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积累物质有财富,虽然小日子过得蛮滋润,但思想却是空虚的、贫乏的;
有的人积累知识的财富,虽然小日子过得清贫点,但思想却是充实的、坦然的;
物质财富可以得而复失,精神的财富却永不枯竭。
美的随笔
书画艺术惊叹
满目昭华,欲叹还惊。
面对那座古代艺术博物馆,我仿佛置身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那些林林总总的历代书法、绘画、碑帖,精细入微,宏大精深,咸集了先秦哲理,魏晋风度,唐宋之容,明清精萃。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精湛而巧妙的技法,和谐一致,融洽无间,风华流美,骚雅动人。
岁月的擅变,社会的兴衰,并没有能够使这些艺术珍品蒙上尘土,沉入泥沙。相反,它们却象江河万里,大树擎天,经历了千载烟波,风雨沧桑,更显示了一种亘古不灭的艺术魅力。清代墨痴的《耜耕图》,层次纵横,立体交叉。那弯弯曲曲的田埂,直通半隐半露的农家宅院。修长的柳丝在微风中摇曳着,披蓑衣的农夫牵牛深耕。在这里我仿佛,嗅到了一种泥土的清香,看到了园圃的美景,领略了一个古代农民愉悦开朗的心境。清代《清山静居图》(佚名),用苍劲有力的笔触,聚声、光、色态于一纸,皴染了“峰崖的峻峭,溪流的激湍”。使我极其自然地联想到了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平淡,自然,含蓄,空灵。
天华物宝,地杰人灵。透过一幅幅书画碑帖的雄浑魄力,仿佛跳动着那些不仅卓绝一时,而且流芳百代的骚人墨客的艺术心灵。王羲之以他独特的仙风神态,为我们留下了他那研美流便,秀逸出群,高妙入神,古今一人的草书对联、碑帖。怀素又用他轩昂洒落的风度,为我们留下了气韵潇洒、墨清精绝、随手千变的狂草千字文。“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墨竹图》,廖廖数笔,神情毕露,吟风泻霜,拂云筛月,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他的“三真”感情——真意,真气,真趣。清代左宗棠在他的戎马生涯中,用他韵格遒劲的笔锋,写下了立意高古的对联:“瑶井玉绳相对晓,仙源云路有时通”。
品赏这些艺术真品,大有胜似“搜奇访古,穷幽探绝”的情趣。在这里,我从另一个侧面,领略了一种“犬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情。清代画家明福的《出猎图》,云烟出没,野径迂回,驰犬射雁,携女载归。那驼峰,那马匹,那征人,禀受自然的精华,传承天地的秀气。唐代画家韩干的《仕马图》,远山如黛,近草锁烟。飞腾的马蹄奔走在广袤的戈壁,具有丰厚沉实之美。张大千曾敦煌临摩壁画三年,也留下了大批古朴典雅的画作,表现了他酷爱边塞生活的高情逸趣和旷古胸怀。
当我神游艺术长河,引古筹今,怎么能不感到在这“邈漫起伏,鱼龙曼衍”的历史进程中,艺术规律也和自然规律一样,新生命在不断萌芽、茁长、成熟,怎不期望在这生生不息的时代潮流中,涌现出更多更美的艺术珍品。
《天鹅湖》断想
皎洁的月光下,竟是这样的静穆、幽美,天鹅款款起舞。
这古老的《天鹅湖》,屡演不衰,脍炙人口,使多少人为之倾倒,奥妙在何?
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用优美的旋律,把支离破碎的意境融为一体,开了“交响舞蹈”的先声。
是伊凡诺夫的舞蹈设计,演员的外形、动作,在天鹅湖的诗意中,珠联璧合,表现了人和人的感情世界。
《琵琶行》的魅力
华赡绮丽,流芳千古。
我吟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就如一台悲壮感人的舞剧帷幕轻启,那漂沦憔悴,年长色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跃然眼前。那悠扬跌宕,潇洒抒情,感人泪下的琵琶旋律莹绕耳际。
诗人以凝练深邃,酝涵博广,壮浪纵姿的笔锋,勾勒出了一幅沉雄悲壮历史画卷。星移斗转,沧桑沉浮,年代湮远,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琵琶行的欣赏者——我,仍然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在惊叹之余,我常常思忖,《琵琶行》如此动人情怀,耐人回味,千愁绝唱,其艺窍在何,魅力何来?
《琵琶行》是作者得罪了权势,遭到排摈,在鱼目笑珠、楚人贱璞的境遇中吟唱的,尽管内心抑郁,感伤意味浓厚,但具有非常明显的现实意义。在那深秋时节,诗人送客于湓浦口,遇到了一位琵琶女,她因“年长色衰,委身于贾人妇”,而贾人“重利轻离别”,使她独守空船,生活落寞。“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于一种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和尊重,使诗人把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很自然地联系起来。诗人高度赞扬了琵琶女的绝技,细腻地描绘了她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黑暗社会的怨愤和贬谪的不满。
这是一篇浑然天成、无懈可击的艺术整体,形象完整丰富,韵味含蓄深长,音韵和谐婉转,语言精炼自然,感情真挚绵邈,恰如长歌当哭,力透纸背,骚雅动人。
读诗拾零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杜甫名诗《吕夜书》中的名句。
杜甫因诗成名,官至左拾遗。不久,因事获罪,弃官西去,愤怒地喊出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罢官后的杜甫,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这种东飘西荡,简直就象在空旷的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在毫无目的的飞来飞去。
沙鸥,一种水鸟,白羽短颈,常常集在沙洲上。诗人见鸥想己,形象地比喻自己孤独苦闷的飘泊生涯。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宁静之美
宁静,是一种值得坚守的美的境界
宁静,是一份值得向往的美的情操。
清静寡欲,不慕荣利为之宁静。修身凝神,冷静观察为之宁静。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诸葛亮《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长期身居闹市的我,听惯了噪声盈耳的市尘扰攘,忙惯了物欲汹汹的衣食所牵,似乎是一种心如浮藻,意志浑浑,志趣消弭,精神无所栖息的感觉,总想寻找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滋养一片淡泊的心境。
于是,我想到了静游之美。或阳光初撒的清晨,或微风拂面的黄昏,总觉得这个时候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城市的街道、郊外的田野在号唤着。自己不知不觉便有了从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挣脱出来,以平稳的步伐,平意的姿式,平和的心境,漫步走上了平静的路,去散步了。走着走着,远离了如麻矛盾,炽烈红尘,狡诈奸佞,阿谀奉迎,所有的烦扰都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默契,在纷繁中开辟栖居寻找自我。我虽不是孤独的卢梭,没有那么多的遐想和奇思。但也往往面对一弯清凉皎洁的月,一片婀娜飘舞的雪,一抹幽美轻柔的霞,一股掠过的风,一片幽深的林木,一条无名的乡间小路,不时钩起对往事的回顾,对人生的顿悟,无不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宁静之美。尤其是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心情最为最为美好,安静而古朴,淡泊而深沉。一路上,晚霞、树木、青草、野花、庄稼以及夹杂着花木香的空气如影随形,让你感动莫名。在这昏黄的温暖中你可以一边漫不经心地走着,一边随意地设计人生,沉浸在幻想之中。所思所感像无垠的土地纵情地燃烧,往日情怀也在此刻舒缓的节奏中交织成诗。封闭已久的心灵渐渐开朗了起来。
于是,我想到了静读之美。古人说过:“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事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列首。我悟出一理:“静读是福人自知,书福不享非君子。”每每入夜,市声渐息,面灯捧读,与名家对话,体味文字的妙韵,品藻纸上的风景,感受文字灵性和思想的长存,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展现在眼前,令人沉吟叩弹。其情其景,胜似酣啜一盅酷茶,畅饮一杯浓酒。心境是何等的闲逸静宜,心静难得读书美。使浮躁的心日渐沉静。通常,一抹灯光,一缕茶香,一卷诗书,一叠素笺,一分怡然,便是一个丰盈的世界。静读的时候,没有世俗的纷纷扰扰,没有欲望的羁羁绊绊,人心就会像明镜一般,反观其身,反思其性。于踽踽灯影中读出嫣然笑靥,于行行字距间读出温暖如初,于启承转合中读出素颜适从。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之春秋,今之网文,玲珑素心,悟悦自心。只有此时,人才是真人,物才是真物,理才是真理,情才是真情。也只有此时的心,便像是一朵莲花开,于尘世中独立绽放,于喧嚣中宁静淡然,与淖泥中艳而不俗,与纷争中平静如初。
于是,我想到了静听之美。闲来无事之时,我总爱静静的坐在一张木椅上,从容的闭着眼睛,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清新和人间所有的声息。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资治通鉴》:“夜阑卧听风吹雨”。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听出了一种境界,听出了一种学识,也听出了世间万事万物之理。我辈没有故人的灵气和天赋,但也深知静听之美。时时处处,屏其气,凝其神,静听一切。静听风雨之声,声声有韵;静听世事之声,声声有理;静听心弦之声,声声有情。听音乐,听流水,听鸟呜,听人们的吵闹之声。对人则听其言观其行,对物则听其自然,不做评论,任各冲声音冲刷自已烦乱的思绪,任各类吵杂净化自己沉郁的心灵。在这里,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有时甚至是伤感的。我感到,所有的尘埃,都将静听中消失殆尽,留下一片生命的绿阴,一片纯净的蓝天,一片洁净亮丽的心情。这是因为,听天籁能忘却人间的烦恼,听清音能排遣心中的杂声,听诗韵能消除周身的疲倦。静听,就是要保留一份和谐,创造一种氛围,不让它因为我们一时的贪婪而受到永久的伤害。
于是,我想到了静思之美。静思是谨守心灵的宁静的一种最隹方式,一种深邃幽远的人生境界。在这是一块不易受侵扰的领地,往往能够既能见己心,清醒客观地反省自身,也可审视他人,鉴别人心。我也不知道什麽时候爱上了宁静之夜,爱上夜间的静思。当我迷惑无解、彷徨无助的时候,我会潜入万籁寂静的夜,让自己的思绪融进快乐的小溪,潺潺地淌在心田。在静谧而深沉的氛围中,在温柔面清醒的状态中,让天地之灵为我释放精神的枷锁,让让人间秀气驱走我心灵的荫翳。在静思中,人间干戈扰攘之声被涤荡殆尽,前尘影事,了无踪迹。这时候只觉得心中如满谷的落英缤纷,思想的静水汩汩欲流。只有无拘无束地静思,才能驰骋探究自己的内心是清淡还是孤寂,是纯洁还是肮脏,是高尚还是卑微,是清醇还是苦涩。这种静思,潇洒出尘,比之行为更为放达,更为理智,更能使人倾注,因而也就更难得,更值得令人珍视、令人回味。“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静能养气”,“静能明志”,“静能致远”,这一连串的词藻,其实只表达了一种意思,应时刻让心灵谨守心灵的宁静,多一些静思,多一份理知,多一种聪慧,让自己的一生过得丰富而安静.
于是,我想到了静谈之美。世界如此之大,大到了无限;时间如此之长,长到了永远;然而世界又如此小,小到了一点;时间又如此之短,短到了瞬间。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也是一样,到底隔多远,又是多久,到底贴得多近,又多紧?只有人与人的沟通,心与心的交谈,才能消除隔膜相互理解。有朋友相聚,推心置腹地交谈。或天下奇闻,或人间真情,或读书隅得,天南海北,海阔天空,性情所至。这种人与人、心与心的静谈,绝不是高朋满座满的高谈阔论,也不是庸人无事的牢骚满腹,更不是消磨时光的胡吹乱侃。而是心灵与心灵的感应所形成的一片浓荫,人间独有的温暖,以脉脉的情愫给心灵以抚慰和关怀,让静谈者逸出世网,摆脱世俗,享受一种任运逸达、自我陶醉的良好的心态和洒脱人生。陶渊明有诗云:“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任他门外闹纷纷,掩上柴扉只不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宁静,或祥和,或谦逊。一盏沽酒,几杯清茶,三两鸿儒,些许文字,谁与比兴?谁于抵达?足矣!乐矣!乃人生至美境界矣!
静游、静读、静听、静思、静谈,这是我在世俗的夹缝中,为自己营造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港湾;这是我在浮躁的生活中,为自己创造的一种静谧逸致的生命情趣,这是我在喧闹的市井中,为自己开拓的一种涤净心灵的纯美清泉。我想,能拥有和沉浸于宁静与淡泊,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淋漓的享受,一种纯真的体验,一种至美的人生。
<a href=;起点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
朴素之美
朴,原意是未经加工的木材。
素,原意是没有染色的白绢。
朴素,是一种美,是一种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是人的生命里独有的内在感情。
朴素美,是一种自然的本色,是一种内在气质,是一种崇高境界。
朴素美,是一个人的仪表所流露出的一种自然美。眉清目秀,举止优雅,仪态大方,没有拿腔作势,没有愁眉苦脸,没有油头粉面,就能给人以美的印象;身体健壮,脸色红润,头发乌亮,没有懒散怠意,没有老态胧仲,没有病魔缠身,也能给人以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美感。
朴素美,是一个人的穿戴所表现出的一种平朴美。一个人不管穿新穿旧,穿长穿短,穿棉穿单,如果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同样也能给人一种穿着美的感受。如果邋邋遢遢,不整不洁,花里胡稍,穿得再高档,再华丽,也就不是美了,而是丑了。
素者至美,朴也无敌。朴素美,包括:不雕琢修饰,不包装遮掩;不追求时尚,不随波逐流;不矫情做作,不张扬卖弄;不注重名位,不出人头地;不艳羡强者,不嫉妒同行;不贪图享受,不溺于安逸;不甘于平庸,不无所作为;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
最具扑素美的,是那种具有天然本色的女人们,这种女人的美,不加任何修饰,淡雅洁净,是朴素美的极至。她们往往脸上没有一点脂粉,也没有刻意的打扮,而她们的健康体魄,红润面颊,素洁着装,就是朴素天然,出落大方,有着一种自然风韵。俄国作家屠格捏夫在《贵族之家》中曾描写:“在她那健康的、圆圆的、美丽的脸上,每一处都闪发着青春的光彩;她的眼睛是可爱的,从淡淡的眉毛下面含情凝注;一丝微笑掠过她富于表情的唇际;她的头,她的手臂,她的颈项,全都姿态美丽——所有这一切,全都显示着优美的情操;她的装束尤其雅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三位春姑娘的扑素美:“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儿,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人们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穷山恶水也出美女。美女,历来都出之于偏僻而贫穷的山村乡野,如西施、昭君、刘三姐、阿诗玛等,她们都是山野养育的大美人,因为姿色出众,才成了美的化身。
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平常心态、平实生活的人们。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写:“他在那里,独自一个人,虔诚,恬静,爱惜一切,拿自己心中的谧静去比拟太空的谧静,从黑暗中去感受星斗有形的美和上帝无形的美”。英国作家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说道:“她们自身和周围的大自然合成了一个有机体,各部分都快乐和谐地互相贯彻。她们和天上的星星月亮一样的高远,星星月亮也和她们一样地热烈”。
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真正懂得美,追术美的人们。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美”,所以把本真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只有保持事物本色、本真的东西,普天之下没有可以和他比美。唐代诗人追求纯朴安静、放纵山林,才写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全文用词清新、朴素,意境超脱,可真正算得上是一种极富诗意的朴素美。
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文化修养很高的大师们。鲁迅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得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书“一”’字(阿果《一面》)。史沫特莱是一位一头花白的栗色头发,深邃的的蓝灰色眼睛明亮如夏夜的星子,稍稍显得宽大的薄嘴唇经常闭得很紧。完全不加修饰,甚至有点落拓不羁,一个气概不凡年约五十不到的外国女人(何为《大地的女儿》)。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坐在那里,两手支着下腭,在他的手指间飘动着他那银白的长须,他凝望着海的远处,而同时浅绿色的小浪却柔顺地、亲热地向他的脚边滚来……(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
最具朴素美的,是那些大智大慧的伟人。在高尔基的笔下,列宁是一位朴素的伟人。他在《列宁》中说:“我所预料的列宁并不是这样,我觉得他缺少着什么东西。用喉音卷着‘P’,把两手交叉地Сhā在腋下,他很洒脱地站着。总之,这个人太扑素了,在他的身上感觉不到有丝亳的‘领袖’风度”。在中国作家的笔下,毛主席也是一位朴素的伟人。方纪在《挥手之间》说:“主席永远穿着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他魁武的身影,温和的脸,明净的额,慈祥的目光,热情有力的声音,时时出现在会场上,课堂上,杨家岭山下的大道边”。在范长江的眼中,战争年代的周恩来,同样具人诱人的朴素美。他在《陕北之行》中说:周恩来“他有一双精神而朴质的眼神,黑而粗的须发,现在虽然已经剃得很光,他的皮肤中所藏浓黑的发根,还清晰地去露在外面。”后来,周恩来鼓励和教育侄子到基层锻炼,并送他一句话作为勉励:“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用朴素美来教诲晚辈,周恩来堪称典范。
朴素之美,完全是自然的,天赋的,无论怎样的人工巧饰,也是难以达到的。
希特勒当年不可一世,但在人们看来,他却是衣冠楚楚的大流氓。美国沃克在《战争风云》中写道:“希特勒……是个矮小的人,头发象囚犯一样剪得很短……他身上的白领带和燕尾服仍旧嫌大,那派头真有点象查利·卓别林扮演的衣冠楚楚的大流氓”。在好战*者墨索里尼身上,同样寻找不到一星半点的朴素美。沃克同样在《战争风云》中说:“墨索里尼个子很小,穿着一件带皱褶的苏格兰呢上衣、运动衫、黑裤子和一双棕色的和白色的马靴……他鼓起的眼睛含着一种意大利式的温和,笑得很厉害,但含着讽剌意味,很庸俗”。
那些一夜暴富而豪奢,财巨业大而悭吝,位高权重而尚排场,官小职微而怀谄相的人,与朴素之美一概无缘。那些华屋豪宅,香车美女,力追“时尚”,消费求高,排场奢华,浮嚣世风的人,与朴素之美相去甚远。那些投机取巧,沉浮官场,贪得无厌,追名逐利,玩世不恭的人,与朴素之美毫不沾边。那些声色诱惑,假名伪实,装腔作势,装扮妖冶,内心空虚的人,与朴素之美水火不容。正如俄国屠格涅夫在《春潮》中描写的那样:“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啊!象一朵怒放的鲜花:那双贪婪的、发亮的、邪魔的眼晴睁得很大;嘴和鼻孔也张开着,贪婪地吸着气;她直望着前面,似乎想要把所有见到的一切:大地、天空、太阳以至空气都占为己有”。
朴素之美,是一种自然美。美在不浓艳,不华丽,不谄媚,不娇贵,不粉饰,不庸俗。
朴素之美,是一种心灵美。美在不浮华,不奢侈,不贪婪,不吝啬,不浮夸;不虚假。
朴素之美,同样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一种优良的传统;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生命的动力,一种酝酿力量的源泉,一种藏掖闪电的渊薮。
朴素之美,并不是粗陋,也不是苍白。而是带着几分诗意,几分感悟,几分希冀,几分平淡的生活,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的追求。
女人之美
女人天生丽质。女人天生爱美。
文学家把那些“端庄贤淑”、“雍容华贵”、“温柔的体”、“靓丽大方”、“娉娉婷婷”、“亭亭玉立”、“美若天仙”、“美似睡莲”、“艳若桃李”等美的词汇都赋予了女人,似乎女人就应该是美的化身、美的代名词。美丽的女人本身便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道曲径通幽的风景。欣赏女人的过程就是欣赏美的过程。
只有懂得欣赏女人,才是懂得美,懂得生活。
中国古代,最懂得欣赏女人美的当数穆天子。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是一位天上众神统治者,有着温文儒雅、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熟谙世情的美。周穆王看惯了人间美女,还想会一会天上的美神。有一年,他乘坐由造父驾驭的八骏之车周游天下,西巡到了昆仑山,拿出白圭玄壁等玉器去拜见西王母。第二天,人神共饮美酒,共渡爱河,当是一段最古老的佳话。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当上帝把夏娃领到亚当跟前时,亚当立刻被夏娃的女性之美征服了,意识到这个女人与自己生命的联系,他心中充满了快慰和满意,脱口便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啊!”
腊神宙斯神,虽多次与众女神及凡人幽会,却只属意于女神赫拉。一次,他看到赫拉在阿尔戈斯附近的树林里悠闲漫步,便立即降下一阵暴雨,自己则化作杜鹃,佯装躲雨,藏于赫拉衣襟内,然后现出原形,拥抱赫拉,并发誓非赫拉不娶。据说,宙斯与赫拉秘密结合三百年后,宙斯才将此事向众神宣告。在宙斯与赫拉的婚宴上,盖娅以圣园的金苹果相赠。
在神仙眼中,女人的美是惊世赅俗的,是崇高无尚的,是一种永远的诱惑。
正因为有了女人的美,才有了艺术的美。在世界艺术史上关于女人美的作品,汗牛充栋。但最能体现女性美的还要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达·芬奇是伟大的,他竟然能够捕捉到人类那么难以捕捉、那么难以领会的表情,而且还能用他的画笔将这些表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赋予了人物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彩。蒙娜·丽莎那丝神秘的微笑,既有欣喜,又有悲伤,既有惆怅,又有希望。那丰富复杂的感情、那变幻莫测的心境跃然纸上,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联想。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
中国有句成语,说是“环肥燕瘦,各擅其美”。杨贵妃的丰满,赵飞燕的苗条,说明女人的美不同,各有各好看的地方。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杨贵妃美在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长歌舞。赵飞燕美在秀丽姿容,轻盈身材,妖冶冷艳,舞技绝妙。
《红楼梦》对女性美的描写极富特色,绘形传神。林黛玉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她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淡而不俗,清丽高雅。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透露出“潇湘纪子”自然洒脱的“*态度”。薛宝钗的美,肌骨莹滑,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圆滑的,八面玲珑的人。相比较,王熙凤的美就逊色了,虽然她头土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色宫绦。但却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替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可谓是笑里藏刀的辣子。
“知书达理,大方有度”是大家闺秀之美。.她们总是气质沉稳,眉目疏朗,喜怒哀乐不全形于色,待人接物礼貌周全。长辈称赞,同辈欣赏。其爱情方式也是以诗传情,以文结友,让爱的烈焰在内心奔腾,有是一种“柏拉图”之爱。这些,都是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而见多识广的原因。《世说新语》说:“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朦胧之美
中国有许多有关“清晰之美”的词汇,说话要求“开门见山”,不能含糊其辞;办事要求“丁是丁,卯是卯”,不能混乱不堪;看景要“一揽无余”,不能模糊不清。写文章要求“思路清晰”,不能杂乱无章。清晰,所带给人们的美感是极具震撼力的,是一种不需要虚假的实在,是一种不需要隐藏的明了,是一种暴露无疑的呈现。
但是,清晰的强烈质感和朦胧的浓厚诗意,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相辅相成。生活中需要有朦胧的意韵,才能懂得领略朦胧之美,才能懂得品味生活真谛;艺术中需要有朦胧的意境,才能感受那种不甚清晰的美,才能给我带来的新鲜感和神秘感。午夜的万家灯火之美,太空的星光灿烂之美,清晨的雾里看花之美,山间的霁云缭绕的之美,水中的波光滟滟之美,大漠的海市蜃楼之美,园林的曲径通幽之美,农田的轻纱笼罩之美,美就美在,朦朦胧胧,缥缥缈缈,虚虚幻幻,如歌似梦,若即若离。有猜想的余地,有推测的可能,有回味的成份,有发挥的天地,才有情趣,才能动人,才是至美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