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中常讲究缘分,在众生当中,两个人能够相遇、相识,那便是缘分。对于不能宽恕别人的人,你试着想一想:这样恨一个人有用吗?对方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你的内心痛苦不已。这难道不是愚痴的行为吗?即使有一天你报复了,你心里会舒服吗?你不怕他的朋友、家人来报复你吗?
如果觉得上面的办法也无法让你修养变好,你无法轻易宽恕别人,那就远离你不喜欢的人吧。佛教中的"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宽恕别人,就是解放自己,还心灵一份纯静。宽恕自己,就是解救自己的一个过程。对待自己已经做错的事情,总是后悔、埋怨、沮丧是没用的。你流再多的眼泪,错误的事实也不会改变。骂自己做不够好、太笨、太懒惰、太胆怯,有什么用呢?事情没有做好,问题没有解决,消极情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弗雷德里克说:"对于有些人来说,宽恕自己才是最大的挑战。但是如果你不宽恕自己,你会失去自信。"
是啊!我们要宽恕别人过错,更要宽恕自己,爱自己,做错事情可以改正,自暴自弃一点用都没有。自信丢了就会失去了生活的斗志,最后失去了一切!
所以,宽恕别人、宽恕自己是我们获得幸福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7,自杀并不是一种幸福结束
1952年,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发表震惊文坛,并且它为作者赢得了1952年普利策文学奖,紧接着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这样说道:"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这是一部描写人和大自然搏斗的小说。主人公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坚韧形象,很多人认为是海明威自己。有的人不解,于是评论道:……写了这么一个剧本,赚了钱,而去自杀,真是不知好歹。他应该尽量找女人寻欢,去中国旅游,或是在巴黎的丽兹旅舍订一家豪华房间,成为人民的普鲁斯特。他竟去寻短见……
后来,一本新的海明威传记出版了,书中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年后的很长时间里都被我们今天说的ED(Ъo起功能障碍)所困扰,他与几任妻子的关系和他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生活都受到这一疾病的严重影响。他用作品塑造出"硬汉"的外表:傲慢、冷漠等等,这不过是他用来掩饰ED这一疾病、并以此和ED对抗的武器,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是另一种掩饰和对抗罢了,ED造成的强烈的心灵痛楚导致他最终选择了自杀。也有的认为他因早年做过战地记者,曾遭受多次重伤,还受过一次飞机坠毁幸免死亡的经历。几次与死神交过手的他一直存在于恐惧症中。晚年又有身体疾病,长期服药,药物的副作用让他得了忧郁症。后又进医院电击治疗,记忆力也衰退,最后他害怕精神世界的毁灭所以选择自杀。
海明威的叔父和弟弟亦是自杀身亡,所以,有人提出,他的自杀是"自杀的遗传本源"引起,即由父母直接传递给子嗣的自我毁灭的倾向和特性,成为一种生理机制,处于半自发状态,使后代一旦处于相同情境时即做出与前辈相同的举动来。
以前,自杀案例中,无法生存而采取轻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文化艺术名人采取自杀,这不得不让人费解。例如茨威格、海明威、叶赛宁、杰克伦敦、伍尔夫、老舍、三毛、张国荣、三岛由纪夫等,据说一些文化艺术大家多年日日受着抑郁症的困扰。美国哈佛大学的大学生自杀率都在平均线以上,外国去的学生居多。我国社会上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自杀案例也不少,这不得不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去研究自杀的根源,以此杜绝这些自杀事件的发生。
精神病学家兹尔布格通过对大量的住院病历的研究指出:"自杀可看作是精神病人的本性发展过程的反作用,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精神病患者之中。如临床上常见的躁狂型自杀(因幻觉或谵妄,病人自杀以逃避自己想象的危险和耻辱,或者服从来自上苍的密旨等);抑郁型自杀(极度沮丧和忧郁,欢乐对病人已失去任何吸引力,一门心思地唯求一死,自杀竟成了思维无法控制的本能需要);冲动型自杀(突然出现的一种病态冲动,找不出任何自杀动机或原因);神经衰弱亦有可能导致自杀(一个纷乱的外界刺激环境会令神经衰弱者衰弱的神经痛苦不堪,因而便可能成为其自杀念头产生的温床。)精神病学中不受自杀冲动影响的单一的精神病实例是不存在的。"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尔·塔尔德认为:自杀是社会模仿,有很强的传染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米尔o杜尔凯姆用大量事实和统计数据说明:自杀与社会现实有关,不能用个人的形式加以解释。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所谓"自杀潜势",即死的本能,只是其强弱程度因人而异罢了。更有人认为:"自杀与天象因素有一定联系,气温气候对生物体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诱发自杀倾向的作用。"
◇◇欢◇迎访◇问◇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