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我不原谅 > 19.基督教与美 20.怎样欣赏画

19.基督教与美 20.怎样欣赏画

《到灯塔去》 维吉尼亚?伍尔芙

《三个火枪手》 大仲马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弗兰肯斯坦》 玛丽?雪莱

《老实人》 伏尔泰

《瓦尔登湖》 亨利?大卫?梭罗

《美丽新世界》 阿道司?赫胥黎

《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詹姆斯?乔伊斯

《变形记》 弗兰兹?卡夫卡

《茶花女》 萧伯纳

《等待戈多》 萨缪尔?贝克特

《道连格雷的画像》 奥斯卡?王尔德

……

这里只是列举了全部书目中的很小一部分。幸好这读书单后面没写“背诵全文”。

中国高考也有读书单,哦不,背书单,且内容非常简约。看着简约,背着可不简单: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五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六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一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二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三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四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五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第六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第一册)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历史(第一册)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第一册)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政治(第一册)

……

你无所事事的时候读了什么书决定了你不能自已的时候会成为什么样子。

—王尔德

忘是韩寒哪本书里说的了(好像是《零下一度》),咱们所谓有用的书就是过了7月就没用的书,而“闲书”则是让你终生受益的书。我跟高中课本如胶似漆了三年,到头来却只是逢场作戏,高考一完,便被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扔给了收破烂儿的,扔前还踩脚底下蹂躏一番以解心头闺怨。分手之后,我再没见过“她们”,也永远不想见。

而你看我这么喜欢王尔德同学,就因为高一时候我的外教随手借了我一本儿《道连格雷的画像》让我没事儿翻翻。这一翻不要紧,它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带我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自那开始,我一发不可收拾,狂背王尔德语录……

这才能成为终身不渝的伴侣呢?虽然王尔德说,逢场作戏和终身不渝的区别只在于逢场作戏稍微长一点。

从小学起,阅读始终就是美国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到初中,阅读文学原著和文学经典已是英语课大纲的要求;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必读书在五六本以上。

中学生为什么要读文学?因为文学从各个方位角度告诉你“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何在”。

文学帮助学生启发对人类、对自然、对自己、对生命有更深层的思考,在深入作品、体会作品主人公喜怒哀乐的同时,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也是一种审视和反思。他们激发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引领我们贴近人类的心灵,展示生命的意义。25

倘若能在外国教育环境中长大,天天读“闲书”,鄙人的生命不知会被改变多少次,这本书里又不知会出现多少语录—哦不,那样就不会有这本书了。

而教育的目的,说到底不就是为了生活么?教育脱掉了生活就好比苍井老师穿上了衣服,立刻失去存在价值。所以美国各州在制定高中课程标准时争论的话题是,“有没有证据表明,学生在现实世界中需要掌握这些内容?”26而要按此标准,中国学校都得停课了。

过去几年内,美国40多个州的初中和高中都纷纷开设了与婚姻教育相关的课程。佛罗里达周甚至规定,与婚姻教育相关的课程是高中的必修课程之一。27

我倒是觉得教人结婚不太好,因为王尔德说“人应该永远生活在爱情当中,所以他永远不应该结婚”。不过也没有关系,反正美国离婚率那么高。婚就是用来离的,王尔德说了嘛,“什么是离婚的主要原因?结婚。”

她的丈夫Bob是一位高中老师。他家那些­精­美的家居居然全部出自这位高中教师之手。我问他:“你怎么会木工呀?”他说,“我高中时选修的木工。”听了他的话,我非常想去了解一下高中选修课程的情况。自选课程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诸如“养金鱼”、“体验生育”、“育儿”、“钓鱼”、“足球”“面点制作”、“电工”、“钳工”等等,似乎生活所需要的学校都有相应的课程。28

生活之于教育就好比随身听之于耳机—缺了前者,后者只是个空壳。所以杜威才说“教育即生活”,所以他们才规定所有课程都得符合生活需要。

不光是学校,家里也这样“规定”的。

我的第一位房东文斯先生的大女儿Taylor是一名高四学生。早饭后,她就穿上工作服,戴上帽子,拿起铁楸,推起小车,到她家的马厩里清扫,她酷爱骑马,爸爸就为她养了两匹马,她从小就担负起了打扫马厩的任务,几年如一日,虽然就要高中毕业了,学习任务很多,但她还是坚持清扫马厩,每天要在马厩里清扫马粪等杂物1个多小时。在我们所到的家庭里,孩子­干­家务是很普遍的,家长也有意识地以此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感。29

我们这些高分低能或者高分低分统统无能的人看了真是汗颜。

其实不止是打扫马厩,按兴趣选择课程专业、体验新鲜事物不也都是为了生活么?外国教育也是单向街,只不过走在一条路上的不是所有学生,而是教育和生活。

我感觉就同龄人来说,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成熟很多,似乎他们什么都懂。30

外国学生最值得羡慕的,不是他以后能成什么“一流人才”—这样低俗谄媚的话听起来像个卖保险的说的—而是在教育与生活“合体”的环境下,学生的生命没有被浪费。他们在不断的体验和选择中慢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种教育就像是一辆跑车,带你开启一个个奇妙的旅程。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积攒了许多经历,没有浪费青春中任何一段美妙的光­阴­。在不断的体验和探索中,你也可以找到自己,找到那个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哎呀真恶趣味,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而咱的学习,则像是去开一辆没安轮子的汽车—你空踩油门儿,它却不动窝儿。学了十几年之后扭头一琢磨,这学的东西有意义么?咱十几年里倒是积攒了不少卷子,可卷子下面埋着的是一片荒芜枯萎的青春。于是各种“专业悲剧”随之而来,然后自己一辈子也基本就交代了。

但回过头来看,是什么让外国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呢?

是选择。他们可以选择上什么课,选择周末­干­什么,选择看什么书……

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照天­性­学习,才能变成最好的自己,而教育也能成为“手工业”,培养出独一无二的健全的人。而这样一对比起来,便更能看出咱中国走的是另一个极端。

但你肯定奇怪,外国学生都活得这么“放荡”高考咋整啊?岂不是考不上一本了?咱现在也天天张罗教改,说要让教育和生活合体,无奈发现这俩是一对拉拉—天­性­不合,于是只得不了了之。只要有高考挡着,教育和生活必须分开,学生必须浪费青春。

外国教育的奥秘在于人家不“高考”。人家有“无差别优异”。

无差别优异

如今随着我国“越狱”人数愈发增多,大家也都熟悉了SAT这个玩意儿,而且其在民间的俗称就是“美国高考”。但这个山寨版高考和原版那可真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也。原版高考是一卷定乾坤,标准的一锤子买卖,但SAT你爱考几次考几次,最后总分按每科最高分相加来算。更何况美国大学除了看SAT分数,更重要的是看你平时成绩,你的才华特长、兴趣爱好、个人简历以及老师推荐社区服务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31。

(美国大学)认为,SAT只能告诉我们一个学生的智力如何,但不能告诉我们任何其他方面的个­性­。2001年,加州大学率先宣布放弃使用SAT。许多其他大学声明,在评估录取新生时,他们要把SAT的比重控制在20%以下。32

纵观教育水平先进的国家,无不是用“无差别优异”的理念来评价学生,他们看的不是一张卷子上那个两位数,而是你这个人有啥能耐,会什么别人不会的东西。

英国的中小学对美术、音乐、历史、地理等课程很重视。这些课程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地位相同,并且教学内容很多,要求也很高,在升学考试中可以被选作考试学科。没有学校不重视的学科,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兴趣就一定能获得充分的发展。33

这“无差别优异”的内涵非常简单:怎么好都是好。不管你是数理化厉害,还是弹吉他弹得好,抑或是闲书看得多学识渊博,都会得到同等程度认可。中国的“标准化比较法”是把所有学生排成一队,无差别优异则正相反,不排队,或者说每人自成一队,大家都站自己队的排头。

他们为兴趣而学,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升大学的标准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有特长的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们的学习没有必要为分数而活,分数只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一个副产品。34

说得浅薄点儿,“不排队”体现的是民主平等人权的理念。众生皆平等,谁也没资格按自己设定的标准评判别人,只要你活得爽,活得足够独特,就会被看重。比如之前说的那个登山控,被校长看上的原因完全不是成绩多高或者获过奥数几等奖,只是因为他执着地追求自己想做的事。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大家都应该去登山,而是说你应该做独一无二的、最好的自己。

不仅是学校,老师和家长也从不给学生分等级。

曾经在一节课上,有一个学习小组的三个小女孩很快就通过探究解决了当堂的所有问题,老师很骄傲地告诉我这是三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我悄声问三个学生:是否老师最喜欢你们三个?三个学生摇摇头,毫不迟疑地告诉我,老师喜欢我们每一个学生。听到这些,我从内心感到有些惭愧。35

这是一中国老师写的,最后一句颇有小学生文采,让我想起当年写检查的惯用文风。

中国老师脑子里永远摆着三个筐,好学生、中等生、差生。只要看到谁谁谁,老师就会立马反映出这是什么生,脸上据此浮现出不同的表情—或是笑容满面,或是平平淡淡,或是冷若冰霜,或是怒目圆睁。

(中国家长到美国开家长会) 我还是没有忘记我印象中家长会上的“法定程序”—征求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意见,这似乎应该是“家长会”的惯例。我找到弗丝老师,问她,我的儿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弗丝老师笑着问我:“你们中国人总是在研究孩子的‘问题’吗?”

我说:“我们中国人有一句名言叫‘未雨绸缪’,还有一句名言叫‘防微杜渐’,还有一句叫……”

弗丝女士微笑着打断我说:“让我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发现孩子们的可爱和他们的潜能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心中充满自信,充满光明,充满欢乐,这样孩子才有更大的兴趣去学习,才有更大的力量去战胜困难。”36

把学生排成一队刺激了自卑心理,不排队培养的则是自信心。这世界上谁都有优点,你­干­嘛总跟结了婚似的非得盯着对方缺点不放?中国的老师家长常用“木桶原理”说事儿:你要灌满一桶水呀,就得提防那个短板……

可教育不是灌水,是点火。就像一个美国老师说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发现并强化孩子那根最粗的‘神经’,并且努力使之发展得更好。”它挑的不是短板,是长板。

一次我问孩子的爸爸:“你希望孩子在学校学到什么?是不是像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每天送孩子到门口时都会说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他回答:“我们希望孩子在学校里生活愉快,希望通过学习让孩子能对某些学科、某些事情产生兴趣,希望他对世界能有一个更新的了解。至于能学到多少知识那就要看孩子的能力啦,家长不会强求孩子,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我紧接着问他:“如果孩子期末考试考得不好你会怎么想?”苏珊丈夫答:“不要紧,那只代表着张试卷没考好,其他的什么都说明不了。”37

这才是对待人的方式。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它跟Lady Gaga穿的衣服似的—每个都不同,每个都很特别。你没有资格拿自己的漏斗度量别人的大脑,拿自己那杆儿破秤衡量别人的价值。

评价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无差别优异”让外国教育“如此独特、如此具有魅力” ,是“怎么好都是好”的理念让外国学生可以肆意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