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我不原谅 > 3.?反对灌输

3.?反对灌输

欧米哀尔出卖身体是为了钱,那么我们出卖­精­神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高考,为了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然后,为GPA,为了一纸文凭。再然后呢?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能在北京买个大房子(那可真是不容易了),为了周末打打高尔夫,为了开辆7系宝马,为了能有好多好多钱……

看,就是为了这些,这不就是买卖么。

然后,你就能过上像《猜火车》那段经典台词说的生活了—

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大电视机,选择汽车,选择音响……过日子,一直向前,直到死去那一天。

对,你就是能和大街上所有人一样,早上7点起床,穿个蹩脚的西装踩着憋脚的皮鞋脸上挂着虚假的用塑料做的微笑,用千篇一律的步伐走进无数高楼大厦中的一座,到了公司对着电脑跟同事抱怨“无聊透了”,却又在每星期、每月、每年都来回来去­干­那无聊得不能再无聊的工作。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后,拖着­干­涩的身躯回家边吃饭边看电视,跟着电视剧或足球比赛激动,但在关掉电视的那一刻,你在黑暗中坐在沙发上,发现这只是又一个一如往常的“每一天”。你能想象到自己今后的生活,无非是30岁前结婚,过两年要个孩子,工作变动几次升迁几次,最多升到经理,然后五六十岁退休。之后便是十几二十年无聊空虚且疾病缠身的生活,最后因为癌症或者其他什么疾病死掉。

顶多就是如此,这就是你能得到的最好结果,这就是你用无价的青春去交换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乏味无聊的生活,这也就是出卖自己的一切所能得到的最好结果。没有比这更亏本儿的买卖了。难道这就是你的理想吗?我还从没听说有谁的“理想”是度过平庸乏味无趣的一生的。这算哪门子理想?人就一条命,几十年,你就拿着一条命换了一堆痛苦的学习,无趣的工作,挣了点儿钱就美滋滋的,然后猥琐地死去,和这世上无数人一样,这种生命有什么意义?一个人总要有个梦想,有个比“和其他人一样活着”更高尚点儿的梦想。你可以无法实现它,但总要朝它努力吧?否则,你对得起你自己吗?

因为没有理想,别人都这样,我也就这样了。

因为没有理想,我们沉默,我们屈服,我们麻木。

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萧伯纳

想要考个好成绩、拿个好文凭、找个好工作、住个好房子、开个好车当然没错,但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远远不是。“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 若把生命比做一个课堂,那它的意义并不是期末分数,而是全部的上课过程。王尔德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在每时每刻,人都应当去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在社会的约束中过日子。生活是流动而连续的,人应当在每一分每一秒都主动去赋予它意义,否则,它便没有意义。

那我们又该如何度过这每分每秒呢?

心理学家马斯洛那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说,人的最高需要在于“自我实现”,即“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音乐家必须去创作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如果他最终想达到自我完善的状态,他就必须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去学你想学的知识,做你想做的事,活成你自己的样子。只有这样,人才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天赋,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价值,而你的生命也像中国的社会一样,“和谐”了。

教育,也应是帮助人自我实现,让人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是自苏格拉底以来所有教育家们呼唤的,是所有学生企盼的,也是现在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在做的。李开复让青年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别看就六个字,道出了教育和人生的完美状态。

你可以说这是个人主义,是理想主义。但王尔德说:“我所无法原谅自己的,让我十恶不赦的错误,就是有一天我不再固执地追求自我。”而世上只有一种东西比理想主义更可怕,那就是没有理想。

李开复从小接受美国教育,他有资格说出这句话。然而对于中国学生—被教育毁掉生活的人来说,我们没资格“做最好的自己”。我们连“做自己”都来不及。

我有权承担的唯一义务,乃是无论何时,都做我认为正当的事情。

—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我选择别的。

—猜火车

你会说了:“说得简单,我是不想上课不想上班,可我必须上啊。”

你不是“必须”上,这只是你的选择。

每天你都说我没有自由我必须­干­嘛­干­嘛,然后觉得生活很无奈很苦闷。其实这只是你的借口,逃避自由的借口。萨特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只是在逃避,逃避生活中的选择,让自己看起来不自由,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生活不如意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心安理得地自怨自艾,心安理得地麻木下去。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上天给你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把它拿走。要想活成自己,必须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利,然后按内心的选择去行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当你说你必须怎样怎样的时候,你显然不是“必须”去。你只是选择那样做。

在这个沉郁的下午,以及任何一个下午,与其“必须”到教室里虚度青春,我更愿意选择站在广场上发呆幻想,更愿意选择读我自己的“闲书”, 更愿意选择去写一本控诉中国教育的书……我可以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毕竟,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生活。

我所承担的唯一义务,就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我没有任何理由去选择做一件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事情。在服从世俗的标准和遵从内心的意愿之间,我会去选择后者。当我感觉到中国的教育在摧残我的天­性­、打碎我的想象力、毁灭我的生活时,我有权利去做真正的自己。

同时,我们更有权利呼吁中国教育的改变。

我相信,无论是“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国策,还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愿,中国教育都必须改。

各位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以及读到此书的所有人,如果你还在乎青年人的未来,如果你还在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请你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进步的责任。

谨以此书,献给麻木而无奈的中国学生。这是一代人的悲哀。

谨以此书哀悼。哀悼我自己,以及所有学生被中国教育浪费的青春。

中国学生的画像[1]

概括说来,小学这一阶段的老师家长就像是拿块儿黑布蒙上了你的眼睛,说你小孩子懂什么,听大人的没错,让你­干­啥你就­干­啥。然后你就盲从地跟着他们,走过那本应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童年。等到有一天把布摘下,你发现你已同自己的天­性­分道扬镳。

自此,“非好即坏”的两分法思维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入我们的心里,你我的头脑开始被简化成鸳鸯火锅—分成两半,一边是“绝对真理”,一边是“绝对谬误”,这对我们思维的侵蚀难以预测,而中国学生的所有问题大概都能在此找到影子。

你上了中学就好比走进一条单向街,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而横在你面前的就是中国教育著名的两道鬼门关:中考和高考。于是中学简单粗暴的打法也由此而生。反正前面就一条路,你爱咋地咋地,我就霸王硬上弓,蛮不讲理地虐待你,有气么?有中考高考候着呢,小样儿。

大学,本就应是追逐梦想的场所,然而中国的大学,却是青年人的梦碎之地。考研工作出国吞噬的是青年人最宝贵的品质,从此你正式走上了别人设定的、不属于自己的路,而抬头望去,你都能看到自己以后的衰样儿。

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自此以后我们的脑子就像太监的­内­裤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便是你花十六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

We who live in prison, and in whose lives there is no event but sorrow, hāve to measure time by throbs of pain, and the record of bitter moments.

—Oscar Wilde

我们这些生活在监狱里的人,这些终日与忧愁为伴的人,只得把着痛苦的脉搏默念时间的流淌,忆着苦涩的瞬间哀叹年华的逝去。

—王尔德

哼,我为什么要跟学生,跟这些正在享受生命中最宝贵时光的年轻人引用这样的话呢。不,我不应该说这句,应该说前面那句“年轻,仅仅是年轻,就是十分奇妙的”。

这才对。年轻的奇妙无与伦比,年轻的美丽举世无双,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动容,不知写下过多少赞美青春岁月的诗句,亦或是追忆花样年华的篇章,像美国诗人郎费罗所赞美的“那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梦幻”,这样的句子三天三夜都引用不完。年轻代表着一种独有的气质,那是令世人惊叹的活力,它有如冬日的太阳一般温暖,有如盛夏的微风一样清爽。只要你年轻,你就足够幸福了,不知道有多少大叔多少欧巴桑正伤感地看着你朝气蓬勃的背影羡慕不已呢。年轻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你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这世界谱写最悠扬的赞歌。年轻时会拥有最矫健的身体,最充沛的­精­力,最敏捷的思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独一无二的创造力会从你大脑中像香槟一般喷­射­而出,你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处于一生的巅峰,这是你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然而它也会像所有美丽的东西一样短暂,当你三四十岁感觉­精­力不如从前、五六十岁思维迟缓、七八十岁病痛缠身之时,你会不断回味自己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光,回忆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仿佛又看到文科院校女生回头那般心旷神怡余音袅袅。

但中国学生老了以后回望过去,简直就是看到理科院校女生回头,惨不忍睹的悲怆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飘进你记忆的,是深夜12点趴桌子上做作业睡着的场景,还是书包里那一本本练习册?哦,都不是,是N多张让你心绞痛的卷子。

生在中国,或者说生来做中国学生,真是莫大的不幸。别人的青春是餐具,堆满的美味佳肴吃不了还要兜着走。中国学生的青春则是“杯具”,装的是苦水,比黄连煮苦瓜还苦。罗素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演讲中说,年轻人惧怕战争无可厚非,因为那会使他“被剥夺了生活所能给予的最美好的东西”。而中国教育呢,何止是剥夺掉最美好的东西?任何一个学生厌恶甚至憎恨中国教育,都不足为奇。

我们这些生来做中国学生的人,这些终日与忧愁为伴的人,只得把着痛苦的脉搏默念时间的流淌,忆着苦涩的瞬间哀叹年华的逝去。王尔德在监狱中发出的这句哀叹改编到中国学生身上真是太贴切 了。我们的生活就如同“学习的囚徒”,在各种管制中消耗生命不说,还要承受各种“刑罚”带来的痛楚。

在中国,所谓的“学习”就是一个摧残­精­神禁锢灵魂的过程,而老师家长在此过程中也会助一臂之力,使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扼杀学生天­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你的­精­神会持续不断被迫害,直至最后嗝屁。中国教育是痛苦教育,行为被束缚只是表面痛苦,­精­神被折磨才是深层的痛苦。它最牛B之处在于十几年后­肉­体上你貌似是出来了,灵魂却已死在那里。到最后,你会成为一个空有躯体没有灵­性­、空有头颅没有大脑的行尸走­肉­。

此地无人能够生还 。中国学生生活景象之惨烈,简直跟但丁笔下那个XX篇有一拼。倘若您想做一回但丁,走进里面看个究竟,那么就让我来做您的维吉尔,为您勾勒出一幅中国《学生的画像》。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