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陈礼铨又召集个体户开会,询问是否需要一分五利息的贷款,响应积极。如此一来,浮动利率最大限度地吸纳民间闲散资金,将之投入到个体经济,为个体户在初创阶段提供资本借贷。
一场打擦边球的金融改革,为融资难的个体经济带来曙光。据统计,“当年金乡的金星村,全村产值三年之内从过去的13万元跳到326万元,人均收入从70元翻到了672元。”不仅如此,金乡信用社因赚取利率差价而彻底脱掉亏损帽子,盛行已久的高利贷也得到抑制。
中国金融改革的这场破冰之旅,在国有银行不向个体经济借贷的时代,灵活地解决了个体户面临的经济难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金融市场。虽然经历了太多的质疑,杂音最终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逐渐消失殆尽。许多信用社负责人纷至沓来,人头攒动,接踵摩肩,“连广东也一批批来人考察取经,有时一天接待三四拨客人”。一条锁链被打开,温州经济改革发生着更全面的解冻。
上层的领导面对政策前思后想,小心翼翼地探索着指引的方向,下层的人民也在经济的前行中,磕磕碰碰地寻找着被指引的方向。中国的历史往往是,理论的指导在后来释放出的能量比当时更为巨大。很多时候,思考与践行两者之间并没有在当时形成合力。
回过头来才看清,1980年的一些事对后来温州民间资本的流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月2日,*同中央负责人谈长期规划问题时指出: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之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感到买房合算。不同地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
这或许是国家领导人最早有关住房改革的建议。而全国最早试水商业房产的地方则是在温州。6月,温州房管局贴出告示,“欢迎居民预购住宅”。七天时间内,全市三个房管所接收电话预购户1300多家。第一批购房户预付每平方米100元现金,签订合同,办理房产权手续。筹集房款150多万元。
在“福利分房”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的构想虽有前瞻性,却与现实脱节。温州的住房调整思路也并未能得到全国推广。可是,二十多年后,房地产不但没有赔钱,且还成为中国最赚钱、最暴利的一个行业。最早有了投资房产意识的温州亿万民间游资在房价飙升过程中,表现出趋利的本性。炒房团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令当地人闻风胆寒。
小城大事(1980年)
温州晚报:3月26日,宁波—温州—香港海运航线正式通航。
温州市志:3月,乐清县里隆、黄华、慎江等地走私活动猖獗。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