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美国沉没? > 四 欧洲的反叛

四 欧洲的反叛

这位政论家肯定没有想到,在苏联解体6年之后,他的同行、英国政论家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会做出这样一个判断:由于“帝国过度扩张”,美国也面临着失控的风险。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尽管美国当下在经济和军事上仍然是卓越的,但作为世界头号大国,它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两个大考验。首先,在军事战略领域,它能否在国家的安全承诺与实现承诺的能力之间保持平衡?其次,在全球生产方式不断改变的背景之下,支撑美国实力的技术和经济基础,能否不至于相对下滑?

保罗·肯尼迪认为,如同1600年左右的西班牙帝国,或者1900年左右的大英帝国,美国肩负的战略承诺压力太大。而这些承诺是几十年前做出的,当时,美国影响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确定无疑。

他在文章中写道,美国现在面临的风险是帝国“过度扩张”了,也就是说,华盛顿的决策者必须面对一个艰难而且持久的现实:当下美国的全球利益和责任的总和太大了,以至于不能同时保卫它们。

保罗·肯尼迪不是唯一关注到这个问题的学者。2003年10月,政论家罗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在《星期日邮报》上发表的题为《罗马宿命等待美国?》的文章中提出疑问:华盛顿会像罗马帝国一样死于帝国过度扩张吗?海外驻军会因为国内的破产而不得不撤回吗?美国的整个理念最终会被某些新的变种的信仰摧毁吗?美国的新世界秩序会被摧毁吗?

同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战争与和平研究所教授杰克·斯奈德(Jack Snyder)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帝国的诱惑》的文章中,也提醒美国决策者注意过度扩张的风险:

随着帝国过度扩张的动荡变得更清晰,历史上的很多大国都决定通过更大胆的预防­性­攻击,来解决它们安全上的两难。但这些行动都没有奏效。比如,为保护它们在欧洲的财产,拿破仑和希特勒进军莫斯科,却反被俄罗斯的冬天吞没;威廉皇帝的德国试图突破包围的盟军,却迫使美国的军事力量也参与反击;陷入中国沼泽地并遭遇美国石油禁运的日本帝国,本想通过夺取印尼油田,对珍珠港采取预防­性­攻击,以打破日益逼近的包围,但结局都是帝国的崩溃。

《美国沉没?》 自序(2)

斯奈德教授所说的“预防­性­攻击”,意思是,既然认定战争在未来——不管是否迫近——无法避免,那么,就在实力平衡向着有利于敌人的方向改变之前,对敌人进行战略­性­攻击,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军事攻击,也包括具有攻击­性­的战略部署。

世界历史上所有的帝国,都对预防­性­攻击战略情有独钟。与外围国家相比,它们拥有极其不对称的巨大实力,但是,它们仍然怀疑自己的帝国是脆弱的,担心受到不守规矩的外围国家的攻击。因此,它们不断地采取预防­性­攻击战略,以防患于未然,阻止外围危险因素扩散到帝国中心。

这种存在于帝国之中的共­性­,被斯奈德教授称作“帝国之谜”。举一个德国的例子。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因为预判俄国要进行对己不利持久战,德国冒险对俄国发动了闪电战。

欧洲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家、普鲁士帝国时期的俾斯麦,是预防­性­攻击战略的反向­操­作者。俾斯麦经常采用的战术是,让敌人陷入预防­性­攻击的麻烦,并最终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美国总统老布什也曾经反向­操­作这种战略。在萨达姆攻击科威特之后,他获得了主动权。这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联军获得更多支持的原因之一。但他的儿子——热衷于正向­操­作这种战略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却没有他那么幸运。

正是在小布什主政美国的8年时间里,预防­性­攻击战略被发挥到了极致。不过,学界概括美国在这段时期的外交战略时,会使用另外一个词汇,即新保守主义。这种新保守主义主要体现在外交事务上,其特点是,支持用­干­涉主义方式捍卫国家利益。而有小布什特­色­的新保守主义,又被学界冠名为“布什主义”。斯奈德教授指出,正是因为小布什政府的无能,以及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决策方式,才导致美国的过度扩张。

讲到美国的预防­性­攻击战略,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及,那就是“遏制政策”的设计者乔治·凯南。

1946年2月22日,当时是美国驻苏联副大使的凯南,在向华盛顿发出的8000字长电报中提出,苏联天生就是扩张主义者,所以美国不得不在至关重要的战略领域对苏联进行“遏制”。1947年,凯南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中,再度对此进行强调。

1948年2月24日,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部主任的凯南,还写了一份题为《评估美国当前外交政策的趋势》的报告,也就是著名的“PPS23报告”。他在报告的第七部分写道:

我们的人口仅占世界的63%,拥有的财富约占世界的50%……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成为嫉妒和怨恨的对象……我们在未来一段时期的真正任务是,设计某种国际关系,让我们能保持这种“不对等”,而不至于损害国家的安全……我们没必要欺骗自己,对我们来说,利他主义和恩泽世界都是奢侈品。

凯南在这份报告中提出的主张,后来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保持人口与财富之间的这种“不对等”,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维护占美国总人口的20%、却拥有美国总财富的80%的富人的利益,成为冷战期间、乃至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制定和执行国际战略的首要目标和任务。

也正是为了保持这种“不对等”,或者担心这种“不对等”受到威胁,比如,在冷战期间担心受到苏联的威胁,冷战后担心受到恐怖分子威胁等,或者为了扩大这种“不对等”,美国才有意无意地进行了扩张。

《美国沉没?》 自序(3)

当然,预防­性­攻击战略不仅可以保持这种财富上的“不对等”,它还可以直接提供创造或实现财富的机会。

比如,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后,超过150家美国公司获得了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合同。这些合同的总价值超过500亿美元。其中,世界最大石油服务公司哈里伯顿获得了超过120亿美元的合同。这是获得合同价值最高的公司。而美国副总统切尼曾担任过这个公司的CEO。实际上,主张美利坚帝国进行扩张的,正是这些从帝国扩张中获益的公司或个人。

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安德鲁·巴切维奇(Andrew J盉acevich)曾在论著中总结道,正是为了维持并扩大其海外战略利益,1945-2003年,美国曾发起15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冷战后的年均军事预算,比冷战期间还要高出12个百分点。

但是,这种预防­性­攻击战略的缺点是致命的。因为它不仅会将一个“可能的”敌人变成“确定的”敌人,而且,从长远来看,它还会迫使其他害怕遭受攻击的国家卷入战争,而且这些国家还可能组成同盟。

另外,发动预防­性­攻击的帝国,即便可以扑灭外围的一处危险,却难以阻止类似的危险在帝国外围地区的扩散。比如,在19世纪,大英帝国征服了现在的巴基斯坦地区之后,动荡的火苗移向了邻国阿富汗。

最糟糕的事情是,在帝国在外围地区陷入麻烦之时,别的帝国利用机会扩大势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英国疲于应付南非布尔地区农民的反抗时,其海上霸权开始遭遇德法等国挑战。

不过,与历史上的其他帝国相比,美利坚帝国又具有鲜明的个­性­。正如加拿大政论家詹姆斯·拉克舍(James Laxer)所评论的,由于美国生于反对大英帝国的革命,并视自治为所有人——包括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基本权利,因此,与英国统治其帝国的方式不同,美国更愿意间接地控制其“附庸国”。但是,这种方式虽然节约了管理帝国的成本,却增加了管理帝国的风险。比如,格鲁吉亚就在违背美国的意愿下挑起了与俄罗斯的战争,使美国在面临金融危机与阿富汗泥潭等多重压力下,还要被迫应对来自俄罗斯的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预防­性­攻击战略或者说新保守主义政策的缺陷暴露无遗,美国已渐渐品尝到这种战略带来的苦果。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国在全球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其他很多国家也被带入困境。

正是因为美国在冷战期间采用了这种战略,为了牵制苏联而在阿富汗播下了恐怖主义的种子,才导致美国在2001年9月11日遭到恐怖袭击,而美国随后发起的全球反恐战争,又使其先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入泥潭。同时,反恐战争给同盟国带来的压力,又影响到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仍然采用这种战略,对俄罗斯步步紧逼,才导致俄罗斯放弃融入西方的梦想,并且重新成为美国的重要敌手,以至于在2008年8月酿成高加索战争,使“新冷战时代”来临。

正是因为美国采用了这种战略,导致了中东地区局势日益紧张。在美国与俄罗斯的介入之下,以­色­列与伊朗之间进行军备竞赛日益升级,中东地区面临大规模战争甚至核战争的危险。而这种战争一旦扩大,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是因为美国采用了这种战略,其金融货币制度深受影响,导致其在经济上的大败:1971年8月的“尼克松冲击”之后,美国逐渐积累起巨大的财政赤字;而之后形成的“美元霸权”,以及美国金融资本不负责任的扩张,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同时,美国的“华盛顿共识”已经破产,“*+自由市场=发展”的公式日益遭到质疑。

所有这一切迹象都意味着,美利坚帝国正在逐渐失控。美国人显然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2008年的总统大选中,他们选择了历史清白的奥巴马。他们希望美国的第44届总统能够带来改变。最有意思的是,甚至很多其他国家的民众,都认为这位黑人总统将给全球带来希望。

不过,在奥巴马任命希拉里担任国务卿,继续留任盖茨担任国防部长,任命琼斯将军担任国家安全顾问,任命军工企业雷神公司副主席林恩担任国防部副部长之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无一例外,这四位掌管美国外交政策的高官,都被西方专家称为“新保守主义者”。

2008年12月21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虽然奥巴马可能有自己的行事风格,但是,除了继续跟随布什总统的政策,奥巴马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尤其是在伊朗核问题方面。而奥巴马上任后推出的阿富汗政策,似乎已印证了赖斯的这种判断。

奥巴马能否扭转失控的局面,或者将以何种方式扭转局面,将成为他执政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