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胡佛始料不及的是,肯尼迪总统任命了他的弟弟罗伯特担任司法部长!肯尼迪决定任命一个"人才内阁",按照"能办事,有才能,有敏锐的判断力"的标准,细致地审查了数以千计的为获得各种职位而提出申请或受到推荐的名单。在这方面的活动中,罗伯特·肯尼迪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肯尼迪最后问罗伯特准备在内阁中担任什么职位时,他回答说:"司法部长。"新任司法部长年仅35岁,而他的下属埃德加·胡佛在联邦调查局局长的位置上已达37年之久!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里,联邦调查局局长一直越过顶头上司司法部长,与总统直接联系,如今罗伯特横Сhā一刀,FBI局长不再享有特权,胡佛怎能不气急败坏!司法部长的权威罗伯特·肯尼迪恢复了司法部长的权威。新政府上台后,司法部长下达了一项外人会感到奇怪的命令:把斯坦利·芬奇的塑像从仓库里取出来,掸去上面的厚厚一层灰尘,重新摆在司法部办公大楼的显要位置。斯坦利·芬奇1908年担任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组建的特工队,即联邦调查局前身的首任负责人。当年下令把他的塑像搬走的正是埃德加·胡佛。长期以来,胡佛在联邦调查局这个"国中之国"里的绝对统治,使联邦调查局内外都觉得他是惟一担任过局长的人。罗伯特下令把芬奇的塑像搬到醒目位置,是为了提醒包括胡佛在内的人们:胡佛之前有过联邦调查局的局长,在他之后也还会有。甚至在肯尼迪总统任期内也可能更换联邦调查局领导人。为了证明谁是司法部大楼里的惟一主人,罗伯特借口需要随时同胡佛先生保持联系,派人在联邦调查局局长办公室里安装了直线电话,而且不允许秘书代接这个电话。一次,电话铃声响起来,胡佛颇为恼火地拿起话筒,里面却是到司法部长办公室玩耍的罗伯特的孩子们的吃吃笑声。还有一次,罗伯特在电话里吩咐一句:"我要你立即来一趟。"随即"砰"的一声挂断了电话。而罗伯特之所以要胡佛立即来一趟,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这位老人拥有绝对的权威。胡佛虽然涨红了脸,还是不得不立即来到了罗伯特的办公室。罗伯特与胡佛之间的矛盾,不仅因为他们是不同时代的人,价值和人生观不同,更重要的是因为两个人在政治倾向、司法工作方针以及对待黑人民权运动的态度上截然不同。罗伯特把司法部的主要矛头对准了有组织犯罪,重点打击日益膨胀的黑社会,而胡佛在这方面却越来越保守,固执的把联邦调查局的工作重点仍限定为打击共产党。在罗伯特正式上任前,胡佛给他发了一份备忘录,称"美国共产党对国内安全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罗伯特对此嗤之以鼻:"费时费力地再去揭发什么共产党的威胁,不是太无聊了吗?共产党的势力日渐式微,还能构成什么严重威胁?也许,硕果仅存的共产党中,大多数已经是联邦调查局的卧底特工了吧!"在对待黑人民权运动的问题上,肯尼迪总统主张,"旧的时代已经终结,旧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已不再适用"。在推进黑人选举权、黑人教育、黑人就业的平等权利方面,肯尼迪总统及他的弟弟罗伯特颇想有一番历史性的成就,而胡佛统治下的联邦调查局在对付白人种族主义者的血腥暴行方面,却很难起到相应的支持作用。恰恰相反,胡佛更感兴趣的是跟踪、侦查马丁·路德·金等黑人民权领袖的私生活,以期从中找到在政治上加以诋毁的证据。尽管肯尼迪兄弟在幕后策划"换马",想任用国务院的威廉·博斯韦尔接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之职,但他们却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胡佛手里至少抓有肯尼迪的两条小辫:一是从各种秘密渠道获得的肯尼迪不检点的私生活的材料;另一条是"黑人之音"马丁·路德·金真假参半的秘密材料,以及金与肯尼迪总统的亲密联系。一旦肯尼迪逼他掀开底牌,他决定把这一切都抖落给他影响下的一些报纸去发表。胡佛把收集到的有关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的全部材料都放在他的私人档案中,塞满了司法部大楼五层的四个房间。当然,胡佛没有必要公开他所掌握的一切了,因为肯尼迪总统1963年11月22日在得克萨斯州遇刺身亡了。肯尼迪遇刺的那天,胡佛是从自己办公室里安装的合众国际社电讯机上获悉这一惊人消息的。首先是下午2时34分,该新闻社发了一条电讯稿,称"总统1时30分遇刺,正在前往医院途中";9分钟后,又一条电讯稿说,总统"受了致命枪伤"。胡佛便拿起了罗伯特吩咐安在办公室里的"热线电话",以极其平淡的口气给正在家中吃午饭的罗伯特打了一个电话,"还比不上在霍华德大学发现一个共产党分子时那么激动"。肯尼迪去世9个月以后,罗伯特又叫响了通往联邦调查局局长办公室的直线电话,这一次,胡佛没有拿起话筒,在铃声不再响的时候,他静静地对工作人员说:"把这该死的电话机拿到秘书的桌子上。"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