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以和为贵,广结人才,以柔克刚,终成气候。首次挂帅,便获大捷,个中原因需仔细品味。有良将相谋,有仁厚为本,亦有雄心以励,刘邦入关,而后巧妙得天下,世人惊叹钦羡之余,更应思其精明之术。事非偶然,厚积薄发,笑到最后者,才是赢家。然而,毕竟是初次有机会掌控军队全局,这一路,会有怎样的艰辛?
刘邦正式挂帅了,有了自主决定的权力,而且还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挺进关中。至于做不做王,应该暂时不是他能考虑的事情。
刘邦的军队,人员少而杂,但是他毫不畏惧,仍不放过任何西进的机会。这就是刘邦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了,任凭大难当头,他仍然可以镇定自若,而且该出手时就不犹豫。大丈夫就应该如此。
当他率军直入颖川附近的杜里时,就碰到了秦国驻在魏地的守军,刘邦军发动猛攻,秦军因为后方补给战线太长,就退守到昌邑和高阳一带。刘邦的西征军,开篇还算顺利。
刘邦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军事才能,最终却战败了名将项羽,这中间有什么蹊跷?
刘邦的交际才能这时候大显身手。楚国兵员不足,刘邦的西征军人员较少,他必须寻找任何机会,壮大自己的实力。因而,他沿途收编了陈胜及项梁溃亡后流散在各地的残军。带着这样混散的军队,日后却可以齐心抗敌,靠的全是刘邦一流的笼络人心技术。出色的外表,加上随和亲切的脾性,这样的领导应该是最受下属欢迎的。所以,刘邦的美名也渐渐散播开来,有很多义士自愿投入他的旗下,为他效命。
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观刘邦一生,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才能,却总可以一次次化险为夷,都多亏了他身边人的相助。然而,如何赢得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又是很多人一生都参不透的问题,刘邦天生在这方面有天赋。他的脾性总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彭越、张良、萧何、曹参等都是刘邦可遇不可求的忠贞朋友。
刘邦西进过程中,经过小镇高阳,又遇见了一个日后助他建功立业的人物———狂生郦食其。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果然很轻易就取了陈留,使得军团有了较为稳妥的大本营。
易中天教授说刘邦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们来看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然后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是一个草头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郦食其是个行为怪诞的狂生,可他能够给刘邦提供正确的建议,这就足够了。人才的意义就在于能发挥所长,刘邦很懂这个道理。
张良也回来的正是时候,此时的刘邦正需要帮他谋篇布局的人才。面对这个昔日的知音,刘邦放心地让张良指挥一切,这也让张良颇为感慨,忠贞之心日渐牢固。张良认为刘邦为了集结粮秣,浪费了太多时间,目前最紧要的应该是攻入关中。若让项羽的北征军先入关中,刘邦就前功尽弃,只能做项羽麾下的一员将士了。
由此看来,刘邦做首领的欲望一直不太强烈,只是他的天然领袖气质,感染到身边的人们,王位是他们鼓舞刘邦一步步争取过来的。刘邦做了皇帝之后,为保江山稳定,除去了一些曾经的忠臣,这也是形势使然,毕竟,打江山和保江山不可同日而语。
函谷关守卫森严,而且具有天然有利地势,如果硬攻,刘邦的军团未必能够取胜。于是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放弃强攻函谷关,改道攻打武关。武关原属韩国之地,张良对此地带比较熟悉。六月,刘邦的主力部队南下,和南阳守将的部队交战,结果刘邦军获胜,秦将退入宛城,准备坚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