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有人这样总结,说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人的价值观密不可分”,“血缘网络中的人伦关系所形成的‘父本位’与‘惟上’观念及‘儒家三纲之说’像一股无形的绳索牢牢地束缚着人的自由,禁锢着人的思想”,因此,在这样一个“践踏人的尊严、蔑视人的个性的时代”a,儿童就不可能被发现。
关于中国儿童的地位,鲁迅与周作人都有着非常著名的言论,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b周作人则说:“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近来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c 因此,我国对儿童的承认,儿童地位的提高,如茅盾在《关于“儿童文学”》里总结的,应该是五四时期的事情了。
第二,儿童读物严重匮乏
既然儿童要么被视为“成|人”,要么被当成“不完全的小人”,那么他们应有的文学阅读诉求自然照这两种类型去准备,去满足。“无可讳言,在现代之前,我们确不曾把儿童当作文学的独立读者对象。”d 那么,摆在这些“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面前的无非都是些“圣经贤传”,还有如《三字经》《百家姓》这类的读物。朱自强专门研究了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冰心、叶圣陶等人少儿时期的阅读状况,发出了中国近代孩子们的文学读物少得可怜,孩子们很可怜的慨叹。
孙毓修编辑的《童话》丛书标志着中国儿童读物的诞生,那已经是20世纪初了。1908年11月,《童话》丛书的第一本《无猫国》出版发行,这对中【A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前引书,第86页。b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前引书,第28页。(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原载1919年11月《新青年》第6卷第6号,署名唐俟。)c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前引书,第38页。(周作人《儿童的文学》,原载1920年12月《新青年》第8卷第4号,是周作人在北京孔德学校所作的演讲。)d黄云生主编《儿童文学概论》,前引书,第121页。】 国的儿童不啻一股渴望已久的甘泉,迅速滋润了他们那儿童读物原本荒芜干涸的田地。“冰心曾在文章中说到自己小时候看的第一本童话就是《无猫国》。
茅盾在回忆小学时代的生活时也说:‘一次国文考试,奖赏了两本童话。《无猫国》与《大拇指》,于是知道有专给小孩子看的“闲书”。’”a第三,民间文学地位低 “中国文学向以诗歌、散文为正宗,小说不登大雅之堂。在文字发明以后,诗歌、散文取得很高成就,小说相当长时间只是跟在民间创作后面‘搜神’、‘志怪’、‘述异’,而民间文学恰是混沌性神话思维的大本营。”b 童话不仅与民间文学密切相关,而且还是“生民之初,智识愚昧”的产物。因此,虽然“中国童话自昔有之,越中人家皆以是娱小儿,乡村之间尤多存者,第未尝有人采录,任之散佚,近世俗化流行,古风衰歇,长者希复言之,稚子亦遂鲜有知之者,循是以往,不及一世,澌没将尽,收拾之功,能无急急也。格林之功绩,茀勒贝尔(frobel)之学说,出世既六十年,影响遍于全宇,而独遗于华土,拟何相见之晚与”c。
上面这番话是周作人在其著名的文章《童话研究》里的结束语,他寥寥几笔将中国童话故事的渊源及性质特征做了个总结,对中国未能重视这些“散佚”于民间的童话,他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了莫大的遗憾和惆怅,周作人对德国格林兄弟搜集民间童话的举动满是钦佩与赞扬,对格林童话成为世界不朽之作很是羡慕。
纵观上面的简述与综述,对于我国为何不能有格林童话,《叶限》终究不能成为《灰姑娘》,原因应该很明确了。实际我国的文学家,乃至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对此问题早已进行了深入缜密的探究,早已得出了明晰的答案。不然,张梓生也不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认为“中国人对于童话的研究,一向少有趣味”,并随即发出了 “中国的安徒生,不知生在哪里呢?”d的慨叹。笔者在这里只是将众多专家之言做了简明扼要的总结性概述,并借此提出心存疑虑的另外一个问题——“格林童话为何只诞生在德国,为何偏偏诞生在德国呢?”【A孔海珠《茅盾与童话》,载《茅盾专集》第二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6页。b吴其南《中国童话史》,前引书,第112页。c王泉根《周作人与儿童文学》,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第72页。d本社编《1913—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前引书,第29页。(张梓生《论童话》,原载1921年7月《妇女杂志》第7卷第7号。)】
.xiabook./|?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