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成一诗,据说这位温庭筠还要厉害,根本不要走七步,只要八叉手的那一段工夫,诗词就从秀口吐出,前无古人,时无二者。可就是这个名动公卿的温庭筠,在开成四年的这次考试中却未能得中,他只在京兆府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得了。而其中又有着特别的原因,当时宫中的###非常激烈,文宗所处的晚唐,面临着藩镇割据、党派倾轧,宦官专权三大弊端,有心图治而无力回天,这几大弊端中,尤以宦官仇士良专权为最甚。大和九年宰相李训、王涯和凤翔节度使郑注等实在看不下去仇士良的飞扬跋扈,密谋内外结合,要诛灭宦官集团。他们以宫中一院墙内石榴树会夜降甘露为名,邀请仇士良等人一起去看,乘机诛杀。可仇士良是怎样的人物,这点计谋一下子就被看破了,结果谋杀没成文宗反被他劫持回宫,然后宦官仇士良就对宰相李训王涯等人疯狂倒算反扑,史称“甘露之变”,宰相王涯最后也被宦官所杀,温庭筠对宦官集团的所作所为非常愤慨,为此他还写了好几首诗哀悼被诛的朝廷忠臣。这几首诗传播甚广,最后传到了宦官集团的耳朵里,温庭筠也就颇为他们记恨。到了文宗开成二年的六月,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当时庄恪太子左右的数十人不是被杀就是被逐,温庭筠不知什么原因也受到了这场###的牵连,也许温庭筠曾与庄恪太子有过交往。开成二年九月,年轻力壮的太子突然暴卒,估计也是杨贤妃子他们所陷害。此后,温庭筠作了一首传扬甚广的《庄恪太子挽诗》,诗中对朝廷阴暗的###进行了嘲讽讥刺,此事又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温庭筠得罪了这么多人,而且都是得势的贵胄高官,现在没有被直接祸及已是万幸,哪还指望有中举的可能。考试落第之后,扫兴的温庭筠到哪里去呢,他想来想去,选择了一个叫雩县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户县所在。这个地方风景怡人,春兰秋菊,青山莽莽,温庭筠闲居在此甚是悠闲。
在这个地方,温庭筠一住就是两年,这两年里他没有再去参加朝廷的考试,整日浸淫在诗词酬唱之中。温庭筠不是不想去长安,不是不想参加进身的科举考试,可是朝廷的形势暗无天日,杨贤妃那帮人仍忙着肃清太子以前的党羽,温庭筠现在安闲地呆在家里吟诗作画未必不是种明智的选择。虽有青山做伴绿水相枕,这样的日子过长了也慢慢会显得单调,这个时候温庭筠收到了一封来自淮南的书信。写信的人是自己的故友李绅,这位李绅真可谓是旧相识了,温庭筠幼时即已与之相交,现在这位老朋友在淮南做官,而且官职还不小,他邀请温庭筠到南方去看看。两年了,温庭筠没有离开过隐居的地方,现在有人相邀,沿途也可以饱览秀丽的山川,何乐不为,随即回信李绅说愿意南行。书包 网 想看书来
水风空落眼前花(2)
从陕西到淮南有千里之遥,温庭筠走了数月,在这几个月中,他真切地看到了底层百姓的疾苦生活,唐王朝到了这个时候已经风雨飘摇,再也没有了什么盛世景象,看看这乞丐成群,流离失所的场面,不免心酸。那些王公贵胄们在做些什么呢,他们除了为权利争逐,除了会向民间伸手索取苛捐杂税之外,哪还会体味到这些水生火热中的黎民苍生。温庭筠这样的诗人一路竟找不到诗意,文章自然也写不成。他只恨自己不能走上仕途,为这些百姓分担苦痛,可现实是残酷的,至少到目前为止,他的应试做官之途还没走通。这一路走来,温庭筠从未忘记去凭吊遗迹,到了邳县,他想到有一处地方值得去看看,那便是汉末陈琳之墓。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是当时极有名气的名士,擅长章表书记,起初为大将军何进的主簿,曾向何进献过诛灭宦官的计策,但却没被采纳,之后他还以自己的那支如橼巨笔为袁绍起草过###曹操的檄文。袁绍兵败后,曹操不计前嫌,起用了这位才华横溢的陈琳,并且予以重任,此后曹操许多的军国书檄便多出自陈琳之手。温庭筠了解他的这段历史,不过以前的那种了解只是在书册之中,如今见到了陈琳之墓,更是百感交集,此时还是一介书生的温庭筠怎能不羡慕起他来: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过陈琳墓》
这样雄劲苍凉的诗出自素以婉约著称的温庭筠之手,后人也许难以相信,但这个时候确实是这样,温庭筠对人生仕途还是充满憧憬和希冀的,因为他还没有踏上仕途,还没有接受宦海波浪的颠簸,还没有尝到世态的炎凉和人生的艰辛。他来到了陈琳的墓前,心里免不了产生一丝崇敬和钦慕之情,他在诗中以君我之称来对话,分明是想和这些前贤交流倾吐,他甚至觉得要是陈琳灵下有知,必会真正地了解我这个飘蓬之士,了解一个怀才不遇者的酸楚。异代尚能同心,而现世的知音却为何如此难寻,这教他又如何不惆怅感慨。才子皆善怨,温庭筠如此寄托遥深,黯然神伤,正是因为他有着生不逢时、年华虚度的感怀,在陈琳墓前,温庭筠长叹一声,举目望去,只见斜阳一片、荒草萋萋。
温庭筠从邳州继续南行,李绅在淮南已等了他这位好朋友好久,所幸邳州离目的地已不是太遥远,温庭筠下扬州过淮阴——淮阴这个地方温庭筠早就想来了,因为这里是韩信的故里,温庭筠不但崇敬陈琳这样的文士,也特别钦羡韩信这些建立功业的雄杰。可是到了淮阴,温庭筠走遍四野都未曾寻访到韩信的半点遗迹,时间早已将历史消磨得难以辨认,在客栈,温庭筠却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弱冠少年。这位少年从小也饱读诗书,温庭筠见他气宇喧昂,谈吐不凡,颇象年少时的自己,顿生好感。而这位少年,也从温庭筠的口音中辨识出,他只是个过客不是本地人,然而气质儒雅,也必是才学之士。少年当然不会料到,眼前的这位中年长辈,就是后来词坛的一代宗师温庭筠。温庭筠和这位书生意气的少年把酒言欢,纵论文章词赋,高唱吟唱,真是难得一对忘年知音: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赠少年》
江湖浪迹而有片刻幸会,本是人生快意之事,可是这种幸会之后终有一别。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夜晚,临别前,温庭筠铺开纸张,执笔挥洒,赠诗一首给这位少年,少年接过这首墨迹未干的诗文,眼眶湿润。酒酣夜别淮阴市,这分明是寄托怀抱的勉励之话,韩信当年受辱一时却能振作奋起。温庭筠显然是在鼓励眼前的少年以后在人生之路上一路走好,不过他又何尝不是勉励自己重新振作起来。任外面秋风起浪、落叶萧萧,这对忘年知己再次登上高楼,遥对明月,畅饮最后一杯,就此道别,明日便将天涯各方。
温庭筠终于到了淮南,淮南此处青山巍峨,风光迤俪,初见此景便觉不虚此行。李绅见到老朋友,当然免不了会设宴接风,他们畅饮低吟,暂时忘却了周遭的烦恼和仕途的艰辛。言语之间,温庭筠对李绅羡慕万分,他们从小一起长大,现在自己连个进士的身份都没获得,别说一官半职了。但是李绅呢,他虽然仕途畅达,可宦海的波浪也让他苦不堪言,此时老朋友来了,也就有了倾吐的对象,他把这些年来遇到的许多辛酸事说给温庭筠听,而温庭筠则把沿路以及长安城的情况也告诉给眼前的这位老朋友。他们把酒言欢、评议朝政、针砭人物,好不痛快。接下来的时日,李绅在处理政务的闲暇之时领着这位老朋友,游览了淮南的许多名山楼阁。过了一段时间,李绅觉得每天的公务太过于繁杂琐碎,他便征求老友温庭筠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帮着自己处理一些闲暇的公文事务。温庭筠到淮南早饱览了壮丽山川,见到了多年前的故友,再无它求,本也觉得长时间在这住会不会给李绅造成打扰。现在有个处理公文的机会,那么正好,凭借温庭筠满腹的才华,再琐碎的事也能得心应手,轻松应付。
水风空落眼前花(3)
二
淮南再好,终有离开的时候。朝廷又要举行科考了,温庭筠想回去试试。游山玩水并没有彻底消磨他的进取之心,对于科考他是又憎又爱,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这也是为当时社会氛围所逼。在古代,进士衔是步入官场最起码的敲门砖。温庭筠作别李绅,又沿着几年前的原路,返回长安。
他来到久违了的长安,长安城中许多人素闻温庭筠的才华,尤其一些附弄风雅的纨绔子弟,纷纷愿和他结交,这种结交说白了就是让温庭筠陪他们混迹酒市,赌博畅饮终日酣醉,然后等他醒来时索取诗词书画。当他们知道温庭筠不单会吟诗作画,还精通音乐会吹奏管弦时,便把他拉到柔糜的烟花之地。那些卖艺的红粉佳人,那些妩媚的舞姿,动人的音乐,让温庭筠和他的朋友们迷醉其中,吟唱痛饮。所以不出几日,长安城的一些文人就知道那个“不检点”的温庭筠回来了,温庭筠才不在乎这些,流言碎语虽然庞杂,但终不能改去才子倜傥风流的本性,巷议街论尽管刻薄,却不能消磨寄慨诗词的才情,让他们去说吧,温庭筠宁愿在浓艳香软的醉意中等着科考的临近。
考场上,温庭筠那支健笔如流水行云,凭借他的才思,区区几道小题算什么,不一会工夫就把自己的试卷答完了。旁边的一些考生早认出了临坐的是大名鼎鼎的温庭筠,有几位和温庭筠更是有过酒席酬唱的交情,可是这些人哪有温庭筠的才情,看着试官出的抠门题目空咬笔头,眉头深锁,硬是写不出来。他们中有好几位挤眉弄眼,示意正庸懒地准备伏案睡觉的温庭筠,让他快速地写份答卷,然后递过去。温庭筠见这几位都脸熟,而自己实在也空得没事做,何况救人以急本是好事,于是用笔蘸了蘸快干了的墨汁,在几张稿纸上又挥洒起来,一会工夫,就帮这几个人写好了答卷,甚至有几位连他们的姓名温庭筠都填写好了,等着监考的试官转头时递了出去。那几位得了温庭筠试卷的考生纷纷欣喜若狂,高枕无忧,在交卷前也睡了起来。
科考才完,他们纷纷酬谢温庭筠,酬谢的方式当然还是宴请,温庭筠也乐得在酒席间观舞畅饮,自在逍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许是温庭筠本身名气太大,他考场救人的事,多多少少传到了一些主持考试的朝廷官员耳朵中。临到放榜,奇怪的事发生了,温庭筠看来看去竟没发现自己的名字,而被自己救的人中却有几位高中进士,这真是天大的笑话,温庭筠也禁不住大笑了出来。
这是何等离谱的事,但这样的事确实发生了,试官们没有录取温庭筠,一来因为他们觉得温庭筠的“品行”不端,整日混迹酒市,还落了不少考场作弊救人的“恶”名声。再加上以前为“甘露之变”和庄恪太子写的几首诗文,不知道得罪了多少小人。可见这次不中仍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温庭筠当然知道这些,苦笑一声也就作罢。不过历代读书人都有一个通病,再怎么蔑视和鄙夷科考,他们都是不会彻底放弃的,因为那确实是唯一一条进身之路,温庭筠这次又失败了,可以下次再考,不过他可不打算这几年还考,他得休息休息,科举在他眼中确切地说已是种“不放弃的消遣”了。在温庭筠的才华面前,这种死板的选拔机制,顿时显得那么渺小和拙劣。
温庭筠决定再次应试,是在大中九年,离上次考试已过了###年。这###年中温庭筠除了畅游大好河山以外,许多时间都是在以前隐居的乡间度过的。这次考试的主试官是一个叫沈询的人,他早就听说过温庭筠放浪不羁的脾气,对他科考帮人作弊之事也有所耳闻,这次见到温庭筠也报了名,便准备对他“特殊对待”。进考场时,搜身检查,这是所有考生都要做的,温庭筠也不例外,例外的是主考官沈询把温庭筠叫到自己帘前单独考试,意在监视。沈询的想法是,你温庭筠不是仰仗自己才高么,不是会帮人作弊写文章么,不是有着“救数人”的光荣称号么,现在让你一个人呆着,看你怎么把文章传给别人,这样你总能乖乖地考试了吧。主考官的这个对策其实到也很正常,他不想因为温庭筠一人的作弊而影响了科考惹怒了龙颜,把自己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乌纱帽给丢了。不过,他实在不了解温庭筠,温庭筠是怎样的人,他一向恃才放旷、不羁狷介,你沈询让我单独考试算什么意思,当着这么多考生的面,不是羞辱我么,何况谁看见我帮人作弊了。加上历次考试都被人为地删选下来,心里本身就觉得气愤不已。而且,现在自己已是个五十五岁须发皆白的老头了,让外面一群年轻士子看着,我温庭筠还有何面目?再说单独入帘考试这也是无先例的事,为什么要从我这开先例,不是欺负我么?温庭筠憋了这一肚子气,正没地方发呢,现在正好借势大闹起来,沈询被闹得焦头烂额又无可奈何,眼看着场屋要大乱了,只能向温庭筠妥协,这样他才答应坐下来考试。这次考试温庭筠窝了一肚子火,你不是不让我帮人作弊么,我偏偏要帮他们答几份考卷出来,偏偏让你们这群考官抓不到。据说下笔千言文才飞扬的温庭筠,在这次沈询主持的“看管森严”的考试中,仍神不知鬼不觉地救了八个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水风空落眼前花(4)
这次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沈询他们一群主考官对温庭筠早已恨得咬牙切齿,怎会再让他及第。温庭筠也早知道自己年纪已大,而且那帮考官也不会再让自己中进士,哪怕你文章写得再好。或者也可以说温庭筠早明白了这个原因,才故意把考场闹翻的,这叫不闹白不闹,反正就那么一次。相信温庭筠每每想到这事就会得意地笑出来。自此,温庭筠便绝意科考,不再去涉足那腐朽丑陋的名利场了。但这时间要消磨,接下去温庭筠总要想个事做,再去淮南,那路太遥远,还是到长安城郊找个风景绝佳处隐居罢,闲暇时可以寄情山水。
三
这一日,坐不住的温庭筠便来到了长安北门郊外的咸阳桥,他早就听朋友说过春夏之交的时节,这一带的景色非常怡人,诸般美景中尤以咸阳桥闻名。那些朋友告诉他,要是遇到艳阳高照的春日,桥边的景色只能看得三分,只有在春雨迷濛时踏访,才能一睹清虚朦胧的绝佳景致。咸阳桥在渭水之上,贯穿着整个西北的通道,是名副其实的交通要冲,古往今来,这座桥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存亡兴废,一幕幕历史和人生的悲剧在这里落幕又启幕,散发着沧桑厚重的历史韵味。温庭筠是个怀古恋旧之人,他来到这里,选择在这个丝雨绵绵情调十足的日子。郁结的心情让眼前的美景驱散得不知去处,烟雨迷离间隐约可见几叶扁舟,舟上则是披蓑散发的垂钓者:
咸阳桥上雨如悬
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
晓云将入岳阳天
——《咸阳值雨》
好一个洞庭春水色,温庭筠由眼前的渭水联想到了年轻时曾去过的岳阳洞庭,也许正是那烟雨空濛之感,才让他突然忆及。离渭水千里之遥的洞庭湖乃海内巨浸,气蒸波撼、势吞云天,而温庭筠眼前的晓云好象是要驮载着接天的水气飘进岳阳城。还有这平静淡雅的渭河碧波,多象巴陵湖畔的云容水色,两处壮观的景象何等的相似。不过,这只是温庭筠触景生情的想象罢了,洞庭终在远方而不可及。可及的还是那几位悠闲的钓客,在水墨画似的背景里,温庭筠注意了他们好久。温庭筠看着看着入了神,对他们好生羡慕,这些钓客居然比自己还要悠闲洒脱,一支竹竿一身蓑衣,独钓春江,这种恬淡的境界让温庭筠顿然彻悟,面对这种大自在,以前自己那一丁点为人称道的洒脱便显得如此逼仄寒窘。
此次春夏之游让他感叹万千,从咸阳桥回到居地没多久,本想在郊外平平静静地生活却又意外收到了一位朝廷官员的宴请,这位朝廷官员欣赏他的才华,而且多年前俩人就是很好的朋友,温庭筠接到请柬后没有拒绝的道理,再加上自己也好久没去京城了。至于这位朝廷官员的大名,大家实在很熟悉,他便是那大名鼎鼎的相国令狐绹,也就是与李商隐从小一起长大的那位,而他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令狐楚。令狐绹可已非当年的书生,现在可谓权倾一时,令狐家族的社会地位也是如日中天,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温庭筠被宴请完全是因为他的文才,这是不容质疑的,令狐绹也曾敬佩过李商隐,但终因一些政治路线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在他眼里李商隐是个忘恩背义之人,所以越到后来越没好印象。而温庭筠则不然,他与自己没什么过从,令狐绹与之结交也完全是为了附庸风雅。
令狐家果然气派,温庭筠一进门就感觉到了,这是怎样一个花园式的院子,远处亭台轩榭,眼前则是鸣鸟游鱼,侍者环立,作为坐上宾的温庭筠被引领到令狐家的书房,这位权倾一时的相国公正在书房研墨习字修身养性,见温庭筠一到连忙上前招呼,他们可真是老朋友了,要是掐指一算,相交已不下十年。
温庭筠当然明白这些贵胄高官,肯屈尊宴请自己这样一个没有功名的人,一定是有事相求,不过他不说出来,既然你令狐绹客气地请自己做客,那么就安分地做好客人,至于什么事情令狐绹肯定会自己说出来的,也无须提前多问。席间,令狐绹关心地问起温庭筠这几年的生活如何,是否拮据,说以后要是有困难可以随时找自己,都是老朋友了不要见外,温庭筠心想你有事求我就快说吧,磨磨蹭蹭做甚。觥筹交错了半天,大家都醉意朦胧了,令狐绹才说出关键的事情。原来现在的唐宣宗喜欢唱词,尤其爱唱《菩萨蛮》,令狐绹想讨好唐宣宗,多给他写些词作,可是诗词的事做不了假,自己才力不逮实在难写出让皇帝满意的东西,那么他想了半天想到了温庭筠,也只有他这个词名远扬的花间鼻祖才能胜任。温庭筠突然明白,原来你堂堂相国宴请自己也是为了“作弊”,自己写好了词,冠他令狐的名字呈送宣宗皇帝?想到着温庭筠就窃笑了起来,可见你这个进士出生的令狐相国腹内竟是草莽,又天生一副媚骨,没有才学还要硬撑着送诗词讨好皇帝。温庭筠看得出令狐绹那急切的心情,他恨不得酒席上就能拿到自己的词作,见此情状,温庭筠只能答应说一会去书房写几首给他,这样令狐绹便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水风空落眼前花(5)
酒过三巡,温庭筠在侍者的搀扶引领下,来到了令狐家的书房,侍者都知道相国的书房平时不是一般的客人能进的,显然今天眼前这位醉意朦胧的老者来头不小。一进书房,令狐绹便吩咐侍者端上茶水后全部退去,他有话要和温庭筠说。这时,令狐绹帮温庭筠研起墨铺起纸来,堂堂相国俨然变成了书童。温庭筠抬头遥望窗外,若有所思,突然执笔挥洒,一首琅琅上口、文采飞扬的《菩萨蛮》写就了,令狐绹欣喜不已,爱不释手。突然令狐绹想起一事没交代温庭筠,于是对他说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绝非一朝一夕之交,大家都知根知底,要是别人问起你此事,一定不能说,就说这首《菩萨蛮》是我自己写了呈送皇上的如何?温庭筠早料到他会这么恬不知耻地说,但谁叫他令狐绹是自己的朋友呢,答应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绝不泄露出去。
可是令狐绹过于聪明,他不知道他这个相国能管住国家大事,能权倾天下管住所有朝廷官员,独独管不住别人的嘴,尤其是温庭筠这样的狷介放旷之士,把秘密泄露出去是早晚的事。过了不久,令狐绹拿着温庭筠写的词,呈给了宣宗皇帝,皇帝读过之后连连赞叹,忙吩咐有司谱出曲子,平时闲暇便吟唱玩味,心里直叹这个令狐绹不单是个难得的良相,还是文章圣手呢,他哪里知道这等浓艳香软绮丽精美的《菩萨蛮》是出自那个落拓的温庭筠之手。赢得了皇帝赞赏,令狐绹当然高兴得要命,现在他得意得几乎也真认为那首词就是自己写就的了,他心里乐颠颠地觉得只要温庭筠不说,谁知道?因此,这时到有些感激起温庭筠来,看来老朋友就是够意思,帮了自己大忙。可恰恰出乎令狐绹的预料,温庭筠这样的不羁之士怎会憋得住话。这不,在和朋友的闲谈中就不小心泄露了出去,说时下流行的、宣宗皇帝也爱唱的某首《菩萨蛮》不是令狐绹所写,而是出自我的手笔,这些朋友听后一片哗然,说原来是这样一回事,怪不得我们读着就诧异,心想令狐绹从没有写过这样的好词啊,怎么突然成了填词圣手了,难道天上会掉下好词来,而且偏偏掉进他们令狐家?士大夫之间的讥笑传到了令狐绹的耳朵里,这让他这个堂堂一品大员羞愧不已,而这事要单单只是落个面子也就罢了,万一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还不得落个欺君罔上的罪名,越想越气,这个温庭筠真是不识抬举,居然背后拆台。令狐绹对温庭筠的不满表现在了平时的交往中,说你温庭筠有时真不晓进退、不知分寸,越是这样温庭筠心里也就越看不起他,难道你令狐绹弄虚作假还有理了。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