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草根皇帝 > 4.高歌猛进(1)

4.高歌猛进(1)

李自成率军一路闯来,血雨腥风,摧枯拉朽,终致明政权无翻身之机。期间农民军有何曲折?天下风云,发生了怎样戏剧­性­的变化?李自成的“流寇”作风,会不会携带至朝廷之上?

崇祯十三年秋天(1640年),李自成从巴西鱼复诸山中突围而出,进入陕南。当年冬季,又率部挺进中原,在河南迅速发展壮大。此时的河南连年灾荒,官府除加征剿饷外,又加征练饷,民不聊生。农民纷纷加入农民军,李自成得以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李自成以少数人马进入河南,旋即聚众十余万,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自然环境不同,每年都有几处地方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原是正常状况,不足为奇。即使大灾之年,朝廷予以赈济,民间互助自救,也不会损伤民本。但是最可怕的是苛捐杂税。老百姓辛劳一整年,也不得温饱。崇祯年间,仅边饷的数额都翻了几番。统计起来,自万历末年至崇祯十三年,共计加饷一千六百七十万两。百姓的负担比先前重了好几倍,即使将收成全部上缴仍不够政府的征税。民无活路,只得造反。这是李自成进入河南不久,便迅速聚众十万的根本原因。

明末接连兵祸,军备败坏,穷苦百姓因走投无路奋起造反,士兵则经常一连几个月都领不到军饷,便劫掠百姓,尤胜“贼匪”。还有官府酷吏,不顾民众死活,只知一味搜刮,故有“匪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说法。从这种说法来看,“匪”的危害最小,最让人惧怕的反倒是那些父母官。左良玉的部队便是有名的匪军,从明末到南明一直都是如此。如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左良玉驻扎襄阳造船,“襄人怨其­淫­掠,纵火焚之。良玉怒,掠荆、襄巨估舟,载军资­妇­女其中。”

百姓身处“匪、兵、官”三方之间,不知该依靠谁,这时如果三方(实为两方)中哪一方能以安民为口号,不杀民扰民的话,就会占据先机,打破两者的平衡状态。

李自成怎样将自己的基业一步步做大?

李自成在武力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接着就应该思考如何图霸天下了。说起来,李自成没有刘邦刘备幸运,他缺少一些英才的辅助。即便身边有些远见之士,李自成也未必采纳他们的意见。

但此时的李自成碰到了李岩,有李岩相助,实在是他的福气。因为李岩的谋划,李自成得以进北京。按今天的话来说,李岩起初并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明史》记载,李岩曾用自家粮食赈济饥民,在百姓中口碑很好。造反的卖艺女红娘子听说后,就去“抢亲”,欲和他结秦晋之好。李岩找个机会逃了回去,官府却非说他是反贼,将他关进大牢。至于县官是因为昏庸,还是因为与李岩有过节,又或是嫉妒李岩的名望,借机诬陷李岩谋反,如此既可除掉李岩又可获朝廷嘉奖,来个一箭双雕,《明史》中并没有讲。红娘子联合饥民带人救出了李岩,李岩这才下定决心造反。

同李岩一起投奔李自成的还有卢氏县举人牛金星,牛金星又推荐了宋献策。宋献策一来就向李自成献上谶语“十八子,主神器”,李自成听了非常高兴,以为宋献策说的“十八子”指的是他。其实这是一千年前沙陀人李存勖用过的招数。李存勖是李克用之子,因父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后唐建立前,李存勖派人编写了这个拥戴自己登上皇位的图谶。如此显而易见的盗用,却正好糊弄李自成这样不喜欢读书的人。

接下来,李岩对李自成的劝告,对李自成的一生意义非常重大。李岩首先劝李自成少杀人,以收取人心。李自成接受了他的意见,“屠戮为减”。接着劝告李自成将掠夺来的财物赈济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

此外,李岩很重视宣传,他编了一首词“迎闯王,不纳粮”,让儿童四处传唱。经过这三件事后,“从自成者日众”。这三件事都切中要害,之后李自成才真正地迈出了从“流寇”向“皇帝”的第一步。

txt小说上传分享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