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草根皇帝 > 3.荡尽群雄(1)

3.荡尽群雄(1)

高瞻远瞩,策划谋略,朱元璋步步为营,张弛有道,征战路上一帆风顺,所向披靡,无人能挡。这期间最重要的是什么?决策。凭借过人的胆识与眼光,朱元璋几乎成了大预言家,事事皆如其所料,帝王之位,受之无愧。

在朱元璋周围的割据势力中,只有陈友谅和张士诚二人是朱元璋的劲敌,一山不容二虎,何况三虎。元军既然基本清除,接下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方的正式较量就展开了。

为了王位,要扫除一切障碍,朱元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陈友谅,沔阳(今湖北仙桃)人,打鱼出身。徐寿辉起兵反元后,陈友谅前去投奔,很受徐寿辉部下倪文俊重用。后来,倪文俊谋篡徐寿辉,事败后前去投靠陈友谅处,结果成了陈友谅向上爬的敲门砖。陈友谅很快取代倪文俊成为实际掌权者。

朱元璋和陈友凉正式较量是在南京。张士诚只是坐山观虎斗,有种看热闹的心态。陈友谅是个强敌,朱元璋部下驻守的太平被抢占了。陈友谅随即在采石矶五通庙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尽收江西、湖广之地。

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军部一片混乱,有人提议投降,有人提议放弃应天以躲避陈友谅,也就是逃跑。这两种意见无论是否可行,朱元璋听后都不同意。原因很简单,如果投降,以陈友谅的胸襟和手段,必然不会容朱元璋再活在这世上。陈友谅连自己的上司都敢杀,更何况朱元璋这样一个降臣。如果放弃应天,又能退到哪里去呢?陈友谅兵不血刃占领应天,必然乘胜追击,赶尽杀绝。朱元璋是不会投降和逃跑的。他历尽千辛万苦才有了今日的局面,难道就是为了投降和逃跑吗?让他投降逃跑,还不如战死。因此只有拼死一战,别无他路。

幸好不是所有人都要放弃,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表意见。谁呢?刘伯温。一片嘈杂中,刘伯温双目圆瞪,一言不发。朱元璋一看,肯定有文章,连忙请进内室。刘伯温早已在外边憋了半天气,这时慷慨陈词:“说降说走,都可斩首,斩了他方可破贼。”朱元璋道:“依先生高见,计将安出?”刘伯温胸有成竹:“天道后举者胜,我以逸待劳,何患不克?”

朱元璋终于找到了知音,接着就商讨在哪里迎击陈友谅。收复太平难度很大,决死一战,实力不够,怎么办呢?朱元璋心里很清楚,为今之计只有速战速决,万一张士诚跟陈友谅联合起来,应天腹背受敌,自己大势就去了。朱元璋行动很迅速,先命胡大海进攻信州,牵制陈友谅的部分兵力,而后派人诈降。在用人上朱元璋一向很有水平,他挑中的是原与陈友谅相识的康茂才,用康茂才诱骗陈友谅再合适不过。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眼光和军事才­干­,他确实是个罕见的统帅和军事家。在四处作战的过程中,他的计策十有###都是正确的。毛泽东向来目无余子,却对朱元璋敬佩万分,他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的确有道理。

果然,他们二人第一次交锋以陈友谅的失败告终。朱元璋随后收复太平,攻占安庆、信州等地。陈友谅在朱元璋的挤压下,国土越来越小。以陈友谅的­性­格,他不会甘心失败的。他在等待时机报复。

机会终于来了。至正二十三年二月,朱元璋北上安丰,救援小明王韩林儿。陈友谅乘虚而入。其实之前刘伯温就曾劝过朱元璋:“汉、吴伺隙,未可动也。”朱元璋说:“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来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于是率徐达、常遇春前往救援,赶走吕珍,将韩林儿迎到滁州。

陈友谅立即出动大军,但对象是洪都,就是今天的南昌。洪都本是陈友谅的领土,被朱元璋占去了,陈友谅此次想顺路报仇。他很相信自己的实力,认为解决洪都,就像一个人走在路上,顺脚碾死一只蚂蚁那样容易。

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派去侄子朱文正和邓愈守洪都,两人都是当时的名将。所以,陈友谅花了三个月都没能攻下洪都。朱文正和邓愈以一座孤城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三个月,不愧为超级名将。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