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 网 想看书来
第六编 真主也不想挽救的败落(8)
11世纪中,在逊尼派衰落不堪的时候,信奉严格正统观念的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人出现在了阿拔斯王朝中,他们不但向西亚进军,灭掉了占据巴格达的布维希王朝,遏止了阿萨辛派的扩张,还成功的夺取大马士革和耶路撒冷,威胁着埃及的法蒂玛王朝。这无疑是阿拔斯王朝的一剂强心剂,扭转了什叶派同逊尼派分治天下的局面。突厥部落的大批生力军,以自己的血液给衰败的###东方灌注了军事和宗教的新活力,使穆斯林军队凋零的光华重新辉耀,并成功的遏止了欧洲十字军的多次进攻。塞尔柱人在重建###教政治统一的同时,也把恢复宗教统一放在了重要位置上,成为正统信仰的坚强保卫者。他们以艾什尔里学派为正宗,创建了宗教大学,专门培养宗教学者和行政官吏,确立了官方的教义信条。
塞尔柱人虽然保住了帝国,甚至是保护了###教,但同时,阿拔斯人已经形同虚设,阿拔斯王朝的真正主宰换成了塞尔柱人。
入主帝国
塞尔柱人大约在公元970年左右,顺利通过边境,进入到了穆斯林地区。1055年,塞尔柱人率军占领了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苏丹”(即“君主”之意)称号,夺政擅权,尽管哈里发名义上仍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的统治者从此便是突厥人的苏丹。
###教帝国在塞尔柱苏丹的领导下,又发动了新一轮的扩张,把军队深入到了小亚细亚地区。小亚细亚几个世纪以来都一直是基督教拜占庭帝国抵抗阿拉伯进攻的前线堡垒。1071年,塞尔柱人趁拜占庭派系斗争之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大败拜占庭军队,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也被俘虏。突厥人顺利地进入到了小亚细亚,夺取了大批城镇和要塞。农民因为不满拜占庭的剥削,反而欢迎塞尔柱人。因此,从11至13世纪,小亚细亚的大分部地区,从希腊和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一直保留到现在。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小亚细亚的丧失,丢掉了大量税源和大批兵源,再也支撑不起这个巨大的帝国,虽然它要到1453年才会灭亡,但曼齐刻尔特之战无疑是它的病根,之后那么多年只是在苟延残喘而已。
塞尔柱人在曼齐刻尔特胜利之后,使得行将就木的哈里发统治又恢复了生机。苏丹马里克沙(1073~1092年在位)在位期间,塞尔柱帝国达到鼎盛,军事上控制了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伊朗以及小亚细亚;文化上以波斯的语言、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最为显著。可惜好景不长,马里克沙一死,帝国就在继承人的争夺中陷入分裂。使得12世纪的十字军有机可乘,攻占了圣城耶路撒冷,造成阿拉伯人心理上不小的阴影。另一个方面,塞尔柱的分裂,也使小亚细亚西部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得以壮大,他们继续高举###教的旗帜,建立了又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直到20世纪前,还统治着整个中东地区。
塞尔柱突厥人偷取了阿拉伯人的帝国,其他的突厥人也没有让世界闲着,佛教在它的出生地印度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他们,真相是怎样的呢?
在塞尔柱人向西挺进的同时,其他突厥人也在东部四处出击。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马哈茂德(997~1030年)。他以阿富汗的加慈尼为基地,几乎每年都向印度地区进攻,最终吞并了旁遮普,使其到现在都是穆斯林的聚居区。马哈茂德是个严格的###教信徒,他认为神灵无所不在,是不能用肉眼描绘的,因而所到之处,砸碎一切神灵塑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圣像破坏者”。马哈茂德对异教徒实行了残酷的迫害,逼迫他们改变信仰,从此,印度人民的信仰分裂,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半岛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
12世纪,突厥人穆罕默德以阿富汗境内的廓尔为基地,取代了马哈茂德家族的统治。廓尔突厥人向南挺进至古吉拉特,向东进入恒河流域。1192年,他们占领了德里,并将苏丹的首都定在那里。突厥人在这次战役中,毁坏了绝大多数寺院,对僧侣大肆屠戮,佛教从此在印度一蹶不振,消失在历史烟尘中。
第六编 真主也不想挽救的败落(9)
在###教的中世纪“后期复兴”中,创建三大帝国的奥斯曼人、沙法维人和莫卧儿人,都起源于突厥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奥斯曼人的祖先,是中亚的乌古斯部落。他们维护###教传统和扩张领土的努力,被穆斯林誉为###教正统信仰最坚强的捍卫者。突厥人在###教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奥斯曼人身上达到了顶峰。
4.城破国灭———蒙古来袭
蒙古的铁骑袭来,又一场血雨腥风掀起,不过这是最后一场。面对着如此大敌,阿拉伯末世君臣又做了些什么呢?
当阿拉伯帝国已深陷泥潭,濒临灭亡的时候,东方的蒙古帝国又向他投来了不怀好意的一瞥。蒙哥大汗继位后,为了进一步扩充版图,命其弟旭烈兀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灭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1256年,旭烈兀宣称要对盘踞在伊朗马赞德兰诸山城的木剌夷国动武,要求阿拔斯王朝的末代哈里发穆斯台耳绥姆发兵协助,这一提议没有得到穆斯台耳绥姆的响应,第二年,旭烈兀在灭掉木剌夷国后就挥师直指巴格达。
而此时的阿拔斯王朝正处在派系斗争中不能自拔,面对旭烈兀的来袭,依旧纷争不已。旭烈兀在哈马丹休整的时候给穆斯台耳绥姆发了一个最后通牒,责问他的不助攻之罪,并且声称如若穆斯台耳绥姆还想保住哈里发之位的话,就立刻拆毁巴格达的城防,自己或派秘书长维齐尔率主要官员来哈马丹谢罪。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夹击下,愚蠢的穆斯台耳绥姆竟然一面回复说,臣民准备誓死捍卫先知的代理人,决不拆毁城墙,一面又派使者低声下气地到旭烈兀那里求答复。面对这样一种矛盾的回答,旭烈兀的第一反应就是迅速出击巴格达。
穆斯台耳绥姆面对如此强敌,能不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呢?
此时的穆斯台耳绥姆才慌了手脚,先组织了一个使团准备求和,后又在主战派的威逼下,傻乎乎地写信公然向旭烈兀挑战,警告他攻打“和平城”的后果,蒙古人根本不管这一套,加紧了攻势。穆斯台耳绥姆一会儿疯狂整编军队,一会儿又承诺每年进贡,向敌军摇尾乞怜。同时还幻想着先知伸出手来进行仲裁。
公元1258年,旭烈兀的军队攻破巴尔门,守军全部躲到了西城区,旭烈兀本人亲自顺河而下,奋勇出击。穆斯台耳绥姆派儿子前去求和,但遭到拒绝。之后又派出维齐尔,也是无功而返。穆斯台耳绥姆最后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儿子和臣民无条件投降。蒙古10万大军入城后大肆劫掠屠杀,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该城的80万居民被屠杀殆尽,昔日繁华的巴格达瞬间化作废墟。受害者尸体腐烂发出的恶臭,迫使屠城者离去。阿拉伯帝国灭亡。
1260年,旭烈兀获悉蒙哥去世,忽必烈继大汗位的消息后,率众返回,在路上处死了穆斯台耳绥姆。据说按照成吉思汗的禁令,为了不让皇族的血沾污战刀,不幸的哈里发被裹在一张地毯里让马活活踩死。而旭烈兀在东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南达波斯湾、北抵高加索山地区建立起又一个蒙古宗藩国家———伊利汗国。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600余年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就在这样的弥留残喘中闭上了眼睛。英国阿拉伯史专家威廉·穆尔曾经对阿拔斯王朝这样概括:“在阿拔斯王朝,一切都变了:内政和军事部门的要职很快都落入突厥人和波斯人手中,阿拉伯人在职衔和人数上都逐渐趋于下风,帝国军队也开始主要由中亚游牧部族和西方的柏柏尔人来填充。这样,那些依然保持纯朴,并未被城市生活腐蚀的阿拉伯人再次返回沙漠,从此不再是哈里发国家的支柱,反而开始追随那些不法之徒———赞吉或者卡尔马西安人。”显然,阿拉伯的灭亡,并非灭于这蒙古人的最后一役,蒙古人的袭击,只是它死亡前的烈性挣扎而已。
阿拉伯帝国虽然灭亡了,但###教却实实在在地透过阿拉伯帝国得到了更大的发扬,普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也许是先知穆罕默德也没有想过的。但教派纷争也随着阿拉伯帝国遗留了下来,至今的中东依旧是世界战争的火药桶,战乱频仍、百姓流离,这对谁也许都不能算作是福音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六编 真主也不想挽救的败落(10)
阿拉伯帝国大事记
610年先知穆罕默德在圣城麦加创立了###教,从此###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由阿布·伯克尔出任###第一任哈里发,平息了各地叛乱,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661年哈里发哈桑主动让位给穆阿威叶,倭马亚王朝建立。###帝国哈里发由民主推举改为世袭。
749年阿布·阿拔斯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
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
756年拉赫曼打败阿拔斯王朝驻西班牙总督尤素福,攻占科尔多瓦,建立后倭马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裂土争衡。
776年木鹿城的洗衣工哈希姆·伊本·哈金领导了阿姆河地区声势浩大的蒙面人起义。鼓舞了异教徒的信心,为他们作出了榜样。
815年在阿塞拜疆和西部伊朗等地爆发了巴贝克起义,沉重地打击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869年在帝国心脏的两河流域入海口巴士拉地区爆发了反抗阿拔斯王朝的黑奴大起义,严重地威胁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909年欧贝杜拉·麦海迪摧毁了盘踞北非百年的艾格莱卜王朝,逐其末主齐雅德特·阿拉,建立法蒂玛哈里发王朝,与阿拔斯王朝割据鼎立。
945年布韦希人入主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最高统帅”称号,剥夺了哈里发的政治权力,仅保留其宗教领袖的地位。
1055年塞尔柱人率军占领了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苏丹”称号,夺政擅权,尽管哈里发名义上仍是帝国的首领,但实际的统治者成为突厥苏丹。
1058年原巴格达将军白萨西里强迫阿拔斯朝哈里发嘎义木把职位的各种象征转到法蒂玛王朝手里,各地穆斯林从此开始奉法蒂玛哈里发为正宗。
1071年塞尔柱人趁拜占庭派系斗争之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大败拜占庭军队,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被俘虏。
1167年基督教的耶路撒冷王阿马利克发动十字军,攻打到开罗城下。
1258年 旭烈兀的军队攻破巴格达,末代哈里发穆斯台耳绥姆无条件投降,阿拉伯帝国灭亡。
第七编 没有什么辉煌可以永恒(1)
———日不落帝国的暮鼓遗响
据他们看,历史对他们来说已经结束。在外交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15年随着滑铁卢战役的结束而告终;在国内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32年随着《改革法案》的产生而完结;在帝国事务方面,历史已于1859年随着印度兵变的被镇压而终止。他们有一切理由为历史的这种结束所赐予他们的永久幸福而庆贺。……英国中产阶级19世纪末的这种幻觉似乎纯属神经错乱。
———汤因比
19世纪的英国称霸一时,它的衰落既是外部过度扩张的结果,也有内部原因,大量资本流往殖民地攫取高额利润,导致国内的资本投入不足,使英国不能再引领新的时代。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平
英国经济在失去原有优势的同时,未能建立新的优势。
———钱乘旦·《二十世纪英国》
1.如日中天———日不落帝国的兴起
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夸耀自己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从来不把那种偏安一方的小国放在眼里,甚至还造出一个“蕞尔小国”的词来加以不屑。然而就是这样的蕞尔小国,却往往让我们伤痕累累,一是岛国日本,二是同样岛国的英国。大英帝国在近代不可一世、横霸天下,它的崛起之路我们不可不知!
“大英帝国”一词最早是由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占星师兼数学家约翰·迪伊(JohnDee)使用的。它的形成虽然也有和平的商业外交活动,但主要是300多年来贸易、移民和武力征服的结果。1890~1900年是它的最高峰,国民约为4~5亿人,约占当时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面积约为30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一天24小时都有阳光挥洒在它的国土上,因而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活动,传播了英国的技术、商业、语言和管理模式。在受到残酷掠夺的同时,殖民地从英国那里获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获得了英国的法律框架与国际性的语言———英语。在殖民地脱离帝国独立之前英国都会试图将它的议会民主制留给殖民地人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获得成功。这一切无疑将世界带入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中来,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当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就指出了这一点:“(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当然,帝国的霸权在其主观上并不是利他的,而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的。对世界的殖民掠夺使英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成长,并使其在国际政治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英国虽然为殖民地留下了更好的基础设施,但那主要是为了方便这些殖民地的货物出口到英国以满足其本土需要的,或是让英国的工业品更方便地运送到殖民地市场。
白人的自治领虽然大多能够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以取得经济生产上的平衡,但是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帝国殖民地却往往只是工业原材料基地,这对这些国家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并无帮助。另外,为了确保其统治的稳定,英国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鼓动殖民地内不同民族、语言或宗教的人们相互内斗,使得像爱尔兰、印度、津巴布韦、肯尼亚、苏丹、乌干达、伊拉克、圭亚那和斐济这些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种族冲突,一直贻害至今。
20世纪中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全球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英国国力的日渐式微,日不落帝国逐渐瓦解。今天,英国和它的大部分前殖民地国家组成了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英联邦,但是与帝国不同的是,英国再也无法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方面直接影响联邦中的其他成员国了。
第七编 没有什么辉煌可以永恒(2)
帝国之初
公元前,地中海的伊比利亚人、比克人和凯尔特人先后来到不列颠定居,成为了这里最早的居民。公元1~5世纪,罗马帝国占领了大不列颠岛东南部,罗马人撤走后,欧洲北部的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人相继入侵并定居下来。7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逐渐合并成七个王国,争雄达二百年之久,史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到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仿佛是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翻版。
从8世纪末开始,丹麦人就不断侵袭不列颠岛,最终在1016年至1042年间,使该岛成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公元10世纪,魏萨王朝挫败丹麦人,建立起了新的统治。但在随后不久的1017年,就遭到了丹麦人的反扑,再一次使其成为松散的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直到1042年,丹麦帝国瓦解,英国王统才得以恢复。
1066年,位于现今法国的诺曼底公国的公爵威廉一世,从诺曼底登陆打败了英王哈罗德,夺取了皇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1066~1154年)。从此开始以及之后几百年的时间里,英格兰一改哈罗德保守孤立的做法,积极地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广泛与之进行羊毛贸易,到14世纪末,从羊毛贸易发展出来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英格兰最重要的国策。
此间,英国也开始了它的对外征服之路。1169年征服爱尔兰;1296年控制了苏格兰,但这种控制在1314年中断。其后在1603年,英国通过王位继承的方法又重新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了对上述两个地区的控制。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议会在伦敦合并,组成大不列颠议会,帝国政权更加稳定,使其到现在都是英国的主要组成部分。
1485年至1509年期间,都铎王朝(1485~1603年)的亨利七世在位,他在理查三世所建立起来的羊毛贸易的基础上,创建了现代英国海洋商贸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英国的造船工业与导航技术。这套体系成为日后贸易机构建立的基础。此时的英国人开始了海洋探险以及在不列颠岛甚至是欧洲大陆以外地区的移民或殖民。亨利七世下令在朴次茅斯建造了英国第一个干码头,加强了当时还规模很小的英国海军,并把纽芬兰占有为英国的殖民地。
158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式确立了英国的海上强权地位。1607年英格兰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块永久的海外殖民地,之后不断扩大,包括今后的美利坚合众国、加拿大的大西洋省份以及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小岛屿例如牙买加和巴巴多斯等。盛产甘蔗的加勒比地区高度依赖奴隶的工作,它是英格兰早期最重要、最有利可图的殖民地。美洲大陆南部的殖民地则为英格兰提供烟草、棉花和大米,北部则出产毛皮;它们从经济角度上讲没有像加勒比岛屿一样对英格兰有益,但是大片的可耕种土地吸引了众多英格兰移民,成为日后美洲的主要居住者。
英格兰在美洲立住脚后,又通过战争和殖民将地盘逐步扩大。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夺取了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与法国的七年战争中,英国又于1760年占领了新法兰西的全部地区,使得英国获得了北美更多的控制权。
随后,澳大利亚(1788年被发现,最早是犯人的流放地)和新西兰(1840年成为英国领土)成为英国移民们的另一目的地,而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人口也因战争与疾病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锐减了60%~70%。大英帝国的雏形基本形成。
头角峥嵘
17~18世纪英国在美洲的扩张,使得英帝国的实力大增,第一次引领了世界的风光。这段时期也被称为“第一英帝国”。从18世纪开始,英国在亚洲和非洲的扩张则被称为“第二英帝国”。
从18世纪起,第一英帝国开始衰落。此时辉格党人长期控制国内政治权力(1714~1762年),忽视了对英国殖民体系的控制。后来,为了扭转这种对殖民地的忽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从殖民地征收更多的税收),结果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使得英国丧失了其人口最多的殖民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七编 没有什么辉煌可以永恒(3)
但美国的独立也使英国意识到,即使是在不拥有殖民统治权的情况下,贸易依然能够带来经济繁荣,因为此时的英国已经开始了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使得英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无可争辩的竞争力,获取丰厚的利润成为很简单现实的事情。
此前,英国的经济领域流行重商主义,这种学说认为,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所以除了直接开采金银矿藏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唯一来源。为此,国家要想致富,就应积极干预经济,努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贱买贵卖的原则,以保证尽量多的货币流向国内。但此时经过工业革命的英国,更需要自由、无干涉的贸易来打破别国壁垒,倾销自己的产品,所以重商主义很快就被亚当·斯密等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代替了。这一原则在1840年左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标志是英国撤销了限制自由贸易的《玉米法》和《航海条例》,完全地开放了英国市场,也促使其他国家在19世纪中叶开放了它们的市场。
从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到1870年的普法战争,英国是全球唯一的工业化强国,是全球30%工业产品的生产地(1870年)。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能够如此有效、低廉地生产工业品,以至其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在运输到外国后其价格依然比外国当地所生产的产品更具竞争力。只要其海外市场的政局稳定,即使没有实施正式的殖民统治,英国依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
1815年英国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最终确立了其国际强国的地位;工业革命也让英国成为无可争辩的经济强国;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击败俄国,又使英国牢牢掌握了世界工业和海上霸权,最终成为了影响全球的大帝国。
早在1757年普拉西战役胜利后,英国就让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统治权,到了19世纪,东印度公司已经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之后该公司将管辖的领土移交给女王政府。维多利亚女王于1876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随后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缅甸和马来亚也被纳入英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大败中国,逼迫中国开放口岸,并且强行租借了香港。
大英帝国的势力如日中天,它的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与英帝国抗衡。帝国的事业达到了辉煌,“日不落”称号由此形成,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
2.尾大不掉———“英国病”的由来
每当中国人想起当年英法联军敲破国门,称我们为“东亚病夫”的时候,我们都无比的愤慨,心中越发坚定了要自强的信念。然而英国人在打破中国国门半个世纪以后,也患上了一种干脆叫做“英国病”的病症,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那位受人尊敬和拥护的女王时代,英国国力空前,横扫天下。1860年前后,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铁的53%、煤和褐煤的50%。现代能源消费是美国的五倍,法国的六倍,俄国的一百五十五倍。英国单独占有全世界商业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以上的商船都飘扬着“米”字旗。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月生产率平均提高了二十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万磅,增至1840年的近5万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40万吨。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率先建立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一个新型的现代国家拔地而起,到19世纪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难怪颟顸无知的清政府根本不是它的对手。英国的殖民地最多时曾是其本土面积的110倍,殖民地人口数是本土人口的8倍。到一战前夕,英国控制的势力范围达到全世界面积的四分之一,几乎地球上每个角落都能闻到大英帝国的气息。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