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草根皇帝 > 3.闯王双刃(1)

3.闯王双刃(1)

历经起落,辗转四方。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无畏艰辛,一路杀过,常于绝处逢生机。但是,“破军星”的负面破坏力也不容忽视,“流寇”出身的军队,又会给贫苦百姓带来怎样的生死折磨呢?

崇祯二年正月(1629年),明廷即命杨鹤为三边总督,总掌镇压农民造之事。杨鹤主张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方针,得到崇祯的认可,崇祯也拨出帑银十万两,作为“招抚流贼”的花销。杨鹤遣人持免罪牌对各支农民军广加招抚,一时颇有成效。各股农民军纷纷表示受抚,接受安置。

1629年年底,崇祯帝又命洪承畴为延绥巡抚,配合杨鹤剿贼。洪承畴一向主张以剿为主,对杨鹤的招抚政策颇不以为然。农民军有的被镇压,有的受招抚,大部分则流动到邻近的山西一带继续作战。

果然,杨鹤的安抚政策并没有维持多久。当年五月,被招抚的神一魁再次反叛,安抚政策宣告破产。为什么先前有很大成效的安抚政策在这时出现了问题呢?其实,安抚政策用意虽好,但关键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造反者的生计问题,崇祯皇帝投入的十万两白银,像撒胡椒面一样很快无影无踪,受抚者不久就陷入困境,于是再次反叛。即使接受了招抚的军队,也是“­淫­掠如故,有司不敢问”。

招抚政策缺乏经济上的基础,治标不治本,失败是必然的。崇祯皇帝闻之大怒,施展了他最拿手的招术,将杨鹤从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一撸到底,逮捕下狱,流放袁州。崇祯随即启用洪承畴为三边总督。

洪承畴升任三边总督后,加紧剿灭农民军。此人很有军事才­干­,曾先后两次设计,杀死农民军首领约五百人。在他的围剿下,陕西农民军被迫转往山西活动,高迎祥和李自成这时也都在山西活动。随后,洪承畴又调动各方兵力,迫使农民军向河南转移。应该说明政府对农民军的打击是很有力度的,农民军这时还不能与官军抗衡,农民军的流动作战,一方面是他们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在官军的围剿下,不得不四处流窜。

这段时间,官府对农民军的政策陷入了抚之不成,剿之不绝的尴尬局面。根本原因在于明政府的整体腐败,朝廷不思赈济,赋税日重,官贪吏污,上下糜烂。农民除造反外,别无活路,怎能不反?

王嘉胤于崇祯四年被孤山副将曹文诏击败,不久,被手下杀死。各路农民军为了对付明军,共推人马较多的“紫金梁”王自用为首,协同作战,结成所谓“三十六营”,像高迎祥、张献忠、曹­操­等都是三十六营的各营首领。这时的李自成虽人马不及这几营的多,但也是三十六营的首领之一。

李自成凭借什么从众多农民军中脱颖而出?

崇祯六年初,曹文诏、左良玉、邓等对晋北一带的农民军进行大规模围剿。五月,紫金梁王自用在济源的善阳山被邓击败,受重伤死去。三十六营松散的联盟宣告瓦解。紫金梁遗部两万余人,大都归附了李自成。面对官军的重兵围剿,李自成和高迎祥紧密配合,发挥流动作战的特长,避实击虚,主动从山西撤出,率部辗转进入河南,活动在黄河以北地区。

此时的各路农民军在官军的围剿下,或战败或受抚,或被迫转移或机动流窜,与官军的战斗也是互有胜负,基本上呈平衡态势。李自成与官军的战斗也是如此,忽而取胜,忽而落败,形势飘忽不定。都说李自成具备“山大王的气质”,即使做了皇帝,也脱不了寇的气息。但是,不能否认,在造反的路途之中,李自成还是有一定雄才大略的。诈降朝廷剿匪官陈奇瑜,成功脱离险境,就是一个证明。

崇祯七年(1634年),明政府设下天罗地网,缉拿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被迫转移,却因为地形不熟,误入兴安州(今陕西安康)的险地车厢峡中。车厢峡长约四十里,山势陡峭,道路崎岖难行,易入难出。陈奇瑜率军用岩石堵塞了谷口,将李自成等人困在峡内。农民军既无路可走,又无处寻找粮食,形势万分危急,偏偏这时又连下了两个月大雨,连将士们的弓弦都脱落了。“当是时,官军蹙之,可尽歼。”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