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将以悲剧结尾的故事。孑然一身,光环是一个人的、赞誉是一个人的,可跌倒时的黯淡和叹息也是一个人的。一张无形的网中,叶文贵经历着一场一个人的战争。电动轿车从构思到商品,需要完善的技术、巨额的资金。耗尽了千万家财,背上沉重的债务时,他发现了自己的孤独,也意识到一己之力根本走不通这条路。作为普通的农民商人,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他点燃的中国农民的轿车梦,最终演变为“一个中国农民和一个中国农民的轿车梦”。“沉舟侧畔千帆过”,醒悟代价实在太大。新一代温州企业家层出不穷,叶文贵却从温州企业家的名单上黯然消失。
13年后,两位新华社记者通过朋友再三联络,找到不接受任何采访的叶文贵。偌大的厂区寂寥无声。厂区一角,荒草丛中躺着锈迹斑斑的钢铁躯壳。一辆玻璃钢车身的红色小轿车车身陈旧,但仍能开动,车头“Y”字形的车标,源于叶文贵的叶姓。
“现在可能时机到了……”采访中,叶文贵感慨叹息。事实上,在他偃旗息鼓的十来年,离温州不算远的台州,“汽车疯子”李书福制造出第一辆完全由民营资本投资的轿车。而另一位民营企业家王传福则搭上陕西省政府,投资20亿元组建生产线,生产叶文贵朝思暮想的电动汽车。当然最意味深长的一个细节是,后来叶的儿子在大学读的专业正是汽车制造。
经济的高速发展仍然掩盖不住中国商业传统底蕴的苍白。市场经济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市场竞争的经济规律和执政党的政治规律,一并构成了中国企业界特殊的游戏规则。民营企业家如果想要在游戏中取胜,就必须处理好与政治的关系。采访结束,两位记者在分析叶文贵失败的原因时就如此写道:发展目标的锁定上过于罗曼蒂克,在具体运作上脱离实际……除此之外,有一点不能不提及,他一脚踏进了堂?吉诃德般独斗风车的黑胡同,近似于闭门造车,没有充分动员与整合社会资源。政府与政治,是动员、整合社会资源的最强大的力量。依靠这一强大力量,叶文贵不是没有可能。然而他放弃了。机会,从手指缝间无声滑落……
所谓枭雄,是那些在前进路途上过早倒下的英雄;所谓英雄,是那些达到目的后抹去了身后痕迹的枭雄。叶文贵想单枪匹马创造一个市场,但他根本难以克服既有的重重障碍。个人英雄主义过度膨胀,寄希望于一个人的战争,最终孤立无援。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因为理想过早倒下的叶文贵,他的故事已然成为1984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段注脚。而这段事实也许能告诉我们,温州的民营企业遇到难题时,通常孤军奋战、举目无亲。这是一个局部问题,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和政治难题,至今仍然未能得以解决。
长期在夹缝中成长的温州草根资本,早就习惯了靠“嗅觉”捕捉机会。于是便有了新中国建立后大陆第一家由私人挂牌营业的金融机构,也是只见过一天阳光的地上钱庄。
钱庄老板,是曾在国营医院收发室当班的青年方培林。开办钱庄前,他曾四处翻寻中央文件,寻找政策依据。细心的他竟然在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发现这样一句话:鼓励农民集资兴办各种事业,尤其是兴办开发性事业……他立即大胆解读:集资如果合法,那么与股息性质相同的私人利息理应合法。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