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温州样本 > 1984:势不可挡的力量(6)

1984:势不可挡的力量(6)

不过对于陈敏、吴邦东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他们则显得轻松许多。“八大王”事件*以后,温州城乡的活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这一年,吴邦东坐上一辆灰蒙蒙的长途汽车,从柳市一路颠簸到金华,独自一人闯天下。陈敏此时有了一份很体面的工作——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他们虽与郑元忠在空间上错开,可不影响数年后三人的相聚,并成就一段传奇。

吴邦东骨子里有一股书卷气。据说,他年轻时在姑娘眼中是绝对的帅哥。

靠着学校减免学费,吴邦东勉强读完高中。他拿着三个哥哥凑的300元,带了本电器产品目录,出门谋生,懵懵懂懂地到了金华。

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大小小的行李,混混乱乱的场面令吴邦东心慌。买到一张站票,他挤上开往东北的火车。在旅客座位底下,脚跟旁边,疲惫不堪的他铺上报纸,侧身钻进去,伴随晃动的火车和车厢的浊气昏然睡去,一路向北。

初到东北的吴邦东,不知温度已是摄氏零下四十多度。下了火车,他张嘴吸了几口冷空气,喉咙突然呛起来,不停咳嗽。多年后,吴邦东几经磨练,成为郑元忠创办的­精­益集团总经理,意气风发。但喉咙的毛病一到秋天就受凉发作,连续咳嗽两个月,昼夜不安。人生奋斗过程中的代价,如此深重。

研究所工作的陈敏则逐渐不安于这份轻松但无所事事的工作。他总觉得现实与理想间存在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一边是一眼到头的单调,另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未知。直到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买来面料,请人加工了五件风衣,拿到市场去销售。七天后,五件风衣全部卖出,每件赚20元,共赚100元。

数着100元,陈敏认准服装业有前途。他与同学各出500元,从胶鞋厂购买了一捆帆布,自己动手染成蓝­色­做牛仔裤,将其销往市场,钱赚得不亦乐乎。

1986年市场突变,大批牛仔裤积压。陈敏另辟渠道,背着大包牛仔裤,跑到青岛、大连,一路贱卖。有过这样的经历,自称见识了市场风浪的他­干­脆辞掉工作,创办温州华联服装厂,生产男式西服。次年身家即过百万。

奇迹的诞生往往是里应外合的结果。

温州土地稀缺,地处天涯死角。浓厚的商业氛围与偏处一隅的组合,不单单激励着热血沸腾者义无反顾地在这里开天辟地,同时也不断刺激着温州人放宽视野,以万般豪情、千种激荡的姿态为梦想寻找落脚现实的契机。

11月,已到而立之年的饶道新花7块钱买了件仿制的军大衣,提着20斤海米北上烟台。

饶道新的爷爷是资本家。从小他天天打扫厕所,被戴高帽子、贴白纸当资本家后代批斗。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抄家时都被抄走。他只好偷偷捕捞些海产品,自己加工后,拿到城里,能卖几毛钱。怕被抓,都是晚上走,天没亮卖掉就回来。可还是被抓过好几回。每抓一次便是游街批斗。有了这些经历,他对海产品如数家珍,具备了对各级­干­鲜海产品品质的识别能力。

海米很快脱手,这给初次闯荡烟台的饶道新留下深刻印象。他发现烟台三面临海,但市场上鲜活海产品多,加工的少,且还是分散的手工加工,价格比南方高,从温州贩运有利可图。于是,他从温州发来400斤海米,在中心区商厦设立专卖柜台。因为资金少,周转困难,他只能自己蹬着三轮送货,万般劳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