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各国对这块古老大陆的争夺,主要是对战略资源的争夺。所谓战略资源,既包括重要运输通道等战略地理位置,也包括石油等自然资源。
图1美国军事支出(1998-2008)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包括俄罗斯人在内的很多人都曾天真地认为,在冷战结束之后,和平之光将普照大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天真的一厢情愿,因为大国对战略资源的争夺并不会停止。而且,华盛顿对莫斯科并不信任,它深信,有着“帝国情节”的俄罗斯,不会甘于一直臣服于美国。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采取了预防性攻击战略,不断东扩其在欧亚大陆的影响,其结果是,迫使俄罗斯逐渐抛弃融入西方的梦想,使其从“可能的”敌人变成“确定的”敌人。
为了便于北约的进一步东扩,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在东欧和中亚地区推动“颜色革命”。很多国家的亲俄政府被推翻,亲美政府被扶植上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成为美国的“附庸国”。
2008年初,为了实现更大的地缘利益,美国还策动科索沃独立,而这个“特例”所引发的分裂主义浪潮,又为更大范围的地区动荡埋下隐患。
所有这些预防性进攻,导致欧亚大陆气氛重新紧张起来。到了2008年8月7日晚上,这种紧张的氛围突然升级: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进行了一场“五日战争”。国际社会对此战争的第一反应就是:“冷战Ⅱ”来临。
在这场“五日战争”之后,沉寂多年的俄罗斯,试图恢复往昔的帝国荣誉。它不再隐藏自己在欧亚大陆的野心,开始用直率的方式向美国出牌——在中亚、中东、非洲乃至拉美地区进行了反扑。
让我们从外高加索战争开始说起。
一、五日战争
北约接管独联体小国,战略合围俄罗斯,新冷战启幕?
这场“五日战争”涉及的角色主要有五个:俄罗斯、格鲁吉亚、南奥塞梯、阿布哈兹以及美国。后来法国也有所介入。
先说说南奥塞梯。奥塞梯原本横跨高加索山南北,但是它在苏联时期被强行一分为二,北奥塞梯归俄罗斯管,南奥塞梯归格鲁吉亚管。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前,南、北奥塞梯就曾要求统一。
1991年1月,格鲁吉亚曾派兵*南奥塞梯的分离运动,但引起俄罗斯的军事干预,其结果是,南奥塞梯的大部分地区事实上赢得独立,其他部分则仍然受控于格鲁吉亚政府。1992年停火之后,俄罗斯维和部队驻扎在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周围。到2008年5月为止,这批维和士兵有1000人。在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自治州,俄罗斯还驻有2000名维和士兵。
在苏联解体之前,格鲁吉亚共和国一直有分离主义倾向,以至于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它充当了带头羊的角色。在苏联解体之后,格鲁吉亚一直非常支持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车臣。格鲁吉亚一直是车臣获得外界援助的重要渠道。在格鲁吉亚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许多新仇旧恨。
2003年,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帮助之下,曾留学美国的萨卡什维利(Mikheil Saakashvili)通过“玫瑰革命”当选为格鲁吉亚总统。格鲁吉亚由此成为美国在中亚的重要“附庸国”。
萨卡什维利上台一年之后,便开始着手加强国防建设。收服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一直是萨卡什维利的目标。在2007年,格鲁吉亚将GDP的6%用于军事,美国则帮助培训和武装格鲁吉亚军队。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