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大国崛起俄罗斯 > 2、他给了俄罗斯可怕而有益的一击

2、他给了俄罗斯可怕而有益的一击

挥舞着鞭子的彼得不是一味蛮横,他自己就是尽职尽责、身先士卒的楷模。他向来一身几任,除沙皇外,他还以炮手、船长、团长、造船工匠等身份“为国服务”,并对各种身份的直接上级保持尊敬。

书包 网 想看书来

布新(3)

彼得甚至亲自驾驶小船攻击敌军战舰。晋升将军后,他要求人们不要拿他当皇帝,要称他为“海军少将先生”。

彼得堡早期每年总要着上几场大火。彼得堡的人们常将此时视为欣赏俄国沙皇英雄气概的良机。法国驻俄大使儒埃尔写道:“我多次看见他第一个来到失火地点,雪橇里带上他的消防水泵。他参加全部的灭火工作。由于他的思想异常敏捷,他能立即判断出应采取什么灭火措施。他爬上房顶,哪里最危险就到哪里去。”

在接见海归人士时,彼得伸出右手说:“你看,老弟,我是沙皇,但我手掌上有老茧,这些都是为了给你们示范,好使我哪怕在垂暮之年,也能看到你们成为我合格的助手和祖国的公仆。”

彼得的一系列改革行动意味着对传统发起进攻,他剪掉的不仅是胡子和长袍,还剪掉了上千年的落后和不文明,打破了闭塞守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封闭的俄罗斯注入新鲜养分,使之具有开放进取的­精­神。

这场以铁腕推行的改革像一次急行军,却卓有成效。

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到240多个,官僚机构效能提高。仰赖进口的铁到1725年已可向国外出口。国库收入由1680年的150万卢布,增加到1725年的900多万卢布,长了6倍。军队实力极大增强,彼得末期,陆军拥有20万人,海军拥有了48艘战舰,军官团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不是外国军人,而是俄国人。

如果说移风易俗更多地是为了改变民族的落后意识,经济改革是为了增强国家实力,那么教育领域的改革则是为了提升整个民族的思想水平。

在教育领域,彼得同样以野蛮的方式倡导文明。

彼得按照西欧的模式兴办学校,开设数学与海洋学校、炮兵学院、工程学院,并要求每个省设立两所技术学校,西欧的哲学、地理、历史等规范教材被翻译过来。

20年后,原先连一所现代学校都没有的俄国,已经在42个城市开办了技术学校,有了2000多名学生。

但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是俄罗斯式的,或者说是彼得式的,因为这些学校很像兵营,学生们像新兵,管理军事化,彼得下令由退役的士官手持鞭子守在课堂,鞭打不认真学习的学生。

对彼得时代的俄国贵族们来说,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倒不光是为了剪胡子,还因为彼得给他们规定了两项义务。

贵族子弟不能再无所事事地待在庄园中过养尊处优的生活了,从15岁起他们就要在军队服役,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同瑞典国王训练有素的军队厮杀,或者面对寒光闪闪的土耳其弯刀。要想当军官,那么就先当士兵吧,沙皇本人也是从士兵­干­起的。

1722年,彼得还进一步制订《职官秩序表》,规定无论哪种出身,官至中校即为贵族。

任人唯才的政策使得一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包括一些出身贫寒的人。例如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馅饼的缅什科夫,因为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而晋升为陆军元帅和特级公爵。牧猪人雅古任斯基当上了总检查长。

但是仍有许多贵族千方百计逃避服役,就像逃避另一项义务——学习。

彼得一世的手段也很高明,他颁布了《长子继承令》,这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彼得一世规定贵族只能把全部不动产传给一个儿子,其余的儿子,不能继承产业,所以也没有生活来源,只能“通过当差、学习、经商去谋生”。彼得禁止没在近卫军中当过列兵的贵族晋升军官,只有在军队中服役满七年或做文职工作满十年,或者经商满十五年的才可以置办地产。否则即便“到死”也不得购置田产。

面对挖空心思逃避学习的贵族,彼得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学会数学和一门外语,否则不得结婚,也不得保留贵族身份。对于不认真学习的,甚至判处流放。

布新(4)

这些强制­性­的手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各类学校的学生开始稳步增加,俄国很快就拥有了自己的人才队伍。

彼得时代的教育虽然仍局限于贵族,但彼得希望为整个民族打开眼界。

在彼得堡附近有俄罗斯第一家博物馆和图书馆,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跟历史一样漫长的是这里的收费传统,到这里参观的学生一律免费。

1719年,博物馆和图书馆正式开放,供大众自由参观。博物馆的第一批展品是彼得游历欧洲时收集来的新鲜物件。后来又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有业已灭绝的鸟兽的骨头,古物、古文学、手抄的和印刷的书籍,以及畸形人。还有四只眼睛的羊,三条腿的婴儿,甚至瑞典军队­射­向彼得军队的一颗没爆炸的铜弹丸。

平时一毛不拔的彼得对博物馆和图书馆却很舍得投入。

有人建议博物馆和图书馆像西方那样酌情收费,彼得没有同意,他说:“我要下令,不但允许一切人免费前来,而且如果有人带领同伴一起参观,我还要自己掏腰包在这些陈列室里请他们喝咖啡,饮伏特加。”

彼得说到做到。据说此项开支每年高达400卢布,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作为一国之君,彼得本人一年的开支也不过1000卢布。彼得认为这项开支非常值得。他说:“我希望人们能够在这里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彼得个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痴迷化作了国家的行为。1725年12月,俄国科学院正式成立。

这既是一个国家科研中心,也是一个教学机构。

彼得亲自为科学院制定了预算,每年约25000卢布。优厚的待遇召来了德国、荷兰等国的大批科学家,他们成为俄国科学院的第一批院士。从这时开始,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成为俄国的传统,并一直延续。

彼得还创办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并亲任主编。

一位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一首诗中写道:

“于是各种神奇的科学/越过高山、大海和江河/把手伸向俄罗斯/对伟大的君主说:/我们愿意竭尽全力/把纯粹智慧的新成果/交给俄罗斯人民。”

教育提升了整个民族的素质,科学让俄罗斯受用无穷。

后世的人们称赞说:“这时彼得大帝出现了,出于高贵心灵的奇特本能,他一眼洞穿了祖国的所有疾病,理解了国家这个词汇的全部美好而神圣的意义,他给了俄罗斯可怕而有益的一击。打击了等级制,打击了只关心自己私利而忘记祖国的贵族们,打击了只在修道小室寻找­精­神宁静而把教会、人类、基督教教团忘得一­干­二净的修士。历史将为这些人当中的哪些人辩护呢?”

彼得的一系列举措改变了俄国的面貌,而改革的初衷是要让封闭的俄国与世界连接,这一目标在不久后就实现了,由此还诞生了一座世界名城:圣彼得堡。

窗口(1)

2003年5月27日,受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的邀请,全世界4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集一堂,庆祝圣彼得堡三百年的生日。

为了这个庆典,俄罗斯政府早在5年前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先后投入近30亿美元对彼得堡进行了修缮、改造和扩建。

世界上有300年历史的城市很多。俄罗斯的第一大城市莫斯科已经有858年的历史。但是圣彼得堡有它独特的历史意义:它象征着俄罗斯走向强盛的第一步。

圣彼得堡是锐意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从它出现的那一刻,就承担着向欧洲学习、与世界交流,并通过欧洲对世界施加影响的重任。

300年庆典不仅是为了庆祝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辉煌和坎坷,更是为了寻找俄罗斯的未来和尊严。这不仅是一个纪念日,一场盛宴,更是一种姿态。

俄罗斯借历史凝聚民心士气的举措告诉世界,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过去,还要用改革和开放的心态努力创造强大的未来。

这座在伏尔泰眼中“集欧洲所有城市的­精­妙于一身”的城市,今天被誉为“北方威尼斯”,

1、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

在300年前,18世纪初,涅瓦河口并没有现在彼得堡这派繁华的景象、迷人的风光,只是一片荒凉的沼泽,人迹罕至,狼群出没,海水泛滥……

甚至连这块土地的统治者也不是俄罗斯人,而是北欧强国——瑞典。

1703年5月27日,一位沙皇经过一场血战终于来到这里,他用刺刀指着脚下充满自信地说:一座城市将在这里诞生。他就是彼得一世。他要在这里实现强国的梦想。

这片荒凉的沼泽对于俄国人来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因为那个时期俄国最需要的,是一个出海口。

对海的渴望贯穿了彼得一生。他唯一的爱好是到水上去,有时他一整天驾着船追波逐浪,乐此不疲,不管是下雨、下雪,还是刮风。

有一年,涅瓦河已经结冰,只有皇宫前面还有一块百十多米的地方没有上冻,沙皇就乘一条很小的快艇兴味盎然地来回划着。

这种异乎寻常的爱好,其内核是一种最深沉的危机感。

1693年,登基后不久的彼得来到当时俄国仅有的一个港口:白海港口。因为冰冻,这个港口一年里能使用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在这里,彼得见到了这样一幕:

码头上,俄国的木材、亚麻、皮毛等商品堆积如山,却只能等待着港口解冻的时候外国人来收购。而人数很少的外国商人拼命压价,连成本都赚不回来的俄国商人宁可让货物烂掉也不愿出售。

这一场景让彼得感触极深。

彼得认定:“俄国需要的是水域。没有出海口就不能生存。”

与外界的长期隔绝,会使经济和文化停滞不前,俄罗斯的强盛和光荣只能是幻想中的事,只有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当然,要开放首先要有一个面向世界的窗口,出海口是海洋时代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俄罗斯来说,它还意味着走向世界。这种对大海的向往是俄罗斯乃至苏联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出发点,虽然俄罗斯始终都不能算是一个海上强国。

这也正是彼得带着大贵族们在荷兰吃着粗茶淡饭,全神贯注地凿木头、造军舰的原因,俄国太需要出海口了。

正如马克思对此的经典论述:“在彼得大帝以前,俄罗斯人也并没有表现出有能力征服除白海以外的任何海口,而白海一年有四分之三时间被冰块封冻,不得通航。彼得堡现在所在之处是过去一千年来芬兰人、瑞典人和俄罗斯人纷争的场所。从默麦尔附近的波兰根到托尔尼欧的其余全部海岸,……是后来才被征服的。而且,好象为了证明斯拉夫人的抗海特­性­,在这全部海岸线中,波罗地海岸没有哪一部分实际上属于俄罗斯人。”

窗口(2)

彼得决心在波罗的海打下一个出海口。为此,俄国与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战争。在战争中,彼得既是指挥官,也是一名普通战士,他数次遇险,还差点被俘。

为了争夺出海口,彼得用欧洲的军事组织方式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常备军。并且在1716年颁布了俄国第一个“军事法规”,使俄国军队建设走上正规化轨道。

在彼得时代,教育最明显的成果是在军事领域,原先军队中动辄投降的外国指挥官现在大多换上了俄国人,他们是各类军事院校培养出来的,有足够才能指挥战斗,俄国终于无须依赖外国人进行战争了。

彼得末期,陆军拥有20万人。

更具有开拓意义的是:从小向往大海并在荷兰学会了造船的彼得,创造了俄国海军。在他看来:一个只有陆军的国家相当于只有一只手的人,有了海军才能算是双手俱全。

从1701年到1721年的20年间,俄国的海军开支增加近15倍,拥有了48艘战列舰和800多艘划艇。彼得被视为当时欧洲最有声望的海军统帅,甚至被推举为俄国、英国、丹麦、荷兰联合舰队的指挥官。

2、这个民族善于甚至把失败变成胜利的武器。

在夏宫中有一座著名的雕塑,神话中的英雄参孙掰开了雄狮的嘴。这座雕塑所反映的正是彼得大帝最辉煌的胜利。依靠强大的海陆军队,1703年5月,俄罗斯巨人掰开了瑞典雄狮的嘴,夺取了涅瓦河边的这片土地。这次征服被视为俄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征服。

为了巩固这片领土,战争打了许多年。彼得不是那种天才横溢式的军事家,他吃过损失惨重的大败仗。但他不是那种遭到失败就垂头丧气的人。恰恰相反,失败锻炼了他的意志,敌人教会了他战争,改革提供给他胜利的一切条件。他屡败屡战,直到获得全面胜利。

彼得是个­性­格坚毅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打过许多败仗,但是他总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1700年,彼得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敌人在纳尔瓦发生了第一次交锋。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只有18岁,但他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而彼得也因为轻视敌手吃了苦头。

不知为什么,在开战前,彼得离开了前线,而此时的卡尔十二世却正率万余­精­锐向纳尔瓦疾进。也许彼得认为俄军对于瑞典的优势兵力足以稳­操­胜券,但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没有接到胜利的战报,瑞典人制作了一个讽刺徽章:

彼得站在向纳尔瓦­射­击的大炮旁边,写着:“彼得站着取暖”。另一面画着彼得带领俄国军队溃逃:沙皇丢盔弃甲,哭哭啼啼,用手帕擦眼泪,写着:“一败涂地,痛哭流涕”。

此战让俄国在欧洲的声誉直线下降,纳尔瓦城下,俄军伤亡惨重,135门大炮损失殆尽。大量投降的外国指挥官更是让整个俄国颜面尽失。

而此时的俄国沙皇却因为失败反而激发了斗志,他象一个骑兵一样奔波在国内国外,与各国国王会谈,争取土耳其中立,争取波兰支持,争取欧洲各国建立一个反瑞联盟。

一辆普通马车和一乘雪橇就是沙皇食宿所在。只在换马时,他才小憩片刻。无论天气­阴­晴冷暖,一年四季,犹如一日。

没有大炮,彼得命令全国每三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炮。一年之后,俄国铸出了300门大炮。

为了解决兵员,从城乡居民中迅速征集新兵入伍,这个在十八世纪初固定下来的补充陆军和海军的制度,在此后整个北方大战期间显示出了它的威力。全国每25户农民出一名终身服役的士兵,俄国很快重建了一支拥有20万人的陆军。为了重建军队,招募合格军队指挥官的广告贴到了欧洲各国的街头。

窗口(3)

面对匮乏的财政,彼得的办法很危险,他大量发行货币,1700年前,每年发行20万到50万卢布,1700年发行了200万卢布,到1702年超过了450万卢布。通过降低货币的白银含量,国库取得了较多的收入,并且弥补了预算赤字,但压力全部积压到俄国农民身上。

一年之后,彼得率军再次向波罗的海行进。这一次,他们首先包围了纳尔瓦外围的一些要塞,彼得笑着对部下说:“我要在这里开一桌炮火盛宴。”很快,外围的要塞纷纷被攻占。

此时纳尔瓦的守将戈恩依然视彼得为手下败将。很快,他的骄横付出了代价,上百门大炮震憾着纳尔瓦城和瑞典人的士气。

彼得接受缅什科夫建议,命令一部分军队换装瑞典军服,演出了一场援军到来的好戏,戈恩果然上当,派军出城夹击,结果一败涂地。纳尔瓦落入彼得手中,戈恩被俘。彼得脱口说出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尊贵的瑞典先生们,这次可真是大快人心!”

此战奠定了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基础,圣彼得堡就建立在这个刚刚夺得的土地,当时只有一座六角形的简陋城堡,却成为日后“北方威尼斯”的摇篮。

而在这一系列的大战中,彼得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他居然亲自率领30艘只配备火枪和榴弹的小船袭击一支瑞典舰队。彼得后来在北方战史中写道: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