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难理解,即使身处温州这座充满创业氛围的城市,周星增大学毕业后,还是选择在贵州工学院工作。直到1992年,他才辞职下海,把企业从温州办到杭州、办到省外,最后当上一所民办大学的董事长。
1999年下半年,周星增与朋友投资三亿元,兴办上海建桥学院。当时,他并未获得政府批准,只是与政府签订意向书,便开始兴建教学大楼。
对于周星增这样的温州民营企业创业者,他们做的事情大多在常规之外。他们能够克服环境阻力,克服在缺乏新规则的情况下接受新事物的困难;他们善于打政策“擦边球”,一般不会过多考虑行业有多少政策限制。他们随心所欲,却敢于承担风险;他们不懂规矩——虽然规矩原本就混乱不清或者根本没有——因而敢于进入新的市场,只要看到市场机会就奋不顾身。
“若是不先搞办学必备条件,那就永远也批准不了!”周星增根本不管学校好办不好办,能不能办,而是先买地、基建、盖楼。他签订了投资25亿元办学协议书,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回到温州筹措到几千万元,他一边把500万元打到上海市教委指定账户,一边把钱投入到征地基建。上海已有的民办大学占地面积最多56亩,他一次性征地200亩,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
上海市委副书记龚学平偶然听说有个温州人在上海办大学,感到有些吃惊,他专门和市政府领导到现场考察:“你没等批准就动工,万一市里不批,这上亿的投资可不是闹着玩的。”
周星增回答:“市里不批,一定是哪些地方不合要求,我坚决改正还不行吗?相信上海的领导通情达理。”
“第一年准备招多少学生?”
“1000人。”
“民办大学第一年招生,中国没有超过1000人的,上海没有超过300人的。”
“等我超过1000人,请您再来恭喜。”
龚学平对考察结果甚为满意。事实上,不到一年时间,教学大楼主体工程和学生公寓、综合服务楼等辅助配套工程就已经竣工,并成功地进行首届招生,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改革开放了很多行业。每开放一个行业,就是一次机遇:第一批个体户,第一批创业者,第一批买股票的股民,第一批倒买倒卖进口汽车的人,第一批买地的地产商,第一批收购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第一批互联网的营运商。机遇是历史性的,也是阶段性的,一旦过去,如覆水难收。
创业是一件苦差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沙里淘金。80年代初,创业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存方式,且能不能存活还要靠造化。所以,面对创业的机遇,有人犹犹豫豫,有人则义无反顾。
按照都是大学教授的父母的规划,已经考上大学的儿子方德华应该子承父业,当一名有身份有地位的高校老师,过体面的生活。
事与愿违。生于富裕家庭的方德华,从小精于计算,对买卖东西最感兴趣。六岁时,一块形状古怪的石头,他定价一万。姐姐问为什么这么贵,他说:“别人都没有这么漂亮的东西,我想要多少钱,就要多少钱。”上学后,他把属于自己的所有东西都标上价格,从作业本、乒乓球到自行车,什么赚钱他倒腾什么,甚至将有毛病的收音机卖给老师,弄得老师大发雷霆。
1983年,成绩普通的方德华考入杭州师范学院大专。同年,经过三次高考,日后大名鼎鼎,开创全新电子商务模式的马云也进入到这所学校。于是,在同样的时间段和同样的地点,都将在各自领域取得不错成绩的方德华与马云,开始了不一样的经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