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一城一记 > 20、闽清:山腰一座庙

20、闽清:山腰一座庙

面包车出了繁华的福州城,加速行驶上横行于山岭间的316国道,进入闽清地界,莫约一小时的工夫,车拐进路边的岔道,进入了“金水湖度假村”的领地一排排的小别墅沉浸在湖光山­色­里看来这是一个休闲消暑的好出处,只不过正直初冬时节,有点­阴­冷,有钱人购置的小别墅一一闲置着,寂寞而辽阔的湖面上,燕子像蜻蜓似地高低窜飞着,各­色­游艇和轻舟静静地栓在枯草凌乱的湖岸……

不知是哪个­精­明的领导想出的鬼点子,到这里开会,远离都市的喧嚣,可睡得好,吃得好,宿费因季节而产生美丽的差价,且会议可确保集中­精­力不受­干­扰但我们还是按奈不住寂寞,安顿好房间,就沿湖乱走,消能发现些世外桃源,结果一群晒得黑鱼似的少男少女迎面走来,一打听,才知道比邻的那座唯一的楼房是福州少儿体校,他们是赛艇队的预备队员问附近还有什么好玩的,他们长叹一气,有点惺惺相惜地说,没有哇!嘿嘿,看来大家都是来这里“关禁闭”的!

一面大湖,四面环山,凄清的湖风和山风厮磨着,还有山脚的那条横过的国道送来单调的车声,原来水的柔情与夏日的热情是相互依存的背面的荒山很高,杂树灌木乱草就这么层层叠叠地堆上半山腰,山的植被疏密的总体造型有点像一个秃头的脑瓜有一弯琉璃瓦的屋顶横现在“脑瓜”鼻梁的部位,似脑瓜横贴的一道“八字胡”“瞧,上面有个寺庙!”“真高艾少说也得爬它一小时!”高度消弭了多数人上去野山小庙一游的欲望悄然进入视野也是一种缘分,我悄悄地打起了登大山的小算盘……

隔天上午的会我开得很认真,并抢先作了发言,这样下午就比较心安理得地缺席了我快步离开了度假村,来到了边上隶属歧竹乡的一个小村子,向遇到的第一个村民打探了上山的路径,顺着他热心的指点,沿着破破烂烂的村屋,踩着落叶与废塑料袋铺掩的小路,来到了一个老旧的小卖部,绿油油的橄榄木和芭蕉树掩盖不了屋陋瓦残,门口聚会着几位无聊拉呱的村婆……一位脸上长着血管瘤的中年男打量了我一番,问明了来意,就热情地拨电话,一个又一个,打完第三个电话,他说妥了,摩托车联系上了,你先交五毛钱电话费吧我说没问题,心里一阵“妥了”的愉悦

我坐上了半旧的无牌摩托车后坐,车手是一个­精­瘦的中年汉子,摩托车吼着就上路了,几头觅食的老母­鸡­敏捷地闪向了路边,我抓着坐垫上扶手,抓得紧紧的起先还是水泥路,后来就是黄土路了,而且越来越陡,冷风呼呼,风驰电掣,路边就是悬崖峭壁的,有几分飞檐走壁的惊险我的心几度提到了喉咙口!“危险吗?”“绝对没问题!”从险险的路沿望去,斜阳下的大地尽收眼底,远处是一道泛着波光的日夜奔流的闽江!而度假村是低远的湖边几块新艳的积木,与农民村破败而密集的“旧棋子”形成天壤之别,湖也缩成似一脸盆的绿水,那可是两村间无法逾越的“界河”?当摩托车吼叫着冲过一个标着“五谷仙山”字样的山门,造访的寺庙就一横列地搁在面前如此高高在上盖庙宇,要多废去多少血汗与银两啊

这是一个结构很有特­色­的庙,老中新三部份脉络分明,活脱脱一部缠在峰腰的“发庙史”:边侧的老庙是全木结构的,斑驳的梁木述说着岁月的霜风,庙里上下的木梁透心透骨的黑亮,那该有多少求拜的香火在孜孜不倦地经年累月地熏烤啊被供奉的神灵是五尊黑黑的泥菩萨,每个菩萨的头像只有拳头大鞋属于迷你型的我眯眼细看,若有所思,若有所惑:这就是五谷仙吗?稻黍稷麦豆也能修炼为神?假如土地爷是相当处级的神仙,那么稻仙麦神之辈一定是他老人家旗下的科级­干­部了,当是最贴近老百姓的小神仙……

“五谷仙可灵啦,你不拜拜?想生男孩,一拜就得!”摩托车工很热情很真诚地推介着,边说边解开紧卡着喉结的风纪扣我哈哈大笑,洒家自是不能下跪,因为我本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加人口学研究者,双道门槛艾但这五位泥菩萨老兄可是讨巧了,人类就只有男女两种­性­别,随便怎么玩忽职守,游哉悠哉,也能白白拣到百分之五十的“灵验率”哩!车工听得似懂非懂,我却感到一种真话戏说的畅快

中庙是砖木结构,显然进步多了,佛堂集中了全庙的男女,三位灰衣和尚加四位黑衫居士,我进门时他们正在齐声念经,声音嗡嗡节奏匆匆令我听不大懂,好象是­操­用福州方言在朗朗有声的念看来他们似乎都是业余的,那个领头的,一念完经就有点不耐烦地卸下装束,内里一副老农夫的骨架,而摩托车工也悄声告密,他们不是很正规的和尚但平心而论,人家还是比较敬业的,因而我是唯一的不速之客,突然的造访如果也算是检查的话,可以肯定他们的念经作业是在自觉自愿的进行……

中庙的佛堂有点挤,和尚与居士们的三张饭桌也摆在厅堂内,而厨房就紧紧挨着庙厅,香火与灶火齐燃,餐厅与佛堂共处,菩萨下面用三餐,这可是我所见到的神仙与人居最亲密接触的佛门宝地了中庙的门外装修一新,有“五仙寺”金亮的大牌匾,只是“谷”字没有了,神仙是否也羞于承认自己的农家身份呢?面对着苍天与大地,“五仙寺”的一副对联写得很有生气,不知出自哪一位大书家的手笔,上联是“松声竹声鼓磬声声声自在”,下联为“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对得很工整,也不乏文字的机趣,但似乎缺了庙里“五谷”与“人间烟火”水­乳­-交融的内在,以及一股很现实也很“不空”的农家大欲!

大大的新庙则大门紧闭,似乎还未开光,甚至暂时还没有上班的佛门弟子,但大发展之后的佛堂显然是不会再有和尚与菩萨争地吃饭的问题了新世纪的新庙前有个小广超背衬着白壁的十八罗汉青石雕像具有很高的工艺­精­度,尽管还是略微公式化了一点(兴许是电脑的参与),可不幸的是一下就给地道的“五谷仙”们增加了18位知名度很高的“婆婆”村民说新庙建设花了一千万,也有说花了五百万,反正对山下的农民弟兄而言,这些钱款都是他们血汗堆砌出的天文数字!不过一个山庙能发展到眼下金碧辉煌的“第三期工程”,大概得益于摩托车工所言“五谷仙菩萨”很灵的,他说,庙里办桌聚餐最高记录达到150多桌哩……此言不虚,因为在老庙与中庙连接的长长曲弯的木廊里,垒叠起来的饭桌木凳密密麻麻,数不胜数!更令人惊叹的是桌凳前拉了一道道绳索,披挂着和桌脚凳脚同样密集的绒布锦旗,从半腐烂的褪­色­的,一直到半新和全新发亮的,一条叠扣着一条,像一页页Сhā得很挤的新旧邮票的Сhā册求拜之事灵验了之后,就送面锦旗向神仙们表示感谢,这倒是当前很人间的做法,可见“五谷仙”的亲民­性­,也食人间烟火的可村民向神仙送旗时也要敲锣打鼓吗?也会请来电视台的记者摄下感激涕淋的镜头吗?我开心地遐想着,但看清了锦旗难朽的绒面上都绣着同样的八个大字――“有求必应,求男得男”时,心就一下紧缩了起来,提得高高,再也释放不下,傍晚呼呼的山风像无数婴儿嘹亮的哭音,猛然冻结了我所有的玩世不恭的幽默感,山腰的这座小庙哟大山一样的沉重……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