小草不可能,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两将,庾亮不听。两叛将以杀庾亮为名,攻入建康,危急关头,庾亮等朝廷官员纷纷外逃,只有王导抱晋成帝坐在皇位上,纹丝不动,苏峻钦敬王导的为人,让王导继续辅政。王敦死后,陶侃从广州调任荆州,得知建康内乱,与温峤、桓彝一起发兵打击苏峻,将苏峻捕杀,祖约逃往北方石勒处,也被石勒绞死。桓彝在阻击叛乱时战死,其子桓温后来成为东晋朝的另一权臣。

苏峻叛乱,让庾氏家族大失面子,庾亮不得不佩服王导的高明,将朝政交给王导,自己外镇荆襄,不再处理朝廷纷繁复杂的事务。建康城在苏峻叛乱中焚毁一空,温峤等人建议迁都,王导坚决反对。王导认为王者绝不会因丰俭移都,建康是古之金陵,有帝王之气,坐金陵以镇南方才能确保朝廷的根基。一旦迁都,天下震动,北方石勒必趁虚而入,让江东政权雪上加霜。最后,还是王导的意见占了上风,迁都之议被压下。重建都城需要大量钱财,建康府库空虚,无钱可用,只是地库里还藏有黄绢几千匹,可拿到外面卖,但值不了几个钱。王导让人拿出几匹黄绢,给每位朝官和有名望的士族每人做一套黄衣黄裤黄帽黄鞋,外加一袭黄袍。王导出门,一身宽大的黄袍衬着卓约身姿,成为建康城的一道风景,建康城及中原江表刮起了黄衣旋风,黄绢的价格陡涨了几千倍,地库中的黄绢也值了大价钱,充用重修建康城的本金。庾亮到上游武昌后,另建大将军府,又指使弟弟庾翼­操­纵朝政,受到王导的压制。南蛮校尉陶称(陶侃的儿子)对王导说,庾亮对王导主政不满,有领兵东向的趋势,王导镇定自若:“我与元规(庾亮的字)休戚与共,这种流言怎么会进得了我的耳中。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元规来了,我就赶着驴车回老家去,怕他吗?”王导不愿跟庾亮闹翻,又写信给陶称让他听从庾亮的指挥,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有次王导与客人在建康闲游,有西风夹着尘土吹过来,王导举起扇子遮住脸,故作轻松地说:“元规尘,污人。”客人们大笑起来。

朝廷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按报上来的情况,有的该升,有的该降,还有的该杀。而地方官员都是各大士族的代表,王导问顾和该怎么处理,顾和说:“相公肚里能撑船,何必计较地方上的小事。”王导连赞说得对。能升迁的地方官吏尽量予以升迁,不能升迁的予以留用,没有惩罚一个人,各大士族的利益都得到照顾,没有人对王导治政提出什么异议。到了晚年,王导对地方奏呈上来的文书,看都不看就予以签发,属吏说这样办事是不是过于糊涂草率,王导说:“我这糊涂来得不容易,后世人有些事处理不了时,恐怕会常常想起我的糊涂来。”王导以卓绝的政治智慧与风姿赢得了江东所有人的敬重,这使东晋立国初期的重重矛盾与困难能够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晋王朝这架衰朽的马车得以继续往前拉了一百年。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六十四岁的王导病逝,朝议以天子的礼仪下葬王导,以示对王导一生功绩的表彰与尊崇。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