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三国2 > 第22章 饥饿与餍足

第22章 饥饿与餍足

——暂时舍弃寿春,迁居他处。

杨大将的意见即便作为权宜之计,也无疑过于悲观了。但是,以袁术皇帝为首的诸位将领早已斗志涣散,谁都没有提出诸如“这个想法是否太消极了”之类的反对意见。况且杨大将的想法还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谁都没有开口的原因是大家都明白自身内部存在着致命的弱点。

今年,寿春地区接连发生水灾,造成五谷难熟,瘟疫横行,病人病马不断增多,人们最担心的是冬季的军粮没有着落。

加之现在兵祸频仍,广大将士士气低落。

如果实施杨大将的建议,将皇帝的眷属和大部分的军队移到没有水灾的地区,形势将会有所改善:其一,能获得长久的军粮供给;其二,可以避开目前强敌的锐气。况且,大家都意识到如何过冬是远征军致命的弱点,届时经常发动奇袭战也许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如果处置得当,或能转危为安,等待事态慢慢地发生有利的变化。

经过长时间的沉默后,与会的将领们终于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袁术皇帝也表示了肯定的态度。他道:“此议甚妥。”

接着,袁术立刻着手进行全面突围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决定留下李丰、乐就、陈纪、梁刚四员大将坚守寿春,其所属兵力约十万。

此外,跟随袁术及其家族出城的主力军队共有二十四万人。至于库藏的金银珍宝以及各种军需物资、文书官册,则用车辆日夜不停地运出,从淮水岸边把它们依次装上货船,运往安全之地。

袁术和他的随从大臣们自然首先渡过淮水,远远地避难去了。现在剩下的只是浩浩的江水和形同空壳的寿春城。

实际上,在袁术及其军队离城之后,曹­操­手下的三十万进攻部队才杀到寿春城下。

来到寿春后,曹­操­的军队再次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这一带,越接近寿春,水灾的状况越严重,城市的萧条远远超出了想象。

虽然城内情况不明,但郊外方圆百里,还满是洪水留下的痕迹,田地已泥湖化,道路上一片泥泞,当地的百姓只能靠吃树皮草叶勉强维持着生命。

由于大军出发前对这儿的困难严重估计不足,所以曹军的军需部门产生了极大的误算。

“怎样才能供养三十万人的军队呢?”

军需官员们开始为此愁上眉梢。

远征军的辎重中原本就没有多带粮米,临行前军需部门把缴获的敌产也计算在内。

“怎么会穷到这种地步啊?!”当大军开到寿春一带时,负责粮米供应的总军需官王垢看到到处都是严重的水灾时,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惊叹。当然,产生这种茫然和困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样挨过了七天、十天,开始还能设法勉强对付。

接着,又忍耐了半个月。

两军对阵已将近一个月,军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务必一举攻下寿春城!”

严峻的情势使曹­操­也感到焦躁不安。眼下攻城作战的效果又因水灾而大受影响。一方面,攻城的兵马在泥水中行动不便;另一方面,对方守城的士兵非常顽强,要取得一点进展非常艰难。

曹­操­在无奈之际,只得向东吴的孙策写了一封紧急救助信,派信使骑着快马直奔江东。曹­操­在信中写了一首诗:

秋高天,水旱地。

­精­兵瘦,肥马疲。

急盼吴船运粮米。

十万米胜百万骑。

此时的孙策不在江东。他根据和曹­操­签订的军事经济同盟条约,已经率军渡过长江,正在向南进击的路上。途中,他收到了曹­操­的书简。

孙策见信后立即发布命令:“马上漕运粮米!”

他心里明白,必须满足曹­操­的要求,而漕运大量的粮米也只能由东吴来安排。

但是,漕运大批粮食也非易事,江南离淮南路途甚远,中途还隔着长江,况且漕运粮食还须派遣大量的士兵护送。

虽经多方努力,仍须花费时日。

在这期间,曹­操­军中负责粮米供应的总军需官王垢终于也忍不住叫起苦来。

“丞相,我有要事向您报告!”

“什么事?这不是王垢和任峻吗?两位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到底为了何事?”

任峻是负责仓库管理的官员。

他和王垢一起来到曹­操­面前大倒苦水。

“时至今日,军粮已经难以为继,再过几天就得断粮了。”

“那该怎么办呢?”曹­操­故意佯作不知情地反问道,“你们找我商量有什么用?我又不是仓库管理员,也不是负责军粮的总军需官。”

“那……”

“­干­不了就辞职吧!你们为这样的小事急着找我商量,就说明你们两人不称职。”

“啊?!”

“现在只有靠你们自己多动脑筋想办法了。从今天开始对士兵分配军粮要改换量米的米斗,如果使用小斗量米,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如果减少米斗的容积,情况肯定大不一样。”

“那就对了。”

“啊……”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