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温州样本 > 0

0

年来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温州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商业品格。当前,温州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进入了转型、转轨、提升、飞跃的重要阶段,正处在“破茧化蝶”的关键时期,孕育着企业制度、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我认为,温州民营企业只有继续发扬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坚持创业再创业,创新再创新,才能实现新的发展,才能继续走在时代的前列。因此,该书无论是对于了解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还是为今后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一看。

——全国人大代表,华峰集团董事局主席 尤小平

人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对一个人来说是这样,对一个企业、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对过去是引人深省的总结,对今后则是意义深远的指导。如今,温州正站在全新的起跑线上,机遇与挑战并存,转机大于危机。随着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这个时代的拐点上,谁能把握住机遇,主动迎接挑战,谁就能赢在前头。而《温州样本》一书,正是通过对温商成长经历的概述,以鲜活的事例和经验,阐述了温商风雨兼程的三十年。全书通过对温州发展史的概括,全面解析了温州经济的发展脉络,深刻透析了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化。作者以­精­辟的观点和独到的角度阐述了“温商”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经历,对于正处在转型关键时期的企业来说,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是值得细心品味的一本好书。

——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振滔

成功不是不可琢磨的天降之物,历史不是不可深究的既成过往。这是一个群体在一个时代的起落沉浮,有关成功、有关挫败、有关尊严、有关良知、有关财富、有关人生……当我们穿过光­阴­的隧道,越过曾经的风雨,再回首身后的足迹,原来——我们也有辉煌的历史!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天正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高天乐

序一:奇迹在这里发生

——写在《温州样本》出版之际

耗时近一年的《温州样本》问世了,我向作者表示热烈祝贺!

这本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鸿篇巨著,生动、深刻而又别样地论述了温州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创造历程,使人们看到了温州人艰苦卓绝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作者之一的周德文,三十年来亲身经历温州人的创业壮举,可谓感受切切!

温州奇迹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温州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温州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其创业史至少折­射­出了这样三大战略,即“发挥中国人力资源优势战略”、“不对称竞争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四大理念,即发展理念、人本理念、竞争理念和创新理念;同时实践了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拉开了我国复兴崛起的帷幕,而由十三亿中国人共同参与的这出大戏是借助于市场经济的舞台而上演的。本人认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手段,为何这么神奇,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遇,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如果说在发展中无可避免地会形成差距,那么差距的根源就在于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温州人抓住了机遇。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温州党政各级领导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民众创业,形成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小气候。而勤劳勇敢的温州人民没有企图揪着自己的头发上天的幻想,脚踏实地,结合自己的特点,从做小事赚小钱开始,或从工,或经商,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一点一滴地积累,才有了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在书中用“草根创业”来形容温州发展的根基,是非常形象而又准确的。而且这种创业模式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它比较好地实践和体现了中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战略,从生活日用品生产起步,安排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为脱贫和安定社会作出了贡献,同时改变了自身。

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必有竞争,而且只有在竞争中取胜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占领市场。温州人在这方面更是以不靠天不靠地的勇气,实­干­加巧­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昂然前行。温州市各级党政领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引导企业发挥优势,克服缺点,提高服务水平,帮助企业解决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地方经济的竞争力。而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漩涡中心的创业者们,注重产品生产,更注重产品推销,以“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千言万语”的­精­神,将产品推向市场。也许是一种默契,温州的创业者们自然地形成了产品生产和产品销售两支大军,他们相互配合,互为条件,协同一致,使温州企业产销两旺。温州的草根创业者们运用“不对称竞争”战略,突出自己的长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取得局部优势后继续发展,开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竞争的取胜离不开创新。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中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头,而且十分低调。在全国还处于打击“投机倒把”的气氛之中时,温州就开始建造了商品交换的专业市场,开了全国商品交换市场化的先河。在以后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温州人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就开始大规模地发展乡镇企业;在国有产权改革中,推行股份合作制;在私营企业推行股份制改造中,有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自觉稀释创业者的股权等。特别是注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企业自律,利用民间组织提供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更应当指出的是,温州人的创新过程也是政企互动的过程。政府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的需要,不断调整相关政策,不断修订地方法规和管理规定,形成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进入新世纪,中国开始了“后改革开放时代”,温州人适时采取“国际化发展”战略,促使产品和投资从走向全国之后走向世界。温州人心中有世界,世界处处有温州人。

温州人遵循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伟大教诲,时刻不忘发展,开拓前行,并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使往日贫薄的土地充满生机。在改天换地的奋斗中,温州人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同时创造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温州一方面提高了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从失败和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根据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新的战略思想和具体措施,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支可观的企业家队伍,他们经受了市场竞争的砥砺,沉着、远见、智慧、开拓、坚韧不拔,同时造就了一大批企业高管人员和员工队伍。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长远发挥作用的“软实力”,是实现更大发展的坚实基础。

祝愿温州今后展现更加雄伟的宏图!

陈乃醒

戊子年雪月 于北京

序者简介:

陈乃醒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乃醒教授长期关注和支持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国内研究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著名专家之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二:现实很残酷,明天会更好

温州地灵人杰。

三十年前,一批悄然而起的个体工商户,顶着压力艰难起步,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市场风浪中觅商机。此后越来越多追求富裕生活和追求人生理想的温州人,逐渐加入创业大军,历经艰辛拼搏,渐成燎原之势,以致形成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一种社会经济效应——“温州模式”。

但是,“温州模式”的产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公有制经济,在人们的意识中,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经济是画等号的,因而,领先一步走非公有制经济之路的温州,要突破这一固定的思维模式,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在改革开放十多年后,温州究竟姓“资”姓“社”,还是一直萦绕在温州民营企业界人士的心头之“痛”。值得庆幸的是,在*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下,从中央到地方,有不少有识之士一直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十多年中,主政温州的党政领导­干­部,顶着压力和温州人民一起艰苦创业,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鞠躬尽瘁,终使温州“正名”,并形成现今闻名遐迩的“温州模式”和“温州­精­神”。

本书的第一作者,温州管理科学研究院周德文院长,虽然不是温州人,但在温州工作的机遇使他有机会融入温州的改革开放。他以学者的视角,从宏观方面阐述了温州民营经济的成长经历,也以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的身份,从微观方面来察看一个个早已熟悉的温州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剖析企业走过的创业道路和企业家的心路历程。因此,这本书对想了解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脉络,解读“温州模式”,洞悉“温州­精­神”实质内容的人士来讲,是很值得一读的。

现实很残酷,明天会更好。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造成的全球经济影响,无可避免地波及到温州。温州的民营企业面临新的考验。

为有效地应对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温州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的温州­精­神,已着手企业的创新、转型、升级。预计,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搏击出来的温州民营企业,凭借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应对市场变化的丰富经验,一定可以变危机为契机,化挑战为机遇,在新一轮的创业和博弈中,浴火重生。

郑胜涛

序者简介:

郑胜涛温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中瑞财团董事长、神力集团董事长。

自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过去(1)

“该典藏的正在坠落,该坠落的正绽放着荣光。”霍拉斯《诗艺》中的这句话或许可以成为温州民营经济三十年境况的写照。

奔跑的年代,怀念历史是件艰难的事。

当从荒漠状态中惊醒过来的人们意气风发,试图勾勒气势磅礴的未来而陷入无言的兴奋之中时,他们正站在历史厚重的肩上。逝去的岁月如夜空中缀满的星斗,在微风中传来它们时断时续的声音。历史的记忆,我们无法忘记。

一直以来,非常赞同和欣赏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若用先生的话说,是“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历史虽为过去时,但它也是现在时、将来时。它由活人创造,因而如何避免将历史静化、固化、标准化,势必成为我们写作将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十年如一日。一场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变局浩浩荡荡三十年。今天,历史把我们带到十字路口,我们看到了沉甸甸的变局:有超越、也有倒退;有疯狂的Gao潮、也有窒息的低谷;从万马齐喑到众生熙攘,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共存;从禁锢铁窗到破冰之旅,从单纯而虚妄的理想主义到复杂而务实的现实主义……

每个事件后都有纷繁芜杂的千头万绪。或巨大或细微的变革背后,都有一摞摞鲜活的或悲或喜的故事推动着历史前行。这些跌宕起伏的历史叙事,不应该是岩石的挤压、权威者手中的面团、修炼的丹药,它只能是双脚站在现实土壤上的解读者尽量以客观谨慎的视角诠释的时代痕迹。

历史叙事,空间上不一定都要宏大,时间上不一定都要绵长。每一次瞬间的闪亮,即使只迸发于方寸之间,一样值得记载。有人说,时间像残忍的刷子,不显山不露水地抹去人们对琐碎历史的记忆,可总有几件事、几个人,顽强地占据着我们的思维一角。由此,温州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

波里比阿在《罗马史》中曾谈到,“历史之特殊功用在于能使人明白某种政策或政见的成败原因。研习过去,则能使我们更谨慎、更大胆地面对现实”。自1978年,温州,这个土地贫瘠、面积狭小、位置偏隅的小城,以不容置疑的速度与力度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无限放大,在鲜有优惠政策辐­射­的劣势中绝处逢生,平地而起。所以,探寻温州崛起的背后是否有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与推动的大胆想法,刺激着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场旷日持久的写作中去,并始终保持着创作的激|情。

慢慢地,我们意识到,这股力量无他,皆来自民间草根——崛起于草根,游走于民间,他们脚踏实地,以朴实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有意或无意地推动商业模式的变迁,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创造气象万千的民间改革先行者行列之中。

这是一群怎样的草根?他们的出生地,并非“地大物博”,巴掌大的地方既不能“靠山吃山”,也不能“靠海吃海”,唯一一条水路还是死路。而他们的发迹之路,似乎与“知识就是力量”背道而驰。大多数人都是泥腿子下海,与高学历、海归毫无瓜葛,商人的底­色­大都以“农民”、“小商小贩”渲染;政策撑起保护伞时,他们少受庇佑,往往被边缘化;急刹车时,他们则是风眼,承受着各方的意识形态的压力,是所有口诛笔伐者的活靶子。然而,就是这群人,在巴掌大的温州,顶着“资源禀赋贫乏”的帽子,以彻底弱势的姿态,创造着财富神话,成为经济命题中的悖论。而一场理应自上而下的改革,在温州也自发演变成一出自下而上的、由无数个人奋斗史所组成的空前宏大的经济运动。运动的关键词曾经一度很敏感也很“坠落”:私营经济。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自序: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过去(2)

一个爆发经济革命的时代,必然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美好的与最丑陋的,最善良的和最卑鄙的,最伟大的和最平凡的,最富有生机和最僵化垂死的,最具价值的与最悖论的……以及介入是与非、左与右两极间的中间状态,都在沸腾的温州尽览无遗。历史在剑走偏锋的道标前徘徊。苦难的磨砺与生存的压力下,人的爆发力总是相当惊人。短短三十年,温州以独辟蹊径的行走模式,凸显中国经济的创造­性­与原创­性­。

经济学家这样诠释宏观环境,“宏观就是这样,永远有人在悲观时更悲观,有人在狂热时更狂热,也有人冷眼看世界,更多人是墙头草——两边倒”。

这就是宏观的不可抗拒,任何波澜壮阔的序曲,都离不开大开大合的时代撞击。温州经济的风生水起,只是中国经济滚滚洪流中的一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这样的宏观背景,任何以区域名义起誓的经济理想只能胎死腹中。

1978年前若­干­年或者数十年的厚积薄发,给了历史新的命题。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不再悬挂于计划体制中,壅塞在意识形态里的水泥开始破裂,朝向世界的窗口徐徐打开。中国,开始向世界主流的轨道靠拢,直至今天以大国的身份崛起。个*利得到自由的伸张,市场化让平凡人有了空前的影响力。

市场大闸被小心翼翼地打开,自由的水流渗透了进来,一切变得不可逆转:计划经济的裂缝萌生了温州私营经济最原始的市场主体——他们在时代的感召下,以懵懂的姿态,茫然或有意识地走上个体工商户的道路,积攒原始资本,为今后的从商之路埋下伏笔。一批别无所有的温州人,南存辉、王振滔、尤小平、邱光和、周成建、叶文贵、钱金波……因为无意间抓住了计划经济的软肋,随后快马扬鞭,一路奔跑。

后现代思想大师德里达说:“没有事件就没有历史和未来。”历史意味着什么?历史总是事件的历史,事件构成历史的本身。财富的迅速积累,让在角落里独自发力的温州人无端地卷入一场致命的风波。改革开放的第四年,乍暖还寒。国务院两次发文:“对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不管是什么人,都要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允许有丝毫例外,更不允许任何人袒护、说情、包庇。如有违反,一律要追究责任。”处于风口浪尖的温州个体户,逃的逃,被捕的被捕,七零八落。温州从此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谷。

历史又总是在短暂­性­的撤退与超越中前进。时隔两年,大气候开始解冻,开放、蓬勃、昂扬向上成为主格调。1984年,因“投机倒把”长期关押而近乎绝望的郑元忠,得到人生的一次大赦——无罪释放。激动的他在出狱后径直去了镇工商所,细细研读解救他­性­命的一号文件。这份文件为他东山再起奠定了坚实的信心。也正是在这一年,日后统领中国电气行业的南存辉与胡成中在一间破屋子里建起了作坊式的求­精­开关厂,开始了艰难跋涉。

又两年,史无前例的金融大灾难,令温州陷入了危机的漩涡。本意良好的民间融资,由理智演变成疯狂的“抬会风波”,在政府谨慎的治理下逐渐平息。却未料,数年后,曾经风云一时的苏方中误入歧途,走上了非法融资的老路。千夫所指中,苏方中身陷囹圄十八年。

作为一个典型­性­个案,温州发展的跌宕起伏,戏剧­性­地展现或者扩大了国家政策在历史的反复中对私营经济的鼓励与打压。尽管经历了“八大王事件”和“抬会风波”,温州的个体户和金融改革也得到了高层的认可,可调查组还是三下温州,对其私营经济的争议与存疑进行研究论证。

幸而个*利与自由的伸张,细化到温州是平等而融洽的从商环境的培育,这很大部分得益于温州官方的“异端”行为。袁烈芳、董朝才与刘锡荣等人的魄力在于,敢于同温州的小商小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接受来自政治、经济等的屡屡拷问。即便如此,曾在1989年后跌入谷底的民营经济,在全面复苏之中,却碰上了柳市这样一个例外——温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围剿让柳市经历了一场切肤之痛。处于低潮期的柳市如何完成经济复兴的历史使命,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故事。

“眼睛远了,心走得很近很近;眼睛近了,心却走得很远很远……”历史不重复自身,却充满了平行线式的相似。在对其纵深的认识上,我们懂得了历史记忆,可缺乏一种向后展望的勇气与睿智。我们需要对历史的出入与穿透,温州民营经济的创业史则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案例。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草民史,虽然其间不乏草莽“打擦边球”甚至沦于原罪,但在这个民生力量与改革勇气喷涌的地方,创造出的最终是中国的经济奇迹。直到现在,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瞬间还在延伸它的生命力,这正是温州经济史的价值所在。而幸运的我们,因为赶上了难得的历史机会,才得以经历、见证、研究、记录温州这一段辉煌的历史。

周德文吴比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1978:曙光乍现(1)

就在这块土地上,人们开始应用当时尚不知道或认为行不通的实践去使他们的生活呈现出过去的历史没有出现过的壮观。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

历史总是在欲扬先抑中前行,尤其是新事物以试探的姿态挤进旧传统的生存空间中时,总要有阵痛,甚至中途搁浅。这是时代进步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温州就被一种神经质的质疑与争论压抑着。整个经济局势在争议中于积极和消极中飘摇不定。局势不明朗,各方都在沉默中博弈、抗衡。几乎每个私营经营者都小心翼翼,谨慎地防止自己财富外露,成为众矢之的。

宁静只是短暂的,该来的终究还是要来。那是1982年一个焦躁难安的夏天,紧张的氛围笼罩着整个温州,所有先知先觉的人不约而同地嗅到了空气中的变化,只是没有人料到变化来得那么突然和迅猛。尤其是个体私营者,站在经济改革最前沿,往往具备更敏感的触觉,能感知局势冷暖。从年初开始,温州柳市的“八大王”们就隐隐约约预感到将要大祸临头。

没有一项伟大的社会试验可以在暮气沉沉中完成,更没有一项改革能够在四平八稳中成功。温州民营经济波澜壮阔的进程史上,温州人以年轻而不无鲁莽、激越而不无尖锐、感­性­却不乏理智的创业基因,充当着开拓者的角­色­。“八大王”即是其中的典型。“*”期间,温州“顶风作案”,柳市负责人石锦宽为解决支边青年就业,以居委会名义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柳市通用电器厂。32个独立经营的门市部组成电器厂,经营各种业务,门市部每月只需向厂里缴纳30元管理费。

电器厂成立后,一批除了勇气别无所有的农民,开始渗透进商贸领域,做起五金配件、原材料、机电、贸易合同、目录等生意。

“八大王”们在起步时,因为无意间抓住了中国计划经济的软肋——供求渠道不畅通,随后快马扬鞭,一路奔跑。到1978年,通用电器厂产值已经达到一个亿。事实上,“大王”们的“出格”只是被诠释为生存使然,在他们创业之初注定不显山不露水,少为人知。同年,日后苏南模式的代表江­阴­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带领下,总计实现产值29635万元,创造利税13503万元,理直气壮地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成为改革宣传的范本,风光无出其右。

“八大王”其实有10人。电器厂每年都会表彰营业额最好的10个门市部,其10位负责人则按从事的行当冠以“大王”称号:“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翻砂大王”吴师濂、“线圈大王”郑祥青、“胶木大王”陈银松和“电器大王”郑元忠。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