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了已不能算是美女的希拉里,击败了老态龙钟的麦凯恩,2009年1月20日,美利坚合众国第44届总统奥巴马接管了一个令人恐怖的烂摊子。
此时国家正陷入两场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而经济更是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艰难的时期,成千上万历史悠久的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数以万亿美元的资金砸入这个看不到底的泥潭,复苏似乎遥遥无期。
作为奥巴马的支持者,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在给刚上任的奥巴马的信中写道:现在经济的前景有多糟糕?它几乎比任何人想的都恶劣。
因为准确预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而名噪一时的克鲁格曼这样总结:“布什执政的经济成长,就像它所表现出来的一样,是由私人贷款的膨胀所激发出来的。现在信用市场呈现出一片纷乱,商业和消费者都裹足不前,经济一泻千里。
所面临的问题说穿了就是失业。美国的经济每年应该创造100万个工作机会,才跟得上它的人口成长。危机前,布什当局每年只有80万个工作机会。但就在2008年,我们不但没有创造百万的工作机会,反而减少了200万个。我们现在继续着每个月50万个工作机会的丢失。
从现有资料和既有状况来看,就业前景的持续恶化没有逐渐缓和的迹象。也就是说,2009年年底时我们可能有1000万以上的工作缺口。换句话说,美国的失业率可能会高达9%。如果把那些干最低工资以下工作的人和那些只找到零工的人计算在内,真正的失业率应该高达15%,超过2000万的人苦于失业。”
全世界60亿人都在关注奥巴马,这个最发达国家的新领袖,能否扭转世界经济下滑的趋势?
“历史的重任在我们的肩头。”奥巴马说,“几个关键时刻往往能决定人的一生,新世纪伊始,我们正面临着自己的关键时刻。”
1933年,历史的关键时刻,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那是一个让美国人民怀想的年代,虽然满目疮痍却潜伏着盎然生机。罗斯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历史上称为“罗斯福新政”,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奥巴马可以吗?不管奥巴马能不能做到,身处历史漩涡的奥巴马都将代表一个时代。
“我们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数以百万的美国家庭失去了住宅、工作以及对美国基本承诺的信任。”奥巴马的坦白让人心情沉重。曾几何时,美国精神意味着在这个包容的国度,无论出身、肤色或者家庭背景,只要努力,就可能获得成功。奥巴马本身就是一个证明。如果连这种美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都不复存在,美国对于很多人来说,只剩下底特律冷冰冰的钢铁工厂。
着名投资人巴菲特表示,美国正面临二战以来未曾面临过的“经济珍珠港战役”。巴菲特预测,奥巴马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将有所帮助,但不会立刻发挥效用,需要时间来以实际力量治疗美国经济。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个人的力量 “我们相信变革”
“看起来你挺不错,为什么要趟政治这摊浑水?”从哈佛法学院毕业之后,35岁的奥巴马尝试竞选伊利诺伊州立法委员会成员时经常会被问到。那时候的奥巴马如果见到街角有两个交谈的人,就会穿过马路递给他们竞选宣传册。这个有着典型“美国梦”的年轻人,声称自己拥有“无畏的希望”。
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1961年出生于夏威夷。父亲是肯尼亚的黑人经济学家,母亲是美国的白人女教师。父母在奥巴马两岁的时候分手,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奥巴马跟着母亲和外公、外婆长大。
奥巴马的历程非常顺畅。1988年,奥巴马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1991年奥巴马在哈佛获得了“极优等”法学士的学位。回到芝加哥后,奥巴马主持了一次选民登记运动,且为民权律师事务所工作。后来,自1993年至2005年竞选联邦参议员的12年中,奥巴马一直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担任宪法讲师。
唯一的一次挫折发生在2000年,那是他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后的第四年,奥巴马竞选美国众议院席位失败了。
“一想到2000年竞选的惨败,我便有一阵揪心的感觉。那次竞选中,能出错的都出了错,悲剧和闹剧构成了我自己的错误。”奥巴马在自传中尽力掩饰当年失败的经历,甚至抬出年幼孩子生病的理由。奥巴马说,很多人失败之后,可以私下里舔舐自己的伤口,但政治家可不一样,他们没有这个特权,他们的失败将被公之于众。你必须面对空了一半座位的大厅诚心诚意发表演说,承认失败。你必须故作坚强,宽慰你的竞选伙伴和支持者。你必须给帮助过你的人打电话表示感谢,还得尴尬地请求他们在你退出竞选、偿债时进一步提供帮助。
这次失败让一直顺风顺水的奥巴马有机会舔舐自己的伤口,随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本州的参议工作,且于2002年获得连任。
而后,奥巴马却是因为一次演讲获得了全国知名度,一举将他推向了历史的舞台。2004年,奥巴马在美国*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主题演讲。他说:“政治评论员们喜欢把我们的国家切割分开成‘红色州和蓝色州’,红色州代表支持共和党人,蓝色州代表支持*党人。但我向他们带来了新的消息:我们崇敬蓝色州里伟大的主;我们不喜欢红色州里的联邦探员在图书馆里闲逛;我们在蓝色州里指导小联盟的训练,是的,我们在红色州里也有一些同性恋朋友。然而有爱国者反对伊拉克战争,有爱国者支持伊拉克战争。我们是一体的,我们都宣誓效忠星条旗,我们都在保卫美利坚合众国! ”
这场演讲让美国许多政要和民间闻人都注意到了奥巴马,2004年11月,奥巴马以70%的选票当选联邦参议员。
接下来奥巴马的运气好得让人妒忌。就是这一次演讲,使人们预料他最终将参与美国总统的竞选。而他的对手就是那个前第一夫人、美貌与智慧完美结合的希拉里。2006年12月底出版的《新闻周刊》封面故事设问:美国为希拉里或奥巴马做好准备了吗?
或许是无法承受一个美丽的女人在你面前衰老的事实,2008年6月3日,最后两场预选在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举行,希拉里确定在党代表票数上落后,奥巴马初定成为*党总统提名人,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有主要政党提名参与总统大选的黑人。2008年8月23日的*党全国大会上,他被正式提名,并且选择了参议员乔拜登为副总统候选人。
在与希拉里竞逐候选人资格的时间里,这两个最具冲击力的提名者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没有人再关心共和党谁是候选人,在赚足眼球的一波三折的*党角逐中,奥巴马已经提前击败了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
“这一刻等得太久了。今晚,在本次大选的决定性时刻,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决定,变革已经在美国发生。”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在胜选之夜大声说,“我们相信变革。”
txt小说上传分享
泥泞的美国梦 奥巴马在祼泳
奥巴马的存在似乎证明美国精神仍旧温暖着很多移民者的心。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是:在夏威夷大学念书时,奥巴马的父亲有一次去一个酒吧。一个白人对侍者大声抱怨:为什么安排我坐在黑鬼旁边?众人都呆住了,老奥巴马走过去,心平气和地对白人讲起什么是“美国梦”,人生而平等的由来等等,结果那白人听得面红耳赤,最后掏出100美元埋单谢罪。
奥巴马也提到他的“美国梦”,这个美国梦埋伏在他的潜意识里。奥巴马第一次看到白宫是在1984年,刚从大学毕业,在纽约市立学院外的一个小区做社区组织工作。此时,里根总统正在推行一轮削减学生资助的提案。于是,奥巴马与一群学生领袖--他们大多是黑人--收集反对削减提案的各种提议,然后提交给纽约议会代表团。这是一次简短的旅行,大部分时间奥巴马都花在雷本大楼那无尽的通廊里。黄昏时,奥巴马抽空去看一看白宫。伫立在离海军陆战队警卫站几英尺远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眼前蜿蜒的过道上满是行人,身后是汹涌的车流。白宫的优雅恢弘没有留给奥巴马深刻的印象,使他惊讶的倒是它置身在都市的喧嚣中。
20年后,靠近白宫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检查哨、武装警卫、前卫、摄像头、警犬以及收缩的路障将白宫四周隔离在两个街区那么大的范围,无证的小车再不可以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行驶。就在奥巴马宣誓成为参议员的前一天,小车开出白宫驶上车道时,奥巴马不由为昔日情景的消逝感到一丝凄凉。
在没有成为总统之前,奥巴马这样描述:白宫里面不像你从电视和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光彩夺目,它显得有点老旧,有如人们想象中的一栋苍老的旧房子,在寒冷的冬夜中萧瑟。
“假若还有人在那里怀疑美国是否真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假如还有人在质疑我们的奠基者的梦想是否依然存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假如还有人对我们*制度的力量半信半疑,那么今晚你得到了一个答案。”奥巴马在竞选期间的慷慨陈词无比绚烂。
这个留存在奥巴马成为总统前的美国白宫印象,或许比现在奥巴马的话更能真实地表达他对于白宫的渴求与向往。我们会经常回想,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站在象征最高权力的巨大建筑物面前,面对那些陌生的脸孔、嘈杂的车来车往,是怎样的一种惶恐与刻骨铭心。那一刻,成为白宫的主人或许是奥巴马在自传中没有写出来的潜台词。
事实上,奥巴马成年之后才真正开始在美国本土学习和工作。大概在6-10岁,奥巴马随母亲从夏威夷迁居到继父、印尼人苏托洛在雅加达郊区的家中。那里的生活环境堪比贫民窟。路都是没铺过的,房子里没有电。
奥巴马本身就承担着很多人的美国梦。在奥巴马的每一个竞选*上,年轻人总是占了大多数。蓝领、黑人、妇女是他的忠实支持者。倾向比较自由主义的年轻人希望奥巴马一洗白宫的陈腐气息。而蓝领、黑人、妇女等社会较弱势人群,以及厌烦了美国种族分裂的人们,则希望奥巴马能为他们出人头地。“改变”,这个奥巴马竞选的口号,实际就是马丁路德金梦想的21世纪版本。
姓“资”还是姓“社” 资本主义的迷惑
听奥巴马说什么不如看他实际在做些什么。那些政客的嘴脸可并不像在电视荧幕前那么和谐可亲。
资本主义终结了吗?当许多年前伟大的*作出判断时,他可能也没有想到今天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会面临如此艰辛的问题。
讨论资本主义是否终结似乎没有意义,就像很多人在说“奥巴马是一个社会主义分子”一样。
“人们目前产生的最强烈疑问,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不如说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变革的必要性。”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这个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试图把握时代的命脉。
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共和党就称奥巴马是“社会主义者”,把这个“S”(Socialist)开头的“红字”贴在奥巴马的额头上,不过共和党的如意算盘最终未能得逞。
随着奥巴马出台大手笔的振兴经济方案,有人说他终于露出了社会主义者的真面目。奥巴马上台之后扛起了凯恩斯主义的旗帜,主张“大政府,小市场”。着力推行政府大规模金融监管和经济运作,加大政府对经济金融的救助力度和直接干预程度,刺激经济增长。
为了推行经济刺激计划,政府的赤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滚雪球”。 奥巴马的计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减税计划,包括给私人和企业的减税。计划的第二部分是一系列政府支出项目。在2009年1月8日的演讲中,奥巴马反复强调了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就是通过在新能源、节能、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使美国在未来的能源、科技竞争中更有竞争力,创造更多“无法被外包”的工作机会来改善美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而这些,更多地被贴上了社会主义的标签。
“回答说‘是(社会主义者)’,有什么不对吗?”《纽约时报》记者在“空军一号”上这个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让奥巴马很是头疼。奥巴马当时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但在一个多小时后,这位总统主动打电话给记者说:“我实在很难相信你们把这个社会主义者的问题,看得那么认真。”然后澄清说,“介入市场并不代表我个人的意识形态的倾向”。
主动打电话澄清证明奥巴马很在乎姓“资”姓“社”的标签。有一种流传很广且很有趣的说法是:欧洲大陆已经没有资本主义了,有的只是*社会主义。英国则是一半对一半,美国才是资本主义的天堂。
这个资本主义天堂在奥巴马上台以后已经开始倾斜。政府直接介入市场,奥巴马,寻求的或许只是一只会捉老鼠的好猫,根本无暇顾及那是一只白猫、黑猫还是加菲猫。
90年前的1919年3月,正面对另一场经济危机的列宁论述了当代资本主义所遭遇的困境,不情愿地写下了这句结语:“那种认为资本主义无法摆脱当前危机的想法是错误的。”
尽管美国和欧洲市场在20世纪20年代遇到了很多问题,甚至发生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可在二战结束后的漫长时间里,市场经济迸发出异乎寻常的活力,令全球经济在过去60年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扩张。
阿玛蒂亚森认为,今天的经济困局并不需要某种“新资本主义”,而是需要我们以开放性思维来理解有关市场经济能力范围及其局限性的旧观念。我们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同体制是如何运作的,同时还要了解各种组织--从市场到国家机构,如何能够齐心协力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经济世界。
2009年1月,在巴黎举行的“新世界、新资本主义”研讨会上,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为首的人士展开了激烈讨论,而“新、老资本主义”概念的提出,在其中发挥了催化的作用。
阿玛蒂亚森相信,这场危机无论今天看起来有多么难以战胜,也终有一天会成为过去,但有关未来经济体系的问题将继续存在。
帝国的衰落 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在奥巴马的眼里,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目前奥巴马关于中国的只言片语,奥巴马似乎对中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多的时候强硬多于妥协。奥巴马需要应付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们没有必要美化奥巴马对中国的了解,或许对于奥巴马来说,中国只是一个人口众多、普通的国家。
2008年竞选总统期间,奥巴马阐述其“重塑美国领导力”政策时谈到:在诸如气候变化等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同时鼓励中国转变成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社会、改革其贸易政策。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是:中国社会需要更加开放和自由,贸易政策需要改革。
奥巴马也曾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微词:中国必须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并减少能源密集型生产,推动国内消费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而在他的《无畏的希望》一书里,偶尔谈及中国是出现在这样的语境下:如果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我们消耗着世界上25%的矿物燃料,而且自己都不能提高哪怕一点点燃料利用率标准来减少我们对沙特油田的依赖,减缓地球变暖的速度,那么我们将很难说服中国不从像伊朗或苏丹这样的石油供应国那里购买石油--也不能指望与这些国家进行更多的合作,解决那些已经蔓延到我们国土上的环境问题。
2006年1月,奥巴马出任参议员第二天,便与共和党参议员科尔曼组建了一个“参议院美中工作小组”,打算通过全面美中接触和对话发展两国关系。尽管小组成立后不久,奥巴马便投入竞选总统的准备工作,但这一举措说明他对中美关系的重视。
对于台海问题,奥巴马的态度让人放心一点。奥巴马曾撰文说,“我们支持中国内地与台湾之间关系的改善。在双方善意的努力之下,两岸关系迎来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好时机。”这与中国的立场比较接近。
在奥巴马的周围,有一群比较了解中国的人。副总统拜登曾经亲自拜见*。能源部长朱棣文,是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内阁幕僚长卢沛宁是华裔。商务部长骆家辉,不但是第一任华裔州长,更是在贸易问题上为中国辩护的说客。而把亚洲作为首访对象的国务卿希拉里曾经撰文表示,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关系。
但这一切并不能掩饰奥巴马与中国,或者说美国与中国,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所说“令人悲哀的深刻鸿沟”。美国人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看待中国的成就,毕竟中国的崛起也是近年来的事情。
奥巴马难以阻止的是,帝国的衰落带来的深沉的失落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按现行汇率折算的GDP统计数字,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增加了它在全球产出中所占的比例,并在2000年达到顶峰,然后,在布什政府执政的8年期间开始稳步衰退,在21世纪头10年结束时,美国的相对实力最终将下降近1/4。与此同时,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时间向其表示祝贺,随后奥巴马与9个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通电话表示致谢,唯独“漏”了中国。这种微妙也是中美关系的体现,中美并不在一个阵营,而且美国内心还抗拒与中国平起平坐。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2009年1-2月号发表文章,题目就是“帝国的衰落”。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重大的相对衰退通常都伴随着极度危险的国际环境。因此,美国的衰退不仅需要经济的考量,更要注意秩序重构带来的冲击。
综观历史,一个帝国的衰落,大都和一场惨烈的战争有关。世界秩序的重构很大程度上依靠一场战争完成。美国真正的衰落也要靠一场战争完成,但在当下,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中国和美国,更多地将在国际贸易方面发生“战争”,或者在汇率方面发生“货币战争”。这些是无法回避的矛盾所在。
奥巴马上台,这个被贴上“贸易保护”标签的新总统,崇尚所谓的“公平贸易”。有不少美国民众认为,贸易逆差及自由贸易政策使美国制造产业转移至如中国等低薪成本国家,因而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流失。
奥巴马所主张的保护美国就业、防止劳动力转移至海外的减税计划,以及设立“高端制造业基金”促进美国内部就业和防止劳动力转移的计划,使中国感到紧张:奥巴马更倾向于保护美国制造业和美国国内就业。
2008年11月,奥巴马胜选之后,奥巴马团队委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启动一个计划:“美国对华政策:对奥巴马政府的期望”。这份报告提议,中美两国建立五个伙伴关系:经济伙伴关系、反恐伙伴关系、防扩散伙伴关系、绿色伙伴关系、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在拥有广泛共识的地球村里,中美注定必须有兄弟般广阔的胸怀,才能共同应对这场没有国界的大危机。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周小川:中国不高兴
中国终于向美国说“不”。肇始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却被诬陷为中国过高的储蓄。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9年伦敦G20峰会前夜终于大声质问美国:你们把世界经济弄得一团糟,美元就是罪魁祸首,却一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
中国不高兴。在美国消费、中国储蓄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崩溃的时候,中国的美元资产遭受重大损失。美联储开动印钞机,中国存放在美国那里的财产不能由自己决定:就像一个储户把钱存进他自认可以信赖的银行,等到他想去取出来的时候,银行告诉他:很抱歉,由于经营不善,你的钱缩水了。
这样的故事让人无法接受。人民币和美元,中国和美国,在世界经济失序的金融海啸面前,正是抢占新秩序制高点的时候。
周小川一夜白发(1)
周小川,这个两次拿过中国最高经济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享受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国央行行长,2008年,日子过得极度艰辛。
这个伟大的国度,改革开放30年,面临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作为掌舵宏观调控方向的船长,被质疑:没有踩准海浪袭来的节奏,对海啸的登陆后知后觉,以致当海外已经陷入流动性紧缩,国内还在收缩流动性。2008年第四季度的经济急剧萎缩让周小川压力很大。
一夜之间,周小川满头白发。在2008年年底的那段岁月,周小川的白发是中国应对危机心力交瘁的例证。
2008年9月,当金融海啸的第一波登陆广东东莞这个世界工厂的时候,大家才突然醒悟:通胀已经不是关键的问题。由此引发了货币政策饱受争议的一年。
危机来临之前总有征兆,但没有人看得出来。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攀升到13%。2008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周小川领导的央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经济运行情况看,2008年第一季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一直升至8月份的高点。其间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特别是国际原油价格在7月份达到每桶147美元的历史高点。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没能洞察先机的中国企业纷纷签订油价走高的“对赌协议”,奋不顾身买进各种资源性商品。
于是,在2007年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2008年上半年央行针对“双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量流入的态势,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冻结的流动性大约占新增外汇占款所吐出流动性的70%。
但事情的变化不在周小川的掌握之中,全球通胀的急转直下几乎没有人能料到。2008年9月15日,一个令华尔街刻骨铭心的日子,雷曼兄弟倒闭了,美林证券被收购了。这一天标志着金融海啸真正向实体经济呼啸而来,世界所有的金融机构岌岌可危。
就在雷曼倒下的第二天,中国降息了。9月15日,央行宣布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9月16日,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个百分点,由下调至,其他各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5年期以下由下调到,下调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由下调到,下调个百分点。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
2007年6次加息的恶果在158年历史的雷曼倒下的那一刻塞进了周小川的嘴里:错了!错了!就像在拉斯维加斯赌博,以为赢了很多实际陷得更深。
中国宏观调控紧急着陆。分别于9月25日、10月15日、12月5日和12月25日四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
9月15日之后,央行先后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下调至,累计下调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下调至,累计下调个百分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周小川一夜白发(2)
两次下调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其中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和分别下调至和,1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下调至,1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下调至,再贴现利率由下调至。
但灾难已经难以挽回。在2008年下半年,充斥媒体的猜测是:究竟有多少企业会倒闭。一个个统计数据被公布又被推翻,谁又知道多少企业因为2007年无节制的加息被拖垮?
一个被经常引用但死因复杂的故事让国人对这次金融海啸心惊胆战。2008年10月15日,世界最大的玩具制造企业之一东莞合俊玩具厂的6500名员工失业了。无法继续经营,合俊向法院提出自行清盘申请。
2008年6月,合俊集团总资产亿元,总负债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便达亿元;净负债比率为,较2007年底的为高。合俊的困难已经暴露无遗。最近一次合俊公布中期业绩,股东亏损2亿元,每股亏损元,不派中期息。
无法支撑的资金链,从7月开始,工厂就有倒闭的迹象。工厂开始将一些资产转移。而工资发放也不正常。以前每个月都是25日发工资,但是倒闭之前宝山工厂8月以来的工资还未发,银洋工厂9月以来的工资未发。原来许诺是5日发,后来又说15日发。开始找借口拖欠工资。
资金链的紧张或许从2007年就开始了,当年9月,合俊决定买入福建天安矿业股份,开始进军矿业。其时距合俊上市只有1年,股价还处于低迷。
当时就有业界人士称,此次收购总代价在亿元至亿元之间,合俊根本未能收回成本,进军矿业反而让其陷入困境。
硬着头皮撑了一年,刚好又迎来次贷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以欧美为出口目的地的合俊订单有所下滑。
于是2008年8月,合俊决定进行第三次配股,以每股元配售万股,集资约2680万元,同时以2700万元出售其在清远的一块土地。但这对于缓解断裂的资金链来说无疑是±水车薪。
新光大控股评论认为,市场剧变,没有给类似于合俊这样的厂商转型的时间和空间。在工厂倒闭的前夜,合俊依然和其同舟共济10多年的供应商磋商,但在信贷萎缩的今天无法找到新的资金来源。
10月17日,合俊集团()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自行清盘申请。法院随后委任临时清盘人。其临时清盘人表示,合俊集团尚未清盘,并希望令其厂房重新运作,以求套现支付员工欠薪。作为次贷危机中第一个倒下的大型中国制造企业,合俊的悲剧只引来一声叹息,社会将为它埋单。
从通胀到通缩,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让这位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人民币先生”周小川一夜白发。经济学帝国主义轰然倒塌:我们原以为凯恩斯的宏观调控可以熨平经济波动,但实际上我们还很肤浅。
2009年4月,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自己黯然总结:“我们很难说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危机冲击之下,事先能把所有的政策,所能导致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指标能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全部计算得清清楚楚。我不知道,我自己是没有这个本事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为人民币崛起而战
风云变幻已经无可避免,关键是谁能在变幻莫测的新世界里获得制高点。
2008年宏观调控一役周小川难洗其辱,2009年危机之中再图励治。危机从美国的肌体开始腐化,说不定也是中国的机会。美元会不会在这次百年不遇的海啸中衰落?周小川算计着人民币崛起的可能。
2009年3月23日,出征G20伦敦峰会前夜,央行行长周小川“写了一封信给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周小川在央行网站上高调地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着重提出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虽然周小川没有提到美元,但强调特别提款权意味着希望不堪重负的美元让贤。周小川将特别提款权视作“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文章开篇就尖锐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接着周小川做了一个重要判断: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随后周小川不点名批评“美元”: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市场人士认为,这是有史以来中国高层对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最严厉的批评。
“世界经济不太平的根源是什么?不是其他,主要的根源是当今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有问题。”作为国家重要智囊团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呼应了周小川的观点。
“目前的危机绝对不是简单的经济周期的异常表现,也不是过去那种局部性的危机,而是对过去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各种矛盾积累的一次大清算。”夏斌指出,这场危机是信用膨胀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美国购买国债意味着其主动放弃国际领导者的责任,意味着美元霸权的结束。”经济学家*也愤慨地表示,美国正在制造全球通胀,让全世界为它报销经济衰退,美联储是在“耍流氓”。
事实上,由于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用美元购买国债,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美元指数创下了1985年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
对于美元地位的反思,中国并不是第一个。联盟正在悄悄形成,俄罗斯在G20提交的检讨美元作为全球独大的储备货币地位的提案,获得金砖四国中其他国家(巴西、印度及中国)的支持,同时韩国及南非也赞成此提案。甚至欧元区的大佬也对美元有意见,欧元区国家把国际金融危机看成是撼动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核心国家地位的重要机遇。
为人民币崛起而努力。事实上,人民币近期的版图扩张很明显。金融危机以来,央行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等周边经济体货币当局建立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双边本币互换安排。
中国也在积极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为本地区的经济金融稳定提供资金支持。在东盟10+3框架下,各方已签署了17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1180亿美元。其中,人民银行与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中央银行签署了6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中方承诺出资额为165亿美元。
人民币要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货币,将会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民币一定要成为全球贸易可以接触的货币。对此,周小川正在采取有效的步骤,包括鼓励上海与深圳等五城市人民币结算试点、双边贸易人民币结算、多国央行的货币互换等等。这些都是在区域内来实现人民币的贸易结算,没有人民币贸易结算,就很难有人民币储备性存在。
第二个阶段,人民币不仅是一个贸易结算货币,还是国际性储备货币之一。从不完全兑换到完全可兑换,是一国汇率机制改革所能实现的,而从可兑换货币到国际储蓄性货币,那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对货币发行国的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会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货币发行国的资本流动和贸易结构会有明显变化,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而且结构必须均衡,没有这些条件,人民币要作为储备性货币也是不可能的。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英国和其他欧洲大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以及80年代的韩国和台湾地区,都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积累大量顺差的时候开始其货币国际化的。中国现在正处于类似的阶段,确实是将人民币推出国门的好时机。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