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陈纳德与陈香梅 > 4.毁坏新乡及开封之铁路交点。

4.毁坏新乡及开封之铁路交点。

5.攻击:A、敌机场及设备;B、敌阵地;C、敌在黄河长江两岸之运输及渡口;D、汉口信阳间之铁路及汉口火车站。

6.攻击在我航程内之其他有利目标。

陈纳德打算在日本发动大规模攻势前,抢先执行第3、4项任务,使敌军预定的进攻陷于困境。他希望中美两国空军积极合作,完成上述任务。

4月初,陈纳德将在他指挥下的中美混合团调往中国空军在西安、恩施、梁山等地的机场,准备从那儿出发扰乱日军,但这些机场设施极差,又适逢连日暴雨,中美混合团无法及时完成作战准备,失去了在日军发起进攻前的最有利的作战时机。

陈纳德原来估计日军要到5月1日才能完成作战准备,发起攻势。但是,日军的行动比陈纳德预计的提前了半个月。4月17日,日军在河南发起攻势,豫湘桂战役(日军称“1号作战”)打响了。

七、与史迪威的纠葛(7)

陈纳德立即调遣在湖南、广西境内的第14航空队战机前往河南前线,轰炸日军交通大动脉——黄河大桥。4月28日,从桂林机场起飞的37架美国飞机轰炸了黄河大桥。同时,陈纳德将刚运抵中国的P-47型新式战斗机和B-24型轰炸机从云南调赴成都,出击平汉铁路。第14航空队最初的空袭成效并不显著。5月初,美国飞机配备了新式的火箭后情况才得到改善。新乡、信阳等日军交通枢纽和重要据点先后遭到美国空军的猛烈轰炸。

日本防卫厅编写的战史对第14航空队这一时期的活动作了如下的记载:

京汉铁路作战开始后,美国空军对华北日益关心。新近抵华的P-47型战斗机主力和B-24型轰炸机主力30架从云南移防成都。中美混合空军P-40战斗机30架、B-25轰炸机15架也从桂林、柳州调到梁山。因此,华北方面敌机活动逐渐增加。5月份,敌空军越趋活跃,特别是P-40型战斗机在战场各处频繁袭击。

……

美空军战斗机对华北铁路,尤其是机车损害颇多。

但从整个河南战役看,由于日军突然进攻,美国空军仓促应战,而中国军队汤恩伯部又一溃千里,因此,第14航空队对战争的进程影响甚微。4月22日,日军占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郑州。5月1日,日军夺取豫中重镇许昌。5月25日,日军攻克古都洛阳,河南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完全溃败而告结束。

5月底,日军调集10万兵力由洞庭湖两侧地区开始向湖南进攻,拉开了豫湘桂战役第2阶段的序幕。进犯湖南的日军进入了以衡阳、桂林等地为基地的第14航空队第68联队的航程范围之内,使陈纳德的空军有了用武之地。6月1日,陈纳德向第68联队发布作战命令:第一,攻击日军飞机,削弱日本空军对地面的威胁;第二,袭击汉口附近的航运;第三,袭击日军地面部队、火车、桥梁等,力图配合中国军队抵御住日军的进攻。为了在燃料紧缺的情况下,确保完成这些任务,陈纳德取消了他惯于使用的对敌机场的袭击。

当时,中美联合空军的力量已远远胜过日本空军。5月末,据日本第5航空军参谋长桥木秀信向日本参谋本部的报告:中美方面拥有战机667架(其中美国飞机556架,中国飞机111架),日方可能出动的飞机是220架,双方力量对比是3∶1。慑于第14航空队的威力,配合湖南作战的日本空军尽量避免与美国战机正面交锋。这样,轰炸日军后方基地汉口及其附近的航运就成了美国空军的首要任务。6月初,第14航空队的轰炸机对汉口进行了几次颇有成效的空袭。但不久,耗油厉害的轰炸机就将袭击日军航运的重担移交给了战斗机。

当时,正逢湖南多雨时节,滂沱大雨常使在跑道上准备起飞的美国飞行员望不到机场跑道的尽头。但紧张的战事迫使他们照样斗志昂扬地驾机上天作战,而且每架飞机每天出动高达3至4次。第14航空队在自己的战史上记下了这光辉的一页:

对敌骑兵的袭击、对物资集结地的轰炸和对湘江、洞庭湖上船队的进攻交叉进行。机械师在闷热的天气中连夜修理作战中损坏的飞机,替换零件,使飞机在拂晓前作好一切起飞准备。飞机完成作战任务一着陆,军械士就在机翼下再挂上爆破弹和杀伤弹,给机枪加上子弹。在重新坐回座舱执行新任务之前,飞行员们除了冲到指挥部报告作战经过,简要听取下一个目标的情况介绍以外,再无其他空余时间了。

在反击法西斯的战争中,这些美国军人的英勇表现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日军原认为连绵­阴­雨是最好的防空屏障,美国空军将无法穿过浓厚的云层找到他们的踪影,于是,就利用暴雨加快推进速度。但是,日军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为了有效地阻止日军前进,并向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援助,陈纳德于日军进攻前夕扩大了他设在中国军队中的地空联络小组。当时防守湖南的是第9战区薛岳的部队,陈纳德向薛岳部队派遣了100名官兵,负责侦察、搜集日军地面部队的情报,为第14航空队的战机寻觅攻击的目标。尽管存在着语言不通和通讯设备差的困难,但与飞行员们相比,这些官兵的工作毫不逊­色­。有两个美国兵在岳州被日军围困后很久,仍坚持拍发无线电报,指示P-40型飞机袭击围城的日军,直到岳州陷落前数小时才撤离。由于地空联络小组的出­色­工作,第14航空队对湖南境内日军航运的攻击极有成效。

七、与史迪威的纠葛(8)

日军第40师在渡过洞庭湖南犯时,配备有120艘大小船只,担负运输任务。尽管有地面防空部队和空军的掩护,这些船只还是遭到了第14航空队的猛烈袭击。6月初,日军向湖南发动进攻尚不满半月,这些船只已被炸得只剩30余艘了。日本第5航空军在6月15日给日本军部的报告中说,美国空军每日出动飞机数最高时达50架,“水路运输危险大大增加”。

6月下旬,日军兵临衡阳城下。衡阳是粤汉、湘桂铁路的联结点,又是美国空军在华中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因此,第14航空队集中力量对日军从岳州到前线的运输线进行了更为猛烈的轰炸,每天出动飞机执行作战任务十几次。最高时一次出动百余架飞机。丧失了制空权的日军束手无策,只得听任美军对运输线轰炸扫­射­。衡阳前线日军几乎弹尽粮绝,被迫停止白昼活动,仅在夜间进行运输、作战。日军自己承认,由于空袭,“我部队所遭遇之艰辛,实已超过想象”。

进攻衡阳的日本第11军作战参谋益田兼利对美国空军的凶猛轰炸有着切身的感觉,他在战后回忆道:

1.长沙以南的战场制空权在美军手中。为与第一线部队协同作战,我航空部队飞机场向南推进,但日益困难。这是因燃料运输的困难而造成的。

2.为准备第二次进攻衡阳,第11军从岳州、长沙积极运送军需品,特别是弹药。水路、铁路、汽车、驮马齐头并进。但运输物的一半由于空中攻击在途中丧失。

3.水路运输由于敌机猖獗而昼伏夜行,但遭击沉者仍然很多。到达目的地者约30%。

4.汽车和驮马的运输最有成果。但由于道路不良,渡口、桥梁遭破坏,汽车行动受到限制……长沙到衡阳直线距离140公里,但汽车至少要4天才能到达。

5.……驮马从易俗河到衡阳(直线距离100公里)至少要4日。

但是,燃料告缺限制了第14航空队进一步扩大战果。7月上旬,桂林、柳州基地燃料不足。7月12日,陈纳德不得不命令正在参加作战的一个轰炸机中队撤离华中前线,飞返云南。7月17日,华中各基地所有的燃料仅够前线所有飞机返回昆明之用了。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华中前线美军飞机只得蛰伏机场。

尽管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第14航空队对围攻衡阳的日军还是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从5月26日到8月1日衡阳失守前夕,华中前线的美国空军共出动作战5287架次,扔下炸弹11640吨,炸毁卡车595辆,桥梁14座,炸沉大小船只1千余艘,并击毁敌机百余架。自己损失了43架飞机。

如果燃料供应不在关键时刻告缺,衡阳之战可能使陈纳德得以证明,美国空军与中国地面部队的密切合作能够阻止日军的进攻。现在,他只能引用日军指挥官高桥中将的话来证明这一点了。高桥认为,如果美国空军对日军运输线和前线部队的攻击再增加50%,就将遏止住日军对衡阳的进攻,迫使日军返回长沙以图死守。高桥的看法得到了一些日本军人的附和,他们认为,美军空袭造成的运输困难,和由此产生的前线缺乏弹药装备,是衡阳久攻不下的原因。因此,美国空军是“检讨1号作战时不可或忘之重要条件”。

进攻湖南的日军在占领长沙后计划一鼓作气攻下衡阳,打通粵汉线。但第14航空队的空袭和中国军队的抵抗迫使日军在衡阳城下滞留了40多天,打破了日军预定的作战时间表。8月7日,衡阳失陷,但被挫伤了锐气的日军惊魂未定,军内主张停止或延迟拟定中的向广西进军的呼声甚高。事实上,日军占领衡阳后,足足休整了1个月,才继续向南进犯。即使这样,日军的补给仍未达到正常的标准。开往前线的师团只得到30吨左右的补给,士兵的衣、食都无法完全满足。

衡阳失陷后,美国空军在华中最重要的基地衡阳机场落入敌手。但由于此时第14航空队的供应状况开始得到缓解,作战反而更趋活跃。日军承认,美国空军的活动“并不因衡阳的失陷而消沉”。日本空军虽进驻了衡阳机场,但湖南的制空权仍在第14航空队手中。因此,日军飞机只能在黄昏或拂晓前10至15分钟内起飞降落,以免遭受美国空军的袭击。日本地面部队白天的行动仍受很大限制,前线部队供应更为困难。8月20日的日军战报表明,日军卡车因空袭日均损失达52辆之多。

七、与史迪威的纠葛(9)

为此,日本大本营在8月间又从日本本土和台湾向华中增派3个战斗机中队,其中有准备在菲律宾与美国决战时使用的配备最新式战斗机的第22中队。10月末,日本空军又调主力进驻衡阳。但是第14航空队的猛烈攻击,使日本空军完全丧失了主动出战的机会。最终,日军不得不将空军撤出了衡阳。

然而,由于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力,第14航空队的这些战绩不能对整个战场产生更大影响。日军顶着美国空军的袭击继续南下。桂林、柳州受到严重威胁。11月初,陈纳德飞临柳州作最后视察,当时日军离柳州已不到50英里了。11月8日,最后一架第14航空队的飞机离开柳州。3天后,柳州失陷。美国空军在华中的几个重要基地都被日军占领了。

当陈纳德乘机撤离柳州时,他看着已被他的部下炸毀的机场上冒起的滚滚浓烟,不由得又想起了在豫湘桂战役中与史迪威发生的种种争执,愤怒、不平、怨恨一齐涌上他的心头。

早在5月18日,他就致电史迪威,请求采取断然措施应付日益险恶的战局,向第14航空队提供足够的物资,以避免华中美军各基地陷入敌手。他更希望史迪威能考虑在适当时机采取紧急措施,动用B-29型战略轰炸机,阻止日军在中国的进攻。在这之前,蒋介石也接见史迪威在重庆的代表,要求将在成都负责守卫B-29型轰炸机的第14航空队战斗机队移往南郑,支援洛阳一带的中国军队,并将给B-29型轰炸机的500吨汽油调拨给这些战斗机使用,以便遏止日军的进攻。

正在缅甸前线指挥作战的史迪威对陈纳德的请求反应冷淡。但是陈纳德有关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及第14航空队缺乏物资的报告却引起美国空军最高机关的注意。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接连致电陈纳德,表示“对过去数周来日本地面攻势与你同样深感忧虑,我们将尽力为你提供更多的物资”。但同时阿诺德又告诉他,空军总部认为“给第14航空队的吨位应增加,但如你所知,这一决定权在战区司令官手中。”

陈纳德只得再向史迪威求援。5月29日,他致电史迪威,报告日军已从汉口南下发起新的进攻,希望史迪威能给予每月1万吨的空运物资,并准许他借用B-29型轰炸机的储存物资。31日,蒋介石又应陈纳德的请求,让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长商震向罗斯福递交备忘录,重复了陈纳德的上述要求,并提醒罗斯福:日军进攻的成功“意味着击败日本将至少延迟3年时间”,因此必须“加强第14航空队”。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接连向缅甸前线发出电报,要求史迪威来重庆商谈对策。

局势迫使史迪威走出缅甸丛林。在赴中国前,史迪威曾询问盟军东南亚战区统帅蒙巴顿:日军在中国的进攻“是不是一次掩护日本从印度###进攻昆明的作战行动?”中国的“局势是否危急?前景如何?”专心致志于缅甸作战的史迪威对此时中国战场发生的一切确实是太隔膜了。直到5月中旬,美国驻重庆武官仍认为日军在河南的攻势不过是一次春季演习,在达到目的后就会退回原防。在这种情况下,远在几千公里之外的史迪威怎么能对日军攻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呢?

6月5日,史迪威在重庆与蒋介石会谈。蒋介石重复了他在致罗斯福备忘录中的要求,并请史迪威将B-29型轰炸机在成都储存的物资拨给陈纳德。蒋介石强调目前中国的“局势只有以空中进攻才能予以解决”。到这时,史迪威才确信中国局势的确十分严重,但仍不同意蒋介石只有空中进攻才能阻止日军前进的断言。他认为解除危机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为此,史迪威在会谈中坚持,他可以增加第14航空队的物资供应,但中国方面也应作出努力,必须将中国航空公司的运输机全部用于这一目的。当时,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正担负着飞越“驼峰”运输中国纸币的任务。蒋介石认为,由于通货膨胀严重,运输这些纸币对中国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不能担负其他任务。史迪威在与中国政府交往中一向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时,他又使出了这个手段。他告诉蒋介石,如果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不能用于为第14航空队空运物资,那么,B-29型轰炸机的储存物资也不能动用。会谈结束前,蒋介石克制住恼怒的情绪,向自己这位美国参谋长作了让步。

七、与史迪威的纠葛(10)

与蒋介石会谈结束后,史迪威急着离开重庆,飞回缅甸前线。6月6日,他返程途中在昆明作短暂停留。陈纳德和第14航空队司令部的军官们立即把史迪威请到第14航空队的司令部,满认为这下可以当面向这位上司呈报战况、研究对策了,但史迪威坐下后的第一句话却是:我只有30分钟的时间!令陈纳德及其僚属好不扫兴。

在史迪威介绍了他与蒋介石会谈的情况后,陈纳德重复了他关于动用B-29型轰炸机在成都的储存物资的请求,并希望能动用这批重型轰炸机对日军的后方基地汉口进行一次猛烈的轰炸。史迪威对陈纳德的这个提议不表反对,但他似乎更关心如何在昆明保存更多的力量,以对付他一直担心可能发生的日本从印度###向昆明的进攻。这样的进攻如果发生,显然会影响他在缅甸的作战。在谈到日军发动的豫湘桂战役时,他显得毫无信心,认为已经“无法阻止日军占领我们在华东的基地了”。陈纳德可不想拱手让出这些机场,他正想在粉碎日军的进攻中施展一番呢!他表示如果有B-29型轰炸机的援助和史迪威的支持,他对挫败日军的进攻充满信心。说完,他立即递上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动用除支援缅北滇西作战以外的一切飞机,阻止日军的进犯。陈纳德希望史迪威能对这个计划仔细看一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史迪威收下了这份计划,但他看了看手腕上的表后,就把它塞进了口袋。半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史迪威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又飞回他在缅甸丛林中的指挥部去了。

陈纳德独自站在巫家坝机场的跑道上,望着史迪威的座机飞向蓝天,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他拉开了飞行服的拉链,让滇池的清风吹散积压在胸中的怨恨。在他看来,他关于日军进攻的预言已被证实,美军在中国的基地受到了威胁,整个中国战场局势危急,史迪威迫于形势会听取他的意见的。但是,他又一次失望了。史迪威此行作出的惟一让步,就是同意每月给第14航空队1万吨空运物资。陈纳德对这姗姍来迟的决定是不满多于高兴。当时豫湘桂战役正在进行之中,史迪威同意增加的物资即使马上运至昆明,也至少再需一月才能运至华中前线各战场。正如史迪威的参谋长贺恩坦率告诉陈纳德的那样:“我们认定现在所采取的步骤在9月之前不会生效。”当战局失利后,陈纳德很自然地将过失推向史迪威。而史迪威则认为日军在豫湘桂战役中的得逞和美军机场的丢失证明了陈纳德“空中战略”的错误。双方互不见谅的指责发展到越来越激烈的地步。

对于中国抗战事业来说,陈纳德与史迪威这两个美军在华主要将领的各执己见,各行其是,是颇为遗憾之事,其对中国战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国民政府美籍财政顾问杨格对此评论说:“在史迪威与陈纳德的争执中,观点不同和个人冲突兼而有之。两个个­性­鲜明意志坚强的领导人之间缺乏合作,有损于全力以赴地进行战争。”

###来华

当陈纳德与史迪威彼此指责、互相攻讦越来越升级之时,正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多事之秋。陈纳德作为美国在中国惟一作战部队的司令官也卷入了两国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

史迪威离开昆明半个月后,陈纳德找到了发泄不满的机会和对象。6月20日,美国副总统###以总统特使身份访问中国。陈纳德是在6月19日得知这一消息的。正与史迪威争执不休的他马上想起了上一个总统特使威尔基为他带来的机遇,希望这一个总统特使也能使他在与史迪威的争执中再占上风。这样,当###在重庆机场走下飞机吋,陈纳德就出现在欢迎的官员中,而史迪成这时却还在缅甸丛林之中。

陈纳德得知###访华期间将光临第14航空队司令部所在地昆明,大喜过望,立即飞往昆明进行准备。行前,他将自己的亲信、第14航空队的新闻官艾尔索普留在###身边,作为他访华期间的空军副官。艾尔索普是美国报界的专栏作家,又是罗斯福的远房表亲,与###早就相识。他当然是让###了解陈纳德观点的最合适的人选。

七、与史迪威的纠葛(11)

6月24日,###的飞机抵达昆明巫家坝机场。陈纳德率领他的部下热烈欢迎这位副总统。###是一个农业专家,当过罗斯福政府两任农业部长。1941年,罗斯福第3次出任美国总统时,他当上了副总统。###访问中国时,已经56岁,但他身体很好,­精­力过人。在飞机旁与陈纳德略事寒暄后,这位美国副总统竟不顾旅途疲劳,玩兴大发,要陈纳德立即组织一场排球赛。陈纳德不敢怠慢,马上组织起两支排球队,并亲自作陪,参加球赛。陈纳德年轻时也是运动场上的好手,但此时前线战事正急,大量的电报公文正等着他签发。于是,他乘###玩得尽兴时悄悄离开了球场。排球赛一连进行了5场,###还未过瘾,又拉着陈纳德陪他打­棒­球。晚饭后,###还与陈纳德和第14航空队参谋长格仑车轮大战乒乓球,直到11点才心满意足地上床就寝。但却把比他小两岁的陈纳德累得够呛。在接下来的两天中,陈纳德形影不离地陪着###在昆明各处参观访问。

###这次访华不满半个月,但在昆明却逗留了两天多,因而,陈纳德有大量时间与###交谈,向他宣传在中国采取更为积极的空中攻势的必要­性­。当然,也忘不了贬损一下他的顶头上司史迪威。这使###对陈纳德和他指挥的空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史迪威身为战区司令官,却没能与这位副总统见上一面。史迪威的政治顾问、美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戴维斯跟随###到达昆明,却被陈纳德的部属故意支开,不让他与###有时间待在一起。对此,史迪威在重庆总部的官员不无担忧地认为,陈纳德已经抢在战区司令官前面了。

陈纳德的努力取得了效果。###离开中国时,接受了陈纳德和艾尔索普的观点,即只要史迪威继续担任战区司令官,中国的局势就无法改进!因此,史迪威必须调离中国。###让艾尔索普为他起草了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上述建议的文件。在考虑史迪威的继任者时,这位副总统想到了陈纳德。但是,艾尔索普提醒他,五角大楼尤其是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是根本不会让陈纳德担任此职的。这样,###才在给罗斯福的电文中写上:“陈纳德深得蒋介石信任,他不应从现在成绩卓著的军事岗位上调离”,并且建议让魏德迈接替史迪威。艾尔索普的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罗斯福后来下令调离史迪威时,也曾考虑让陈纳德替代,但很快就因为五角大楼的反对而改变了主意。史迪威最终调离中国牵涉到中美关系中的许多因素,但是,陈纳德为了毫无约束地发挥第14航空队的作用,确实想千方百计地挤走给自己设置障碍的顶头上司,在这件对中美关系影响深远的事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0月19日,史迪威接到了调他回国的通知。第二天,他神­色­黯然地离开了重庆。当史迪威的座机飞抵昆明巫家坝机场时,陈纳德像一个胜利者一样踌躇满志地站在跑道上迎送这位昔日的长官。史迪威颇有风度地留给陈纳德一封十分友好的告别信,表示对陈纳德所取得的成绩引以为豪,并承认陈纳德受到中国人的钦佩。陈纳德与史迪威这两个冤家对头最后谈了些什么已无从查考,不过,我们从陈纳德的回忆录中还是能发现他当时颇为得意的心情:

对于史氏的去职,我并不觉得惋惜。……史氏自中缅印的走开显示出中美关系的一个可悲时期的终止,和一种不良政策的结束。

当史迪威的座机升上天空向西飞去时,陈纳德确信,第14航空队的好日子就要到来了!

八、战地女记者和“飞虎”司令(1)

战争的磨难

当陈纳德在中国上空叱咤风云,给日本侵略者以痛击之时,年轻的陈香梅则正经历着侵略战争给中国平民百姓带来的种种苦难。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陈香梅及她的5个姐妹已跟随母亲居住在香港。日本侵占华北,使廖、陈两家的财产几乎荡然无存。战前,陈家不必依靠当外交官的父亲的薪金来维持,抗战开始后,这种情况就变化了。在香港,陈香梅不断地见到她的母亲从保险箱中取出她的首饰,靠典卖来维持一家七口在香港的生计。然而,对于她打击最大的,还是她目睹她亲爱的母亲身患癌症因缺乏良好的治疗而痛苦地死去。她在《往事知多少》一书中回忆说:

战争夺取了我们的一切,包括经济援助。没有钱,要给母亲较好的医护治疗,谈何容易?在当时,简直不可能……

母亲的身子愈来愈弱了,冬尽春来,但是春天并没有带来阳光或希望,那是一个没有花朵的春天。大夫终于告诉我们,母亲得了子­宮­癌,动手术已经太晚了。我连那是什么病都不知道,这是我头一次听到癌症这个名词。母亲去世前1个月,已是奄奄一息,大部分时间,身上疼痛难耐,有时护士给她注­射­吗啡止痛,真叫人不忍卒睹。我想陪着她,和她一道受病魔的煎熬,却不忍见她痛苦万状的样子。有的时候,她痛得实在按捺不住了,会高声叫护士再给打一针。这时我会跑出病房,心中有无限的害怕与慌恐。而大人们让一个小女孩面对这一切人间的惨剧,又是何等不公与残忍?

她的母亲终于在痛苦的煎熬中带着对孩子们的深深的依恋离开了人世。13岁的陈香梅和她17岁的姐姐独立地料理了母亲的后事。由于姐姐正在住读护士学校,于是陈香梅成为一家之主,她不仅自己要学习,还要照顾4个妹妹。后来,陈香梅姐妹5人一起进了圣保罗女书院,成了住读生。

更大的灾难正在等待着她们。1941年12月8日上午,陈香梅起床不久,听到了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整个学校都在震动,透过窗户,她看见隔岸相望的九龙笼罩在一片滚滚浓烟之中,收音机在播音:日军正在向香港发起进攻,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让学生们都躲到地下室去。地下室年久失修,­阴­暗潮湿。陈香梅姐妹在里边待了一整天,又冷,又饿,又恐慌。这就是战争留给陈香梅的最初印象。随后,陈香梅姐妹5人在上了锁的圣保罗女书院围墙内度过了6个月时间,忍饥挨饿,除了豆类,几乎没有其他东西可吃。令陈香梅切齿痛恨,永远难以忘却还是亲身经历了日本兵对圣保罗女书院的敲诈。她在《香梅之路》一书中作了这样的追忆:

沉重的皮靴开始敲击着木制的楼梯。我们通过宿舍的窗口从庭院上面看到他们走了过来,并想象着将要发生的最坏的情况。学校的两个女佣人描述过日本侵略者进行蹂躏的流血惨案:年轻的姑娘们被轮­奸­后剖开肚子。她们说,当她们的父母或丈夫目睹这一切时,面对日本兵的枪口,也是毫无办法解救她们。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