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温州样本 > 1978:曙光乍现(10)

1978:曙光乍现(10)

资料显示,温州参加考试学生15326名,其中525名学生考上大学。各地政府纷纷张贴红榜公告,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气氛好比是当地出了状元,热烈又喜庆。金榜题名的温州考生中有两位叫周庆治与高天乐。

因“*”耽搁,周庆治23岁才得以参加1978年高考,录入杭州大学历史系。

“四人帮”横行时期,那些不搞政治投机,脚踏实地,想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的青年们始终报国无门,虚度十年青春。正因如此,周庆治非常珍惜高考恢复后所获得的机会。他勤奋好学,经常熬夜,又长期营养不足,所以面­色­苍白,被同学戏称为“白面郎君”。

杭州大学历史系与浙江地产界关系特殊,不少风云人物都出自该系。而非常巧合的是,十年后,周庆治的南都集团在杭州房地产圈最大的竞争对手——绿城集团的宋卫平,与他恰是历史系82届同班同学。

鱼跃龙门,江鲫飞跃。大学四年毕业后,周庆治的命运的确发生了巨变。一纸文凭助他进入浙江省委办公厅任职。一脸面善的周庆治在省委办公厅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为十年后­操­盘杭州房地产积累了丰厚人脉。

温州众多民营经营者中,高天乐是为数不多的创业前就拥有大学学历的企业家。60年代,他出生于柳市这个草莽崛起的地方。上初中时他利用假期卖­棒­冰、卖水果,可以分毫不差地算出价格。高家父子还经常晚上出门打鱼,白天由高天乐上街兜售。

高考恢复后,高天乐学习成绩突出,不愿放弃考试机会,提前一年参加高考。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温州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毕业后,他回柳市镇中学执教七年。七年间,与高天乐年龄相仿,且从小熟识的胡成中和南存辉的事业已经小有成就。

任何时候,经济的发展都是上下合力的作用。如果少了政策的支持、行政的力挺,那些散落在温州各个角落的商贩、小作坊主乃至刚刚被财富催生起来的“暴发户”,恐怕在社会的词典里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即使凭借一时的锐气把天捅个窟窿,也难以与主流经济接轨。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举行。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总结讲话,“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全会召开算起,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最终被证明是经济改革与社会变迁的三十年。

这个令人亢奋的冬天,留在了奋斗者的回忆中。若将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在历史的坐标轴上进行评价,即使时间的纵轴再延长几倍,都不会缩小它的贡献。许多敏感的青年开始深度思考,三十年后他们将成为中国民营经济赫赫有名的人物。虽然他们对于这个冬天发生的事情反应各不相同,日后他们还将亲历改革开放后的各种大事,可没有谁能轻易忘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们的处境。不妨看看这份名单:

李如成,父亲被打成右派且进了监狱,他和­精­神崩溃的母亲以及四个兄妹无法返回上海,只好用返城补助款,开了一家乡镇企业:青春服装厂。

潘石屹,“右派”父亲*,一家人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将搬往县城。回城前,潘家长子潘石屹必须将家里的粮食拉到县城粮站交公,换成粮票。200多斤粮食,一辆平板车,20多里土路,一米四几、14岁的“小潘”,“两个坡道怎么拉也上不去,只好在路边等人帮忙。”不久,他转学到县城高中,“从农村到县城,感觉到生活很有希望。”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