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Dāvid Shields那本全部是引言的书《REALITY HUNGER a manifesto》上看到本雅明这句话的。令小生困惑的是,本雅明也写过一本全是引言的书 ,倘若Dāvid Shields是从这本书中引的,那最开始是谁说的这句话就难以考证了。
咳咳,我的意思是,这部分内容将仿效《REALITY HUNGER a manifesto》使用很多引述,将像Shields、本雅明那样,“无需多说,只需展示”。其原因有二:第一,鄙人一介布衣,从未有国外念书之经历,描绘中国教育之丑那是义不容辞,但若要表现外国教育之美,心有余力不足啊。所以,与其我自己一个劲儿地说,还不如由我来办个展览,展示一下别人在外国教育中的体验以及他们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外国教育才能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其二,小生非常喜爱引用这种形式,窃以为它有种娇羞之美。同时我也想试试用引述写作是个啥感觉。所以这部分也算是满足本人的美学欲求吧。
总而言之,如果您对外国教育的面貌感到“饥渴”,那就请跟我进入这个展览。等参观完毕,您心中自然会勾勒出一个理想教育的轮廓。
由吃饭之事谈起
我小的时候最讨厌两件事,一是“被比身高”,二是“被吃饭”。中国的孩子每到吃饭,总被家长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如同经历一番浩劫,杯盘狼藉鸡飞狗跳。
然而国外却是另一番景象。
万圣节晚上,我和房东的女儿、外孙女一起吃晚餐。她的外孙女刚4岁,上幼儿园,非常活泼、可爱……开始吃饭了,我以为妈妈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一样,一勺一勺把孩子喂饱,然后自己再去吃饭。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孩子自己用稚嫩的小手,有些笨拙地拿着叉子,从各个盘子里去挑自己需要的食物,放回自己的盘子里,然后叉起来放进自己的嘴里……把嘴巴弄得满是油。在吃饭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帮她一下,也没人说她一句。小孩吃了很少一点食物,就跑出去玩了。她的所有家人没有一个追着她让她回来再多吃一些,而是自己继续悠闲地吃饭。
而在中国,家长爱孩子,在吃饭上下的功夫最大……用勺子、筷子喂……满屋子追赶孙子,喊叫着喂一口……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塞……
饭后与房东交流得知,美国人不硬逼孩子多吃……孩子从能够拿动勺子的时候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
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父母尽管也知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离桌。我在的这21天里,没见过一个美国家长在孩子说过吃饱了之后还会连哄带骗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的。2
相比之下中国家长喂孩子吃饭简直像是喂猪,令人闻风丧胆。有的家长为了更好地帮孩子消食,先要以身作则把饭嚼成糊状然后吐出来塞给孩子,据说更有甚者,发明了一套装置,能将孩子手脚捆绑住脑袋固定住,让你动弹不得,免得在嘴巴被家长掰开时挣扎。
就吃饭这点事儿,为啥外国人和咱差别咋那么大哩?
假如您孩子40岁了,您还会追着他ρi股后面喂饭吗?显然不会。为什么?他都那么大了,早就成|人了,再让爹妈喂岂不笑话。但4岁不行,那时候这小不点儿还不算是人,所以要喂。
外国人就无法理解这事儿。都是俩眼睛一鼻子一嘴,怎么他就不是人呢?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人啊。
吃饭之事的风格迥异,神似中西方教育之差异:把不把学生当人看,这是个问题。
1.?做最好的自己
随着我国教育日趋衰落,网友们对各种教育现象的点评也是日益增多。这几天我看到网上一位仁兄一本正经地对中国学生批判能力差的新闻侃侃而谈,说什么咱们这种教育根本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国家的人才需求。
此位仁兄这么一说就穿帮了。照您这说法,教育就相当于国家一条生产线。学生都被制造成社会需要的螺丝钉。要照这个思路改革,中国教育永无出头之日。
再看看西方的教育,其精髓之处并不在于培养出多少个诺奖得主供国家使用,而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自己,就像小生特别喜欢的一首歌儿里唱的,“be yourself, your perfect self.” 所以李开复这话拿到国外才对头。
但怎么才能做到这点呢?
这就好比吃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谁知道你爱吃什么啊?于是要想让每个人都吃好,唯一的方式就是你把一桌子菜端上来,让他们自己尝。西方教育最诱人之处,就在于提供了一桌子非常丰盛的佳肴,在于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权利。
下面咱就来看看那些学生是怎么享用这饕餮盛宴的。只不过,都是十几岁的青年,看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看看当他们在谈论学习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再想想自己,不免又要捶胸顿足仰天长叹。
当我们在上数学课时他们在上什么:兴趣大于一切
您可以先看看外国学生的课表。这是美国一中学课程列表的节选。
科学类:
生命科学?生物学?生物工程?人类解剖学及生理学?园艺学
环境科学?地球科学
社会科学类:
世界历史?美国政府?美国史?欧洲史?行为科学:人际关系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新闻分析
英语:
英国文学I:18世纪经典?英国文学II:20世纪浪漫主义?戏剧文学?人文精神I:史前时期-文艺复兴?人文精神II:文艺复兴-现代主义时期?文学与电影
艺术类:
艺术基础?素描?油画?雕刻?陶器制作?珠宝&美术钢板
工作室录音?乐队演奏?交响乐团演奏?管弦乐演奏?爵士乐
音乐理论?音乐欣赏?键盘演奏?吉他?戏剧艺术?剧场技术
卫生、安全、体育类:
卫生?驾驶?足球?摔跤?篮球?排球?快速球类运动
这里只是列举了全部课程的很小一部分,有些课程还分不同级别(比如乐队演奏有初级和高级) 不同课程还有不同要求(比如要学爵士乐你得先学艺术基础),此处均忽略不计。
再看咱中国某高中高三某班的课表(此课表放之全国而皆准):
午
别 节
次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午 1
语文
历史
英语
政治
数学
语文
数学
语文
数
英语
历史
英语
数学
体育
语文
英语
政治
自习
历史
语文
下
午 5
政治
体育
历史
英语
数学
数学
英语
政治
作文
历史
英语
语文
数学
作文
政治
统练
统练
统练
统练
统练
有没有种人家在五星酒店或在金钱豹吃大餐,你蹲在街边儿啃干馒头就白水的感觉?(现在中国也搞选修课装点门面,不过咱选修课就好比大学里的美女—本来就没几个,还总被他人侵占。正所谓红颜薄命,到了高三,选修课基本是全军覆没。)
英美等国的中学(有的地区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都会开设少则几十门、多则三四百门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专属的课程表,专属的菜单。学校没有“班”的概念,所有课都是“走班制”,没有学生一ρi股坐教室里一天不动的,大家都要四处奔波,下了这节课马上就要跑去另一个教室上另一节课。3
他们中学的这些课在中国大学里都见不着,而他们大学的课程你怕是一辈子都没听说过……这是美国一个名牌大学的选修课列表的部分摘录:
核心课程: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
科学类课程: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Cosmic connections 10. 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
本科新生研讨会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应然: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一个社区的研究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