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中国飞天大传 > 23.卫星上天要看得见(1)

23.卫星上天要看得见(1)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计划是1965年制定的,根据当时中国运载火箭的能力,决定在卫星进入太空最后入轨时,使用一级固体火箭作动力。

为了验证火箭高空点火的可靠­性­,八院用“T-7A”火箭加一级四院的固体火箭,在箭头上装设了“长征一号”第三级火箭的点火装置,组成了一个技术试验火箭。最后,四院的固体火箭在几十千米和320千米的高度均能可靠点火。

这枚技术试验火箭发­射­和试验的成功,解决了“长征一号”的一个关键问题。

1965年元旦前后,赵九章和吕强以及钱学森先后上书中央,建议加速中国空间技术的研制工作。钱学森在一天下午见到聂荣臻时,又提到了卫星问题。

“人造卫星研究方面已经做了不少课题,现在看来,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钱学森早在美国时就曾经花了许多时间,仔细研究过星际航行的可行­性­,现在苏联和美国都已经把卫星打上天好几年了,他很有些着急,“搞卫星是件很复杂的事情,牵涉到的面非常广,只有及早准备,到时候才不会误事。”

“这件事,我和总理也经常议到。前几年我们这方面的条件还不大成熟,但也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去年国庆节时,毛主席还专门问过我这方面的情况。”聂荣臻沉思了一下,抬头望了望头顶上的天花板,“是该动手搞了。卫星对国防建设影响很大,去年我们还没爆炸原子弹,美国就用卫星侦察到了,很厉害呀!”

“人造卫星的作用还不光在军事方面,可以搞测地卫星、广播通信卫星、气象卫星等等,尤其是载人卫星,前景非常广阔。从我们现在所具备的条件来看,发­射­100公斤左右的卫星是可以实现的。”

谈了半天,聂荣臻最后对钱学森叮嘱道:

“你先搞个报告吧,这件事需要专门研究一下。”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即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

聂荣臻很快对这个报告作了批示:“请张爱萍邀请钱学森、张劲夫等有关同志及部门座谈一下,只要力量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

随后,在张爱萍召集下,国防科委于1965年4月29日向中央专委报告了邀请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及国家科委、国防工办专业局的负责人和专家进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5月4日和8月9日,周恩来召集进行了中央专委第12次和第13次会议,批准了这个规划方案和发­射­安排。

1965年4月22日,潘厚仁正在地球物理所工厂半工半读,突然接到电话通知,要他当晚去见赵九章所长。到了晚上,潘厚仁一进赵所长家,见里面已经有别的人在那坐着,是数学所关肇直所长和栗柏新。赵九章说,我去年年底给周总理写信,说明我国着手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建议把导弹打靶试验和卫星发­射­结合起来,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现在周总理已指示要提出设想规划,我们从1958年开始,一直在盼着的这一天,现在终于来到。但是,试想一颗几米尺度的卫星送上轨道后,就像几公里之外的一只苍蝇,如果不能紧紧抓住,如何去找它?因此,发­射­卫星,首先要把卫星运行规律和轨道计算、测量、预报以及跟踪站的布设等等搞得一清二楚。科学院理当把这一项任务承担起来,先走一步。希望关所长立即组织人员落实此事。

赵九章又转头对潘厚仁说,你是学天文的,又搞过卫星轨道,由你代表581组参加这项工作,和数学所联系、协调。

第二天,潘厚仁就和何正华、胡其正等人一起组成卫星总体组,由何正华任组长。潘厚仁说,当时还成立了轨道组,叶述武、刘易成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张钰哲、赵先孜、张家祥都在这个组。参加卫星本体组的主要有解肇元、杨家墀、方俊、胡海昌、沈以明、陈芳允、魏钟铨、屠善澄、张翰英等。另外还成立了一个生物组,由贝时璋先生负责。地面设备组由王大珩和陈芳允负责。卫星任务临时代号为581,定为绝密级。我们日日夜夜加紧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10天之内就拿出第一颗卫星的初步方案,归纳为3张图1张表,用红蓝铅笔画成的卫星外形图、结构布局图、卫星运行星下点轨迹图和主要技术参数及分系统组成表。何正华一开始就提议这第一颗卫星叫东方红1号。后来钱骥就带着这些去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当时还对钱骥开玩笑说,我们的卫星总设计师也是姓钱啊,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