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结归过结,朋友还是要做,说开了也就好了。一次温庭筠和一些文士受到邀请,又来到令狐府上喝酒,没过多久哪知宣宗皇帝也散步来了,见如此多的才士,一时来了兴致。令狐绹知道皇帝来了,赶忙和这些文人前去迎驾,宣宗问贵府这么热闹,在做什么呀。令狐绹如实汇报,说是文人雅客、吟诗赋词而已。宣宗皇帝见眼前这些文人,也便起了雅兴,说我到有一个对子,上联中有三个字,下联相应的三个字一直对不上,不知道你们这些雅士文人有没有谁能对上啊。显然令狐绹是第一个对不出,不过他最积极,第一个站出去让皇上尽管说出上联吧,好象自己极有把握似的。宣宗的上联中有三字是“金步摇”, 令狐绹听都没听过,一时愣在那里,哪想得出下联。其他文士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答对,这时温庭筠微笑着说出“玉条脱”三个字,宣宗一听不禁大叹,对得好,竟然如此工整。一时对眼前这人刮目相看,问起姓名才知道是大名鼎鼎的温庭筠,赞扬之情不禁露于言表。
皇帝突然问起温庭筠现在在朝廷任什么职务,他不知道这位有着凌云健笔的老者连进士都没中过,在宣宗的潜意识里这个才士至少也该是翰林学士了吧。温庭筠则如实相告,宣宗不禁大为惊讶,原来这位才学满腹却双鬓微白的温庭筠连个功名都没有,一直做着别人的幕僚,心想那帮主持科举选拔的官员做什么去了,那些吏部的官员又做什么去了?
皇帝走后,令狐绹对温庭筠抢在他前面对出下联极为不满,然后问他刚才和宣宗皇帝对的对子是什么意思,怎么我从来没听过出处。温庭筠心想你令狐绹整日忙于政治当然不知道多少典故。告诉他说,这个典故是出自《南华经》,并说这个《南华经》不是什么僻书,极容易找到,相国您在闲暇之余完全可以拿来看看,言外之意当然是说你令狐绹虽然做官是内行书却没读过几本,令狐绹自然听得出话中的隐意,越想越气。 txt小说上传分享
水风空落眼前花(6)
离开令狐府邸,温庭筠知道这位相国朋友已彻底地对自己不满了,不满就不满,随他去吧,又不靠他吃饭。还是回到家中依旧吟词作画,在一首写令狐绹的词中,有一句这样说道:“中书省内坐将军。”当时写完温庭筠就笑了,难道不是么,堂堂中书省内坐的哪是个文官,分明是个不读诗书的武将军嘛。也许是这句词写得太形象太确切,令狐绹的顺风耳不知什么时候又听到了,于是大骂温庭筠有才无德。令狐绹骂过李商隐说他忘恩负义,温庭筠没欠他什么,抓不到尾巴,只能说他狷介无行。越是没欠过自己,令狐绹还越气,因为在他身上不能使出对付李商隐的傲然姿态出来。他知道自己文章诗词写不过温庭筠,只能背后大造温庭筠的坏名声。
四
宣宗皇帝回去后当然还记得那个才思敏捷的温庭筠,本要重用他,至少得赐他个进士头衔,然后再授予个官职。令狐绹知道宣宗的心思后,大说温庭筠的坏话,说此人不堪重用,而且有搅乱科场的“前科”,素为士林文士所诟病,要是他温庭筠也被授予官职那么怎么安抚天下读书人的心,令狐绹的这番话说得宣宗不知所措,最后只是象征性地让吏部授予温庭筠随州县尉的小官职。温庭筠本想绝意科考绝意仕途了,现在朝廷又任命自己南行当差,实在是无趣又无奈。不过吏部的命令还是不能违抗,这也许是个偶然又奇怪的现象,李商隐当初也做过相当于现在公安局长的县尉,文章憎命达果真不假,才倾四海名满天下的两位诗人,宿命似地一生落拓,而象令狐绹这类的无才政客却如日中天,高高在上。
襄阳远隔千里,而明天就要起程了,今夜却又下起雨来,温庭筠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一阵惆怅不禁涌上心头。他掐指算来自己也已五十又六了,却要独行千里,受命赴任,而且还不是什么大的官职,这样的年纪和身体还能承受得住旅途的艰辛和仕途的磨砺么,他担忧着,思索着,他甚至想过这会不会是诀别,一切都那么未知。夜风袭来,寒意逼人: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更漏子》
第二天出门,雨停也了,似乎连天公也知道今日他要远行。他将行李用包裹扎住,背在肩上,骑着家中的那匹老马,翻过门前的青山,向南方走去,南方有多远,没有人能告诉他。只有跃岭翻山,只有踢踏马蹄作伴孤旅。
一日晚上,温庭筠走到了商县东南的商山。这天足足走了百十里地,现在也已深夜,他本打算在幽林中燃起篝火过夜,忽然发现远处竟有一客栈,于是继续牵着疲倦的老马,径直往客栈走去。人迹罕至的荒山,客栈内的旅客可想而知地少,温庭筠这一夜虽然倍感寂寞,却因为有了栖身之所,无须再受寒冻之苦。第二天的清晨,温庭筠便被客栈外响起的铃铛声惊醒,他知道有些旅客已早早骑马起程了。随即他又听到了远处的鸡鸣声,他推开窗子,看见昨夜的月亮还依稀挂在天上,淡淡隐隐,未曾消却。温庭筠起了床,作别了店家,解开系马的缰绳,向远山走去。路上,清晨下榭树的叶片还是那么硕大,仅管霜寒天冻也没凋落,即使干枯了的也仍存留在枝上。至于那些淡雅的枳树,早已迫不及待地开放了白花。应该用不了多久,冬天也会过去,在未到襄阳前会在路上迎来春天,记得家乡春天来到时,回塘水暖,凫雁自得起乐,湖面碧波荡漾。而现在呢,为了远行他乡,只能夜宿荒山。一路奔波,温庭筠有些想家了,故乡杜陵似乎已成了一个越来越远的梦,而眼下,只有晨月荒冈、板桥秋霜: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榭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这是首让温庭筠颇为得意的诗作,他似乎也没想到,很平常的一次早行远征,很平常的荒冈夜宿,却促成了自己的这篇诗稿。也许晚一些从客栈出发,那依稀的月影也早已退却,板桥的霜露也不见踪影,不早一分也不晚一分,温庭筠骑着那匹忠诚的老马,从商山的幽林间走过,从月影板桥下走过,无意间却为后世留下了这篇优美的诗章,温庭筠的这次早行果然划算。
水风空落眼前花(7)
到襄阳后,温庭筠休整了几日,便走马上任他的“县尉”小职了。当然,按照他的性情,怎会真地做你朝廷的辕下之驹,何况给的官衔又是那么低。温庭筠整日还是以诗书为伴,襄阳此地也有许多名士,他们听说温庭筠来了,本就巴不得与之交游酬唱呢。这下好了,远近名士皆接踵慕名而来,温庭筠的文友酒友因此也越来越多。襄阳一任,温庭筠足足呆了三四年时间。这次他又收到了朋友徐商的邀请,去江东做幕僚,他答应了,到不是因为幕僚比县尉好多少。他只是想见见徐商这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朋友见着了面,也无需再长留,没做多久,温庭筠便又作别江东,去了淮南。
这个时候他的老朋友令狐绹出镇淮南,温庭筠因为和他以前有些过结,不愿意再去看他,心想你令狐绹不是不可一世的么怎么也有今日。令狐绹当然知道温庭筠也在淮南,而且隔三差五地听到朋友说温庭筠常常消磨在酒肆间,整Ri烂醉如泥,生活状态并不好。仅管如此,令狐绹也不愿意屈尊去看他,因为他心里也不爽,以前你温庭筠没少奚落得罪过我,看得起你让你保密,填个词给皇帝,你还到处张扬,现在如此潦倒也是自找的。他们互相憋着劲,年纪都一大把了,似乎还谁都不服谁,从这一点上来看到又不失可爱天真。
直到有一天,这种僵局终于打破。温庭筠此人好酒的习惯是改不了的了,这日晚上,他象往常一样喝得醉意朦胧,跌跌撞撞来到淮南的大街上,东西南北俨然已分不清,迷糊中他正慢慢辩识,哪个方向哪条路才是通往自己住地的呢?没走几步便再也坚持不住了,伏着围墙就睡将下去。这时巡逻的兵士见一老头满脸酒气地睡在墙脚,一把想把他拽起来,可是醉酒的人任你怎么拉也拉不起。温庭筠隐约感到有人拽扯他的衣服,酒意上来,怒火中烧,谁这么大胆子敢动我衣服,不要命了,嘴里不自觉地骂起兵士来。在寒风中巡逻了半天的兵士本来就一肚子怨气,现在反到被眼前的醉老头骂成这样,一时气不过来,上去就一巴掌。啪地一声,这巴掌落在了温庭筠的脸上,落在了这位晚唐大词家诗人的脸上,幽默而响亮。
温庭筠脸火辣辣地疼了起来,意识也稍微清醒了些,但一想不对啊,你这兵士凭什么打人,于是一把也扯住巡逻兵的衣襟,两人就这样扭做一团,打起架来。这个莽撞的兵士哪里知道与他打架的老头是谁,两人越打越厉害,引来了不少夜行人的围观。打到两人打不动了,才歇下来,但谁也不服气谁,温庭筠被打掉了一颗牙齿,嘴唇也破了,那兵士也已鼻青脸肿、龇牙咧嘴。兵士以为这老头好欺负,说要带他去衙门,温庭筠说去衙门就去衙门,谁还怕谁。
到了衙门,县官觉得这种芝麻绿豆大的事也来烦他,便推脱不管。最后他们来到了令狐绹面前。令狐绹一看眼前被打断牙齿的人不是老朋友温庭筠么,忍不住笑了出来,这时候温庭筠酒已将醒,眼睛虽然朦胧,但意识已清晰了,知道眼前的正是令狐绹。令狐绹快让温庭筠上坐,兵士没想到这镇守淮南的最高长官居然对刚才被自己打的老头也这么敬重,顿时知道大水冲了龙王庙,不过嘴上还不服软,说温庭筠品行极坏,在街上烂醉如泥还骂骂咧咧,并把自己被打肿的脸凑给令狐绹看。温庭筠坐在一边捂着疼痛的嘴唇也不服气,说他先动手打人,两人又争吵起来,弄得令狐绹既尴尬又好笑。温庭筠希望令狐绹能重重地处罚那兵士,令狐绹并没有这么做,只是将兵士训斥了顿就驱其离去。令狐绹看着眼前落魄的多年前的朋友温庭筠,不禁心里暗笑,没想到狂狷的温庭筠你也有今天。吩咐下属拿来解酒的热茶、治伤的中药,让其服下。两个互相憋屈着较着劲的老朋友,谁也没料到会以这种方式见面。显然这次相见也不会有太多的热络,不然那兵士早被重重处罚了,令狐绹只是设下酒席简单地招待了一下温庭筠。温庭筠要不是因为这事,也不愿意来你令狐府的,所以这顿宴席显得十分尴尬而不自在。
温庭筠走后,令狐绹在给京城朋友的信中,提起了温庭筠的这次落拓遭遇,京城的一些名流文士知道后纷纷以为谈资,说温庭筠在淮南成了狭邪而毫无品行的醉鬼,牙齿都被人打落啦。不知道这话怎么又从京城传到了温庭筠耳朵里,听得他气愤了好几天,他知道这肯定又是那令狐绹传出去的。为此,温庭筠一封封信寄给京城的朋友,说情况并不象流言一样,现在他在淮南很好,不信的话等我回京城给你们看,我温庭筠并没落拓到那种地步,我也不是什么毫无品行之人。上次街上遇到兵士打架的事,也是因为那兵士先动的手,你们不要被小人鼓惑,听信流言。
水风空落眼前花(8)
五
长安离淮南有千里之遥,年过六旬的温庭筠还是打算回去,游子走得再远,总要回到他的故乡。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在咸通六年的早春,到了年末他回到长安,随即朝廷不知何故居然又起用了温庭筠,授予的官职是国子监助教。这个官职到适合他,因为凭他的性格也不适合去做官,读书、赋诗、育人则是他的长项。做国子监的老师,可谓是吏部的明察,也是他温庭筠的最佳去处。果不其然,温庭筠在这个任上真是如鱼得水,一两年时间,创作了不少妙词好诗,生活也不再拮据。这不,朝廷看温庭筠能力颇强,一年里成绩斐然,便升其主试国子监。主试官可是不小的官职,把重权交到温庭筠这样有着浓厚书生气的人手里,这是朝廷对他的考验。曾经受过科举之苦的温庭筠,主试起科考来和一般的人不同,你科考不是以文章来最终判定等第么,那我温庭筠也绝对以考生的文章来说话,不徇任何私情。一般人监考,还不是将考生中的亲戚朋友,贵胄皇亲以及他们所推荐的人偷偷录用,缺乏公平和透明度。温庭筠一来就好了,他说“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就是说每次考试我们会派人张贴三十篇被判为优秀的文章,给大家观看,以示公证。并且在榜文的右侧,温庭筠用小字补充到:
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六
温庭筠确实做到了无私,但是皇亲贵胄这些有背景的人看到他这样的做法就怒火中烧了,因为他们的亲戚朋友要推荐,要取得进士头衔,取得做官的敲门砖。你温庭筠是做公道了,以才择人,那么我们所推荐的人怎么办。虽然温庭筠因此事名声大燥,一时传为天下美谈,贫寒学子都说温庭筠是个刚正不阿的好试官。权贵们却容忍不下去了,他们想方设法要把温庭筠赶下去。这些权贵中要数宰相反应最激烈,他到不是因为有什么亲戚被温庭筠删下去,是因为温庭筠公然在榜文中用“声调急切,曲备风谣”来赞扬一些观点偏激讥嘲时政的文章,最可恨的是你居然还在大庭广众下张贴起来扰乱民心,没过多久就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县尉。看来温庭筠确实已不是个做官的料,他的书生意气他的特立独行实在不能为周遭龌龊的世道所容。他的老马才歇息了两年,现在又要驮着主人远贬它乡了,在临行前,温庭筠无奈而伤感地接过朋友的赠诗,作别长安。可是这次再不象几年前了,那时虽然年事不小,但身体还算健朗,现在他已六十有六,方城又在它乡,旅途的跋涉与艰辛还能承受得住么,我们不得而知。
现在温庭筠的视线远处是不尽的山外青山,他的一生几乎都在跋山涉水,但没有一次这么感伤和疲倦过,甚至连他的老马也一步三回头不愿离开故乡。温庭筠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几乎大半辈子都是落拓的,临了遇上了机遇却又为权贵嫉恨,落得现在这个地步,以前的伤心是无所谓的伤心,带着玩世不恭的成分,现在的伤心里更多的却是力不从心,毕竟他已到了这份年纪。
回首往事,一生蹉跎,唯留下了几册诗文词赋,几年前遇到了那次机遇本想为朝廷做些事情,在晚年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可终究成了如幻泡影。好在这些诗文自己还颇为满意,人生虽有抱恨,年华却没虚度,温庭筠在旅途中顿悟了,今天这个结果一方面固然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许是上苍有意的安排,自己只是个文人,最适合做的事也只是吟诗赋词。所以,诗与词是他唯一自我安慰的方式,也是他一生的归宿: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梦江南》
没有人真正地了解温庭筠,没有人猜透这位寂寞晚唐文人一生的所想。温庭筠此时想起了这首曾经写下的词,千万恨,恨极在天涯。他这次没有走到天涯,甚至连方城也没有走到,这位暮年的晚唐才子,体力不支地坐在了路边的树下,这里离长安已很远,而到方城仍有千里,他坐下了,这一坐他再也没有起来,风吹秋叶,大树凋零。没有一个路人认出树旁死去的老者,也许他们中一些人还以为老者旅途累了,垂头偎着树在歇息。更多人只是怜悯地看一眼这个老者,然后离去,谁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便是温庭筠。
山长水阔知何处(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