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书包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第二书包网 > 新华夏荣光 > 6.发展[三]

6.发展[三]

伴随着581年隋朝的建立,成就并非来自载人航天.虽然那几位早就训练完毕得宇航员都急着上太空转几圈.只是因为几年前发­射­地飞船的技术理论是落后得.制造那几艘飞船更多是为锻炼工程技术水平,载人宇航倒是次要.所以,宇航员啊,先在模拟舱里多待几年吧!

忙完了几次没前途得氢氧动力飞船发­射­,验证了理论则可.工程院主要力量开始致力于核动力飞船的设计建造和核聚变的控制实验.那几个宇航员使用地模拟训练设备,其实就是以核动力飞船为蓝本设计地.

589年,第一次核聚变控制实验结束,首次观察到了两分钟的可控核聚变过程,记录整理了实验数据后,科学家们进入了更深层次得实验.590年,杨坚刚刚消灭陈国,统一南北,工程院也完成了飞船用核动动力发动机制造.

611年,两位飞船总体主设计师,李春和宇文恺丢掉他们城建和造桥的社会副业,联手将第一艘核动力发船设计建造出来.因为在猴子身上热了点麻烦,所以空间救生专家为宇航员设计了救生装置,并用最快速度制造出来.宇航员对迟迟不能上太空意见大了去了.

救生装置可保证飞船万一失事,可帮助宇航员逃脱并维持四十天的生命需要,不过,[神仙]可以坚持四十天,普通人能熬四天就不错了.当然,上一代的氢氧动力飞船要拉一艘出来备用.

似乎为迎接大唐盛世到来,因种种原因,首次载人航天拖延到了618年才进行.4月27日,飞船升空,激动欣喜得宇航员杨晋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英雄,一个人在孤寂得太空待了六天.可自由变轨地飞船穿梭于近地轨道和同步轨道,做了大量实验,替工程院还了一部分债.2003年,一脸沉稳随意的杨伟利慢步跨入神舟号飞船,升空后,随手玩弄着铅笔,返回后,微笑着钻出回收舱.二十世纪末,华国为糊弄对手,从绝密资料库中翻出第一代飞船的设计图制造了神舟飞船.当时,华国星际部队正在几十万光年外与侵略者浴血苦战,国家正忙于对星战前线的支持.只因为政治缘由,不得不显示一点......不,是一丁丁点儿实力.没有必要,也没多余得材料造一艘星际战舰出来显摆.在杨伟利之前,华国的宇航员[星际战士]以千万计.而他本人正是接受着超空间宇航训练地人员,去驾驶原始飞船,怎么兴高采烈得起来.

620年,可说是传承书院历史上间距时间最短得同类试验了.4月19日,又一艘飞船升空,任务是对月球进行实得勘测,人类将第一次踏上另一颗星球.

二十一小时另七分钟后,飞船整体降落月球表面,兴奋欲狂得宇航员驾着月球车跑出了几百公里,考查了月球的环境与元素成份,带回地球一吨重的各类实物标本,可见飞船载量之大.可当后来有人问指令长罗元开月球之旅有何感受时,罗指令长感叹道:当我刚刚踏上月球时,还感到自己很伟大,可看到茫茫星空时,才知道自己太渺小了,我们才刚起步......

是的,刚起步.就工程院来说,制造出能适应各类恶劣环境的新材料是当务之急.七世纪开始后,工程技术上的迫切需要稍稍缓解,所谓稍缓就是说宇航所需要地特种合金,因其重要­性­而能免强满足,使宇航工程的步子迈大了点.比如,第一艘核动力飞船主体结构就是以适应核聚变动力系统而建造.总体生产能力的不足,使传承书院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重复使用飞船.当然,其实这是必要必需得发展方向.

624年,用于宇航地聚变发动机出世,飞船上原装的裂变发动机被拆下来改成小型核电站,继续奉献.而换装了新型动力系统的飞船从起飞到降落月球,只用了两小时十四分,速度提高了十几倍.月球太近了,虽然只是第二次登上她,宇航员心中几乎没什么成就感了,可传承书院并没有近期飞向更远星球的打算.立刻飞出太阳系,飞行时间肯定很长,来回需要数年时间.即便核动力发展到极限,它所推动地宇航器也只能在太阳系内做做清洁工作,基站还不能完全设在地球上.之所以那将近百年时间不遗余力得进行这明知落后得试验,完全是为了积累工程经验和早日让人类初步认识太空这两点,到624年,目的已经达到了.飞船除了会不断改进外,此后的任务在于配合其它技术的检验,没有意外突发事件,就在地月系间转悠,突破太阳系是更先进技术的责任.因此,在全新动力系统出现前,宇航工程失去了老大地位,直到670年.

宇航任务减轻后,工作重心转移到了高能物理领域,宇航工程的动力原本主要来自高能物理上的成就.工程院建造了质子加速器,电子对撞机,粒子实验室等等.科学家一看到了核动力的极限,怎不急着找寻更强劲得动力源呢!

开始的成就并不突出,副产品倒是不少.627年,通过对中微子穿透力的试验,高能物理实验室与工程院一起研制成功了[粒子透­射­成像雷达].­性­能之高,远超电磁雷达,因为超强穿透力的中微子雷达至少使地球上的一切无所遁形.这个无意间的发明,其实是超空间探测与通迅技术的雏形.透­射­成像技术也是传承书院少有得长时间较大规模应用的几项技术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既无法也不能调动宇航战士和星战物资参战地华国,就是使用了封存许久得粒子透­射­成像雷达.当时的所谓发达国家对此毫无办法,无论是战机战舰,甚或是大潜深的核潜艇,都无法逃过透­射­成像技术的锁定.要知道,中微子可轻易穿透地球,而能量几乎没有损失,千把米蛇的海水又算得了什么呢!

629年,应地质与矿物专家要求,又发明了元素感应仪器.将要求的元素特­性­输入电脑,与透­射­成像技术结合寻找特定元素,大大减轻了寻找各类能源物质的难度.

631年,高能物理专家在一次试验中证实了反物质的存在,并初步看到了反物质蕴涵得强大力量.与核能比起来,反物质就像一个力拔千均得大力士,核能不过是个婴儿.可要控制这大力士,将是一个艰难得过程,事实的确如此,直到八百年后的明朝,第一台并不成输得反物质发动机才研制出来.不过一行大师在其后的几次试验后做出地<<关于反物质之利用前景>>的总结论文,为日后的反物质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后世专家们必知得理论基础之一.

反物质不能短时间内控制,却给了科学家一个研究课题.只是公元七世纪的科学家是要让高能粒子成为动力.难度自然也有,相对于反物质利用,进展可快多了.660年,杰出得空间动力专家李淳风分析了大量高能物理试验报告后,写出了<<粒子发动机的应用构想>>论文.文中­精­到得阐述了粒子推进的希望就在眼前.这篇论文成为推起了新一论宇航探索Gao潮到来地主因之一.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