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有“生土”和“活土”的分别,生土就是自然界,经过若干万年的堆积,自然形成的原生土壤,也叫死土,这样的土颜色均匀、结构细密,质地紧凑;活土则是经过人工翻动过的土,也叫花土,这样的土颜色不均、结构参差,质地疏松,而且还有人为的痕迹,所以有经验的盗墓贼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在探墓时,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形状“方”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
探好位置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挖洞口了。厉害的盗墓贼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令人费解的是,就算墓地周围都是一片平原,全是很平整的土地,周围几百米、几里地也看不到有土堆,所以土是不可能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封起来,谁也看不到,这样高超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有的洞口只有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最后便是进入墓室。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有经验的盗墓贼一看形状便知道是哪个朝代的墓,心里就有数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比如西汉墓是不带耳房,东汉墓多带两个耳房,唐墓是墓砖搭起来的,砖之间没有粘合,搭成穹顶,而有墓砖的汉墓并不常见(大墓除外),多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则多为砖结构,墓砖之间以石灰和铁片镶死……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
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也就是常说的“左肩右脚”,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这是因为那时的墓大多采用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的,有两米多厚。这样就需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所以,一旦下铲子碰到了砖(铲子提上来会带有砖灰),那就要找其他地方往下打了。
这个“其他地方”有时可能是靠近墓门,有时可能是靠近墓的后墙,都有可能,完全是根据墓的本身形状、特点来定的。看完形状,一想这墓内的棺椁可能是靠近墓门位置,那打洞的时候就靠近墓门,反之就靠近墓墙打。
一个墓,就像一辆坦克,尽管有装甲(墓墙、防盗层)、像堡垒(墓顶很厚),但也有弱点。弱点就是墓墙,或是墓底。
有些盗墓贼一看这墓太坚固了,顶上和周围都不好办,就要再挖一个竖井和一个横井,直接就到墓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后再继续垂直向下开一个竖井,然后用工具向上面挖,把墓底挖穿一个小洞,然后通过这个小洞就可以进入墓的内部。这样,墓的四墙、顶部都没有破坏,但墓本身已经被盗掘一空了。
但一般较少采用这种方法,以砖石结构的明墓为例:它的后墙最薄弱,基本上只有两层砖,所以打竖洞时可以沿着墓后墙打,把两砖厚的墓墙凿开并不费什么事。针对明墓来说,几乎所有的古盗洞都是开向后墙的。
解放前盗明墓的,很多只有一个人干,只有一晚上的时间,穿着老鼠衣、手脚并用,挖洞、进墓、拿东西走人。相当不简单。那时候一个人没办法打竖井,他就离开墓一段距离,然后以一定的角度向下挖,斜着向下,整整好好碰到墓的后墙,然后凿透、进入,计算得非常精确。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