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中国飞天大传 > 12.第一次发射中国导弹

12.第一次发射中国导弹

1960年11月4日,“1059”导弹由技术阵地转运到发­射­阵地。导弹首先从运输车上吊装到起竖托架上,然后给导弹装上弹头,再把导弹竖立在发­射­台上,展开托架上的三层平台,开始对导弹进行垂直状态下的测试。垂直测试合格后,再进行推进剂加注、称重、火工品安装等工作。

下午,身体状况并不好的聂荣臻元帅在赵尔陆、陈士榘、方强等人陪同下,于导弹发­射­前一天乘坐专列来到东风基地。下火车后,聂荣臻和孙继先、栗在山、李福泽等人逐一握手,互相问好。聂荣臻非常高兴地说:“你们的工作有成绩,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建成了技术厂房、发­射­阵地、飞机场、铁路、电厂和生活设施。在苏联专家撤走不到一个月,就胜利执行了试验任务,要再接再厉,把我们自己制造的导弹打好。”

第二天一大早,聂荣臻和随行人员一起赶到了发­射­阵地。此时,朝阳映照在戈壁滩上,远远看去,矗立在发­射­台上的导弹犹如一柄利剑,在空旷的大漠上直指蓝天。在发­射­阵地,一中队列队集合,向聂荣臻报告。

聂荣臻快步走上前去,和一中队的每个官兵都握了一遍手,并对大家叮咛说:“我国自己制造的导弹就要从你们手中起飞了,你们是非常光荣的!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紧张。党信任你们,人民信任你们,现在就看你们的了!”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11月的戈壁,早已是万物萧条的时节,可大家却都不觉得有多冷,都在露天里静静地等待发­射­时刻的到来。

5日凌晨6时,指挥员下达了“三小时准备”的命令。参试人员和各种车辆按规定逐步撤离发­射­场。由于当时缺乏经验,人们都站在离发­射­台不远的硬戈壁上观看,也不知道导弹的厉害。聂荣臻和张爱萍、陈士榘、钱学森以及东风基地领导,就站在阵地附近的一座活动房子前等待发­射­。

上午8时,东风基地司令员孙继先向聂荣臻报告:导弹发­射­一切准备就绪!随后,副司令员李福泽以标准的军人姿态,向聂荣臻立正敬礼,大声报告:“报告元帅,导弹发­射­试验工作全部准备完毕,可否进入一小时准备?”

“同意!”聂荣臻庄重地用他的四川口音大声命令。

上午9时,发­射­阵地主任吕诚华下达了一连串口令,火箭点火起飞。

吴孝隆说,戈壁滩早上的天气特别冷,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几摄氏度。第二次警报声响起时,我们已经撤到了离发­射­场有3000米远的敖包山。远远望去,导弹像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灰蒙蒙的戈壁滩上。这时,各种加注车辆纷纷撤离发­射­阵地,由此判断,多数箭体活门已经完成了它们的使命。现在,发­射­前的关键是液氧排泄活门能否正常工作。就是它一直多灾多难,直到这年春天,苏联箭体活门专家撤回国时,还没有仿制成功。虽然经过多方攻关,但现在能不能过得硬,会不会出意外事故,心里真是没底。上午9时,我正紧张得不行,突然看到箭体周围的液氧蒸气没有了,整个“1059”导弹显得格外清晰,心里一下子踏实下来。因为我知道这就表明已经按下了“增压”按钮,液氧排泄活门关闭正常,液氧箱已经开始­射­前地面增压,下面马上就会点火。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做好了听一声巨响的准备。其实,先只是看到一股暗红­色­的火焰由发­射­架下向四周喷出,随后才猛然听到越来越响的发­射­声音,火光也越来越亮,我们的导弹稳稳地从发­射­台上升起,越飞越快。当导弹飞行进入同温层时,大气因高速物体的扰动而出现了白­色­的尾迹。导弹越飞越远,直到连那个小亮点也看不见了,可这时导弹发动机的声音还在空空的大漠上空回荡。沿途各观测站通过电波,源源不断地向指挥中心报告:发现目标,飞行正常!发现目标,跟踪良好!不久,弹着区就传来报告,弹头命中目标,我们的国产导弹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了。

当天下午,在东风基地第一招待所小礼堂举行的祝捷宴会上,聂荣臻高兴万分,和大家频频举杯,互致祝贺。他高举酒杯,激动地向参加试验的科技人员和官兵祝酒:“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这次试验情况,我已经打电话报告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听了都很高兴,要我代表他们向全体参试人员表示祝贺和谢意!同时,要求大家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同志们,为了这次胜利,为了我们国家的强大,­干­杯!”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