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中国一九五七 > 一

九五七》

作者:尤凤伟

中国一九五七

知识分子的另一种书写姿态——尤凤伟小说论

尤凤伟的小说总是潜藏着一种尖锐的疼痛。这种疼痛,看似来自社会生活的外部冲突,实则是源于生命内在的两难对立。它以自我撕裂的方式,不断将人物置于各种伦理观念、权力欲望以及人格尊严的对抗之中,在保持强劲叙事张力的同时,又凸现出一个个无助而又无奈的人生场景。这使得我们一方面可以尽情地享受那种由于紧张叙事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另一方面又强烈地感受到那种疼痛自身所拥有的内在力量。

这种力量,是一种信念和道义的力量,是生命在苦难境域中被反复践踏后所爆发出来的一种尊严的力量。无论是写抗日,写土匪,还是写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写当下的现实生活,尤凤伟总是以一种彻底的民间化叙事,将那些卑微而又无助的生命安置在各种剧烈的是非冲突之中,让他们饱受种种内心的折磨与煎熬,然后再通过无法回避的价值抉择,展现出他们潜在的­精­神向度及其人格魅力。

这种对疼痛的独特体验与执著表达,不仅使尤凤伟的小说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悲剧­性­审美质感,蕴藉着许多丰厚的­精­神内涵,也折­射­了创作主体内心深处一以贯之的道德立场及其异常宽厚的人道情怀,体现出尤凤伟对知识分子­精­神­操­守的顽强恪守。

1.内心的立场

在尤凤伟的小说中,虽然我们看不到知识分子惯常使用的话语形式,看不到知识分子特有的伦理气质和审视­性­的叙事姿态,但是我们却明确地感受到,作家与现实生存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关系。他的所有叙事,都是自觉地建立在彻头彻尾的民间化­精­神形态之中——以一种绝对鲜明的民间意识和民间视点,叙写完全来自民间的悲剧­性­生存状态,展示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生存之痛。正是这种对民间疼痛的极力书写,强烈地映­射­了创作主体对既定历史秩序的不信任,对现实生存状态的不满,对公众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标准的怀疑,也十分明确地呈示了作家自身的内心立场,即,一种非公众化的、严肃的批判­性­立场,一种对民间生存尤其是弱势生存的体恤­性­立场。这种融批判与体恤于一体的­精­神立场,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极度匮乏、又亟待拥有的现代知识分子立场。萨义德就曾说到:“我一向觉得知识分子扮演的应该是质疑,而不是顾问的角­色­,对于权威与传统应该存疑,甚至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现代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并不在于充当技术文明的先遣队,而在于自觉地行使自己的批评意志,对一切不合理的权力体系及其社会结构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并以此推动社会历史向更加公正的方向前进,但同时,“知识分子无疑属于弱者、无人代表者的一边。”因为惟有如此,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发现现实存在的内部真相,才有可能揭示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内在本质。尤凤伟所孜孜以求的,其实就是这种知识分子的内心理想。当他将全部叙事自觉投向民间社会的时候,显然不是为了发掘民间社会中丰厚而广袤的叙事资源,而是试图还民间生命一种表达的权力,让那些在公众场合失去话语主宰权的人们道出生存的真实状态,展示他们内心的苦痛、迷惘、焦灼与愤懑,传达他们对尊严和道义的强烈吁求,并以此来重新审度一切既定的历史秩序和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看到,《生命通道》中的苏原,《生存》中的赵武,《五月乡战》中的高凤山、高金豹父子,《远去的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