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浮士德 22.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3.香蕉的文化历史 24.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5.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6.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
怪不得大家都爱去外国上学。这么丰满肥硕的课表,看得我直流口水。音乐,戏剧……学这些个东西搁中国就是“不务正业”,成何体统?祖国的花朵就应该上数学连堂!而外国学生竟能光明正大地不务正业,简直人神共愤。
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外语和艺术七门功课为主课,但美国并没有为七门主课编写全国统一教材,哪种教材更适应孩子的特点,老师就可以就去选择它。同时,这些主课也会分三四个级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
而其他辅课更是由各学校甚至教师自行决定……美国中小学会为孩子们开设园艺、驾驶、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乐器等丰富多彩的课。这些课程能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生活,知道怎么去生活,也从中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对千行百业的兴趣。4
咱中国有个词叫“课余爱好”,但在国外根本没这说儿,人家上课就是爱好。这几年下来你得修够多少学分选够多少课程才能毕业,爱好少了还不行哩。这一二百门课总得有你的口味吧。
要是没有呢?
有个学校有9人选修中文,分3个程度,也就是3个教学班,学校不惜重金聘请一位大学中文教授分别为他们上课。
最让我想不到的是连学生和家长都能申请开设课程……例如Wethersfield High School只有两名学生选修非洲历史,学校就专门有老师负责这门课程的研究和教学。5
那就只能跟学校申请了。只要你申请,无论千难万险学校都会把这课开出来。那学校就是一会变魔术的厨师,你想吃嘛它就能做嘛。
每个学生都要向学校提出自己选择的课程,从每年的3月份开始,学校要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用近三个月的时间来安排课程表,以确保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6
让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生用统一的课表,上一样的课程,保持一样的进度,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怎么可能所有学生都保持一样的进度,有一样的兴趣和需要呢?7
让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的兴趣,这就是“手工业”。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他们则是天天跟着最好的老师学习了。至于真正的老师首先要扮演好两个角色:一是厨师,给学生做菜,做可口的菜;二是服务员,好好保护呵护好学生的胃口,千万别把这最好的老师给赶跑咯。
为此外国的老师费尽心思发明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招数,比如他们会恬不知耻地夸学生,哪怕你做对一道巨弱智的题,他们都会惊呼“我为你感到自豪!” “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8(我上这么多年学都没听老师说过这些话,大概是我不够聪明。)
比如历史课老师能组织学生看电影逛博物馆发表演说,但就是不能用教科书,因为“一本不合适的教科书会破坏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此生把历史拒之门外”。9
比如让学生上数学课玩儿游戏,什么青蛙跳、丢纸牌、数字宫……而之后看到他们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做数学作业的模样,中国老师就特意问:“你们喜欢数学吗?”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我接着问:“为什么呢?”他们竟说:“数学很好玩。”10(哎呦,搁中国谁要说数学好玩,别人肯定觉得他脑子有毛病。)
再比如学生上课不仅可以歪七扭八地呆着,还可以坐桌上或者趴地上看书,至于吃东西或者在教室里遛弯儿更是正常,老师觉得“这样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会好些”11。最惊悚的便是有的学校让学生躺浴缸里上课,老师说是“为了上课轻松起见”12。
这些千奇百怪的招数,无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学习。
曾问一位美国的小学校长:“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美国校长的回答是:“能让学生每天早上都愿意来学校就是好学校。”13
不知按此标准,我泱泱大国有几个好学校。
美国的高中生很愿意到学校学习,呆在家里很苦闷、很无聊。学校的课堂是他们的乐园,学习是他们的乐趣、兴趣和发展方向。14
“愿意到学校学习”,真奇怪那是什么感觉。在中国你问我学习到底是什么上课又意味着什么,我只能给你重复一首叫我不愿意的歌。
外国学生就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敞开胸怀肆无忌惮地品尝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课程。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句诗,“世上有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世界,隔开它们的是一扇扇大门。” 外国学生就在不断地推开新的大门,探索新的世界。就好比是吃饭,等你把一桌子菜尝个遍,总能找到最可口的。
在Woodstock Academy一个8年级的班级中,16名学生中有8名清楚地确定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自己的将来职业。在一个11年级的班级中,12名学生中有10名学生进行了职业规划,有早期儿童教育、作家、国际贸易、地质、马术教练、律师、宗教写作等等,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这种职业,他们都能讲出一番理由,倒是遇到的几个中国大陆去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意向。15
真是文盲了,这些专业我好多都没听说过。马术就够离奇的了,还要当教练;啥又是宗教写作?我猜是写科学论文。王尔德说了,“宗教一旦被证明是真实的就会死掉,科学便是宗教的尸体。”
当然啦,口味也是会变的,中学喜欢宗教写作,长大没准儿就想写科幻小说了。咱好多人都是,原本信誓旦旦地说喜欢某专业,要跟它厮守一辈子,结果上了大学没多久就喜新厌旧移情别恋,无奈为时已晚,最后只能把专业搞得结婚一样瞎凑合。
然而在外国,“离婚”可是家常便饭,他们的大学明白学生入学时候选的专业好多都不一定是最适合他的。比如美国,大部分学校不要求一来就选定专业,即使选定了,也都可以一两年甚至三年过后再转。16而且只要你申请,教授就一定会支持,所以据说美国大学生四年里平均每人改五次主意,转两次专业。你只要写封信说你不喜欢学这个喜欢学那个,老师二话不说立马让你转走。要不然让你学不喜欢的专业岂不是耽误你一辈子?再一看中国大学的制度就异常荒诞:转专业是成绩好的同学的特权,你得排名前几才能转。到最后适合学这专业的转走,不适合的留下来。你说这不成心么?
当我们在做数学作业时他们在做什么:体验至上
很早就听说外国学生生活很闲很放荡,看看这英国中学的社团列表,的确够闲够放荡。
创造类:
艺术
交际舞 室内合唱团
室内音乐 室内交响乐
象棋俱乐部 唱诗班
戏剧社 乐队演奏
烹饪社 辩论会
欧洲电影社 环境保护俱乐部
爵士乐队 珠宝制作
文学社 普拉提社
演讲与戏剧 街舞
衣物与时装
……
体育竞技类:
杂技 箭术
羽毛球 网球
篮球 板球
击剑 足球
曲棍球 跑步
散步社 中国功夫
……
服务类:
军校培训 社区服务
学校会议
……
看看人家放学干嘛去,再想想你每天放学干嘛去了?赶紧回家写数学作业啊。
话说回来,中国学生并不是一点儿选择都没有,咱至少能选个专业。但那是怎么选的?抱着本无厘头的《报考指南》拍脑袋拍出来的。其效果比你把专业列表钉墙上然后闭着眼睛扔飞镖选好不了太多。这选了等于没选,就好比下饭馆吃饭,我没吃过这家馆子怎么知道喜不喜欢吃,你光把菜名儿告俺管鸟用啊。
所以外国老师的首要职责,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
一位中学老师说:“我们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要为学生创设发现和探索的机会。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17
让学生品尝每一道菜,给他们体验的机会。
在Hamden High School两天的考察中,令我惊叹的是美国人对课堂时间的重视。在走廊上,我遇到了一位美国老师,他热情地邀请我们来到了一个“Shop”,这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学生用品。五六个售货员正在忙碌……“这是我自己的商店,”他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也是我的课堂。” 这个老师教授社会经济贸易学。的确,这里既是课堂,又是实验基地,经营收入全部用于自己的课程实践活动。
从社会经济贸易学的“Shop”and“Classroom”走出来,我相机又来到了陶艺、面点制作、木工、季节、游泳等多个教室,学生们一个个全神贯注,干得热火朝天。这些课程都设立了相应的“shop”来出售他们的产品。在婴儿照顾课上,我了解到来到这里接受照顾的婴儿很多是社区内的孩子……一切婴儿用品齐全,还有各种玩具和配备设施。”18
学社会经贸都弄个shop,那我们学国际经贸岂不要搞一WTO出来?实际情况是我们上课边眯着边听老师扯WTO。
外国的所有课都是如此:音乐课弹吉他,厨艺课做饭,物理课做机器人19……不知他们生理课怎么上。
这课上得多带劲儿,要让我说,一天上25个小时也乐意啊。可惜他们上课的时间简直如爱情一样短暂:你要在外国上中学,每年只需去180天,且这一天还都两三点钟就放学,剩下时间让你去自由活动,爱干啥干啥20。
这也忒闲了点儿,难道他们真遵从罗素所倡导的,“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我觉得这样亦无不可,因为王尔德说,“什么都不做是世上最难,最难且最智慧的事。”
美国高中特别重视课外活动……全体学生基本上都参加各种社团,科技实验、体育、文艺、办报、商务都有团体组织。
一到体育项目比赛,学校的管乐队,女子、男子拉拉队(咋还有男子拉拉队)年鉴编辑的摄影成员,电影电视摄影组成员和广告组成员,校报编辑记者都到场,各项活动都极富创造性。
我的房东Bob在教堂工作,(教堂中)开设了针对不同孩子的活动,在这里,有的学生辅导孩子画画……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则选择了到厨房帮助工作人员烤蛋糕,小女孩自豪地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她每个礼拜都来,她愿意来这里服务。
基尼老师的儿子今年刚刚考上大学,他告诉我们他儿子在10年级时组织了一个哲学社团,自任组长,学生自由参加,每周都有新的研讨问题;暑假的2个月又到一个保险公司做实习生,专门做法律文书;11年级时到医院做过一年的义工;12年级时到商店做过销售。
美国教育以学分制要求每个孩子从上中学开始就必须做够一定时间的义工,做义工成了美国学生的必修课。21
这大把时间不是给学生闲着的,反而是让他们去忙自己的事儿。如王尔德所说,忙碌是闲得没事儿干的人的避难所。上课再怎么着还有个老师管着,下课了学生才能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下午14点之后你可以去打橄榄球,去组个乐队演出,去刷盘子,但千万别躺沙发上发呆把时间荒废了(除非你以后想当诗人)。
唉,这日子过得多带劲儿。
外国高中都有规定,你必须得做义工够多长多长时间才能毕业,而那些社团活动啦,你拍的电影组的乐队啦,都对申请大学有帮助,比吭哧吭哧做数学卷子还好使。外国老师家长觉得你花这大好青春做数学卷子简直是浪费生命,去体验人生才是正经事儿!
美国的学生高中毕业后一般有一年的“实习期”,其间学生通常会离开家庭去周游世界或者到社区里实践、体验,以此来开发自己的技能,更好地规划未来,培养独立性和创造力。22
在橄榄球赛期间,每天都练得筋疲力尽。我曾问过我的一个学生,如果你如愿被招进心仪的大学橄榄球队,进了大学,但是伤病会纠缠你一生的话,值得吗?他想都不想地说:“值得,我喜欢橄榄球,我要打一辈子球。” 23
这体验和兴趣、选择都是分不开的。若你没打过橄榄球,怎么会知道自己这么喜欢它呢?体验过后,你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而中国学生只能相形见绌,咱的生活就跟蚯蚓的食谱一样索然无味,跟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脸部表情一样枯燥单调。那堆数学题一做十几年,你能体验到啥?
当我们在看数学书时他们在看什么:学会生活
和一位美国家长聊天时,我问他:“你认为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学好什么?”他说:“学会生活。”24
此乃“美国高考”SAT要求学生读的书目清单之缩略版:
《伊利亚特》 荷马
《奥德赛》 荷马
《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
《地狱篇》 但丁
《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麦克白》 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
《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
《第二十二条军规》 约瑟夫?海勒
《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
《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
《白鲸记》 赫尔曼?梅尔维尔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