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十月(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督师孙传庭战死。
孙传庭何以战败?从战争具体过程来考察,原因有两条。其一,孙传庭自柿园之败后,就“大治兵,制火车二万辆,募壮士,使白广恩、高杰将,欲俟贼饥而击之”。可以说,这次孙传庭抓住了农民军的弱点。李自成此时拥兵百万,每日所费钱粮数额庞大,农民军向来以“打草”的方式来解决粮饷,只要官军固守各地,农民军粮饷获取困难,时间一长必然瓦解。可惜的是,崇祯和朝中大臣没有耐心等下去了,他们不停催促孙传庭出战。孙传庭“不得已出关”,去与当时气势正盛的农民军决一死战。
其二,孙传庭手下的兵将大都贪生怕死,以至于自行溃散的事情一再发生。起初孙传庭连赢三阵,还差点擒获李自成。后来李自成派人去截孙传庭的粮道,孙传庭不得已率军前去解围,留下刘永福看守大营。结果孙传庭刚出发,刘永福的兵“亦争发,不可禁,遂为贼所蹑”,这是第一次官兵自行溃散。随后,孙传庭与李自成大战于南阳,李自成设的五重防线被孙传庭连克三重,这时官军稍稍移动,上次发生过的事情就再次发生:“火车奔,骑兵亦大奔。贼纵铁骑践之,传庭大败。”“一日夜,官兵狂奔四百里。”手下兵将如此贪生怕死,孙传庭又能怎样?随后,李自成攻占潼关,孙传庭战死。
洪承畴早已在崇祯十五年二月投降了清兵,孙传庭死后,明政府中再无李自成的敌手。“传庭败死,贼遂入关,事以愈炽。存亡之际,所系岂不重哉!”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攻占西安。进入西安后,首先大掠三日,然后下令禁止。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封功臣,定军制,开科取士。
二月,李自成率军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即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李自成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
三月十三日,农民军焚烧了昌平的明十三陵。明政府兵部派出的侦察骑兵,一个个地全都投降了,所以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逼近北京,崇祯和大臣们仍被蒙在鼓里。
三月十七日,崇祯召群臣议事,群臣束手无策,“有泣者”。局势败坏到这个地步,除了投降和战死外,再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其实,一月十九日,当李自成开始向北京进发的时候,崇祯皇帝就在德政殿召集大臣,正式商讨调吴三桂入关事宜。诏令吴三桂入京就意味着放弃辽东甚至山海关,这个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将关外的兵力调回未必能挡得住李自成,满洲人也自然不会浪费这大好的机会。山海关一破,满洲人便可长驱直入,直下北京。这件事干系重大,是以崇祯和大臣们都小心翼翼,崇祯怕担责任,大臣们也怕成为日后崇祯追究责任的替罪羊,于是他们就扯皮,一直扯到三月初,崇祯终于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这时离李自成到达北京已经没有几天了。
另有一个办法是南迁。大臣们提出由太子到南京监国,崇祯留守北京。崇祯却想自己去南京,留太子在北京等死。崇祯和他的大臣都明白,留在北京必死无疑。当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提出,让太子南下的大臣们仿效唐肃宗灵武故事时,大臣们没有人敢再提南迁之事。崇祯和他的大臣们就像放在一起的螃蟹一样,相互勾扯,最后谁都没跑掉。崇祯自缢,太子和大臣们成了李自成的俘虏。
以当时的情况来讲,迁都南京可谓上策。南方当时未受战乱破坏,在南京又有一套完整的中央官僚体系,兵源和钱粮供应都不成问题,撤到南方要比困守孤城要好得多。明政府实际上已经无法保有山海关,无论李自成是否随即追击明政府南下,无论山海关被李自成和满洲人中哪一方夺取,李自成同满州人的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明政府南迁,则由腹背受敌转为坐山观虎斗,可坐收渔人之利。并且,当时的观念认为满洲人乃是异族,满洲人入关南下,不排除李自成与崇祯联手的可能性。即使最后不免亡国,也可残喘几年,不至于那么早就灭亡。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