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慎重对待周人正,不一定打击压制,也不能树成典型。面对不同的声音,袁芳烈没有退缩。当天晚上,报社编辑部把版面大样送到市里审阅时,他明确表态,坚定地予以赞赏。而值班编委、农村组组长蔡育林,认真细致地推敲稿件内容后,把雇工问题隐蔽,决定见报。1982年12月18日上午,周人正在被大会介绍之前,代表们一进会场,都拿到了一份有周人正突出报道的《温州日报》。
灿烂的太阳终于钻出云层。榜样的力量,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改革冲击波,温州私营经济冲破牢笼,出现繁荣局面。据了解,会议后发展起来的专业户、重点户,大都成为有温州特色的私营企业的老板。对他们的扶持、鼓励,为“温州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临近年终,一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凭借轻快的曲调和积极的歌词,唱响全国。“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在歌声中回顾1982年,*两重天,真是奇妙无比。
政策走势变化万端,整风运动给温州经济人为地设定了一个“拐点”。其间起承转合,进退微妙,不光外人难以体会,即使对于经历这一过程的温州人,亦是一言难尽。“八大王”与“登山鞋厂”演绎出一个区域民营商人与企业沉浮的生态样本。不知道这样的悲剧是中国民营企业崛起的“原罪”,还是必然要经历的淬炼?
未来如迷宫。1983年,究竟是严冬落幕,还是回暖的春天在望?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只有一点勿庸置疑,敏锐的商业神经从来不会停止跳动,只要有机会,温州人还会掀起波澜,直至扬眉吐气。
小城大事(1982年)
温州晚报:1月1日,温州市首家股份合作企业苍南毛纺厂成立。苍南县钱库区李家车村农民在筹资创办李家车针织厂的基础上,扩大119股,每股出资600元,改名为苍南毛纺厂。
温州晚报:3月8日,温州市政府发出《关于加强市区个体商业管理的通告》,要求认清个体商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发展个体商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温州晚报:3月,永嘉县江北和二大队农民朱炳新从半工半副的承包户手中转包到25亩粮田,率全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先,成为温州“第一种粮大户”。
浙南日报:5月24日,温州市政府批转《市劳动工作会议纪要》,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为发展劳务市场创造条件。
温州晚报:10月13日,“温州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成立,这是温州市第一个独立经营的技术交易公司。
温州晚报:12月16日至19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表彰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会议,提出允许雇用少数学徒;允许其他农副产品(除粮食、木材外),在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后产销直接见面;允许个体行商和流动购销专业户在国家计划指导和工商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下长途运销等10项政策措施。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