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或许我们更应看到乐观的一面。比如,虽然舆论上仍然存在“适当发展个体经济会复辟资本主义”的争论,不过已有偏向支持发展个体经济的势头。《人民日报》说:应当抛弃“左”倾思潮下“弃农经商”的帽子。《经济日报》甚至做出结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体经济发展,是不会复辟资本主义的。”
再比如温州个体户叶永国当年荣获“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称号,赴京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为此,《温州日报》一版发表《个体户里出“状元”》的文章。温州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了40天,每天中午、晚上播报。一时间,叶永国成为温州大街小巷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叶永国高中毕业,在市区小商品市场摆摊位,卖女装。刚开始,他怕难为情,看到熟人,就让妈妈在店里当营业员,自己躲在店面背后。自从赴京接受领导接见后,叶永国可谓是春风得意,扬眉吐气。年仅二十出头的他当选温州第一届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他在温州个体户中的地位日益巩固。市里的活动,一般都会有叶会长的身影。
这一年,温州个体户占全国总数的1/10,已有*万人。作为个体经济中的精英,叶永国不但登上了大雅之堂,还有了政治资本。毫不夸张,叶永国的事迹,标志着个体户作为一支正面的经济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对翘首以待的个体户来说显然是掀开了“民企的天,是晴朗的天”的一角。味觉敏锐的个体户,从叶永国的事迹中,品味出中央大气候的改变——个体户是有地位的,诚实劳动是光彩的。
如果说叶永国事迹象征意义还不够典型与理性,那么,该事件对个体户发展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作为经济力量中的弱势群体,个体户的生存法则之一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叶永国被正面肯定,这意味着对个体户开闸口的迹象,而这种正面肯定传递到个体户时,就成为他们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催化剂,个体户当然也会豪气冲天。
将视野跳出温州,放得更辽阔一些,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依然未能同步。
这一年,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接着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美国一流大学在内的10多所高校纷纷效仿。创业大赛逐渐波及全球,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股世界潮流。
唯独在中国,创业热没能得到呼应。民间的群体性歧视控制着大部分人的心理,势必反映到个人层面。有些人对经商不屑一顾,有些人压根就没想到要走经商这一条路,尽管这并不妨碍若干年后他们一样加入了“创业”的大军。
在温州之外,陈东升大学毕业。有人提出让他到粮油总公司上班,他觉得对自己是一种侮辱、一种亵渎,陈东升断然拒绝:“我是要做研究的,怎么可能去经商呢?”与陈东升一样,在人生设计和价值观上,日后中国商业领军人物的王文京刚毕业时,同样没有为企业留下任何想象空间。
王文京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司。从小村庄到国家首都,空间的转移和人生的裂变使他恍然若梦:“这对我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他对未来秉持着宏大的梦想,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得到了荣誉和嘉奖——评上单位最年轻的先进工作者和新长征突击手,在全局干部大会上作先进事迹报告,当上财政司的机关团委书记,晋升一级工资,虽然只有六块钱。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