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也各有“爱好”,有些是专盗汉墓、先秦墓,你让他盗明墓他不知道怎么办,实在逼急了有可能给你来个“大揭顶”,拿炸药把墓顶炸开,这一看就不是“行家”所为。还有些是专门盗明清墓的,你告诉他这里有座汉墓,他也找不到,无论如何找不到。这两种墓不是一种类型,方法不一样,观察角度不一样,区别是很大的。
而且两者互相瞧不起,有的说铜器值钱,鼎是值钱呀!就瞧不起盗明清墓的;后者也有自己的道理,说你盗汉墓的一抓住就枪毙,太危险,而且你傻,你不懂行市,你就以为挖个鼎值钱,你挖出来敢卖么?!我挖个瓶瓶罐罐的(明清墓中陪葬品多为瓷器、金银、字画)难道就不值钱么?说不定更值钱呢,还好出手。各说各的理。
盗墓工具
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贼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天眼》里有着大量关于“盗术”知识的介绍,包括“扒手”的训练,段位等级分类方法;“开锁”的知识,段位等级分类;大量“锁”的知识,包括“子午鸳鸯芯”、“对顶梅花芯”、“天地乾坤芯”各种暗锁、隐锁、文字组合锁等大量的偏门知识的运用,这些炫目的绝技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但是无论怎样高科技的盗墓,也离不开最原始却是最有用的“洛阳铲”。
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Сhā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这样不断向地下深钻,盗墓贼对提取的不同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进行分析,如果是经过后人动过的熟土,地下就可能有墓葬或古建筑。如果包括物发现有陶瓷、铁、铜、金、木质物,就可以推断地下藏品的性质和布局。经验丰富的盗墓贼凭洛阳铲碰撞地下发出的不同声音和手上的感觉,便可判断地下的情况,比如夯实的墙壁和中空的墓室、墓道自然大不一样。
现在一般的洛阳铲已经被淘汰,用的铲子是在洛阳铲的基础上改造的,分重铲和提铲(也叫泥铲)。由于洛阳铲铲头后部接的木杆太长,目标太大,所以弃置不用,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看地形的时候,就拆开背在双肩挎包里。同样的,挖的墓不同,盗墓工具也不同。探汉墓用洛阳铲演变而成的重铲;挖唐墓时用扁铲(类似鲁智深的月牙铲);进入汉墓墓室(汉墓多为墓坑,多已塌陷)捣土时用滚叉和撇刀……
盗墓觅宝之事古即有之,于今尤烈,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到现在更趋现代化、智能化、集团化,探测用军用罗盘、探测仪,开挖用雷管、炸药、电锯,运输通讯用汽车、摩托车、手机,因而打击盗掘古墓、贩卖走私文物的斗争更为复杂艰巨,任重道远!
中国盗墓异事录
以尸识后代
魏国黄初年间,一个叫吴纲的南蛮校尉,在安徽寿春地方见到了一个东吴的老汉,老汉非常吃惊地对吴纲说:“你的身材相貌很像长沙王吴芮呀!只是你的个子比他矮。”吴纲听后大惊,忙说:“吴芮就是我的祖先呀,他都已经死了400多年了。”吴纲很奇怪老汉怎么能看出他和吴芮长得象。老汉解释说:“40年前,东吴要在临湘给孙坚修庙,因为缺少木材,就把长沙王吴芮的墓挖了,用棺椁的木材当作为建庙的材料。当时我参加了挖墓,亲眼看见吴芮的尸体面目如生,衣帛完好!所以现在我能认出你来。”尸体完好到还能认人,真是稀奇!
←虹←桥←书←吧←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