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主因是在667年,发射到火星的无人探测器使用透射成像技术发现了火星地下的史前文明遗迹.这一重大发现直接使宇航工程再次上升到优先地位.可当时的粒子发动机还没制造出来,因而核动力得以担当重任.工程院用三年时间建造了一艘使用了更先进更大推力聚变发动机的大型飞船,以便将多得多的设备与人员送往火星.
670年2月,黑竹沟宇航基地,承载着九十七位专家和一千一百吨设备的大型飞船拔地而起,朝火星飞去.不得不说,核动力飞船在太阳系内工作还是勉强胜任得,何况火星并不远.也因这是传承书院所掌握地技术成熟又够迅捷得唯一动力技术.
二十七个小时,速度超过每秒千公里的飞船抵达目标,降落在火星史前文明遗址附近.研究了几不可见地地面建筑后,又找到了庞大得地下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各种蛛丝马迹判断,眼前的火星史前文明,技术水平不高于传承书院.可他们留下的大规模地下工程却帮了传承书院的忙.
时至唐代,在工程院努力下,各类试验进行地越来越多,造成保密工作越来越难,传承书院正想着怎么妥善解决这矛盾呢.
火星考察队在工作十几天后,返回地球时带回大量考查资料.而考察队队长,天文学家袁天罡提出了利用火星现成地下工程做基地的可能,此提议得到了绝大多数科学家赞同.
很快,传承书院正式做出了在火星建设大型科研基地的决定,为了试验保密需要,行动刻不容缓,即时执行.因而,在短期里,粒子动力飞船难以进入实际应用地情况下,本该进入文物仓库的核动力飞船得以[飞黄腾达],一次性需要制造几艘出来,以应对高强度空间运输任务.别说,核动力注定该有很长寿命.专家们不断努力,成果也不少,但粒子推进系统进入应用终究用了很长时间,核动力飞船得以从始至终担负着火星基地建设.因为第一台粒子发动机到761年才诞生.诞生地正是火星基地,而且第一代粒子发动机的功能并不强于最好的聚变动力系统.而将人类推向超空间宇航边缘的质子发动机直到宋代才研制成功.也因此,火星上这个大型基地的建设整整用去了七十年时间,直到742年才完全建成.其间,有好事者在基地附近的飞船起降场雕了个人面塑像用以导航.几百年后,起降场完全废弃,塑像却因其纪念意义而没销毁.二十世纪时,被某国的无人探测器拍了下来,引起当时世界大惊小怪了多年.
说到超空间宇航,其理论正是唐代科学家提出地.因为对宇航速度要求快速提高,而早在周朝之前,科学家就知道宇宙的广袤,恒星间距离遥远.这偏偏更使人对星空的向往与日俱增.到了唐代,载人宇航的迅速发展,使严谨得科学家也禁不住幻想连连.775年,第二代粒子动力系统功能远超核动力,相关技术还在继续进步.可更敏锐更具紧迫感的科学家发现,最多只能达到亚光速的粒子推进技术对于星际探索还是那样太慢了.当时的反物质应用技术还没头绪,事实上,反物质推进技术同样满足不了科学家越来越深远得目光,后世对此做出了证实.因此,超常规宇航理论进入唐代科学家想象中.
886年,空间物理学家王孝通提出了时间静止,速度无限的超空间隧道假想学说.此理论刚提出时,许多科学家都难以理解,王孝通甚至受到一些善意批评.可这个理论却是有着一定科学根据的,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自然有许多错误得判断,但其思想堪称高瞻远瞩.后世科学家一直给他以极高评价.
王孝通的理论在唐代是个假想,但另一个前朝科学假想却成为现实,那是650年11月9日.这项成就似乎不是科技,所以发生时间更早,却搁在最后才提及.
人体潜能和医学家孙思邈发展拓深了南朝陶弘景提出地[真空生存]假想.陶弘景认为,某些经过特别锻炼地人应该可以生存于真空中.而孙思邈就认定了这个假想研究下去,在他不懈得探索与修炼后,终于亲身证实了真空生存的可行性.
那天,一艘磁动力近地飞船在四万米高空放下了一只合金丝吊篮.六十九岁,却正当壮年的孙思邈坐在篮内,直接暴露在稀薄得大气里,未穿任何防具,四万米,是他有绝对把握得高度.飞船拉着吊篮慢慢上升,五万米,六万米,深厚得元气在孙的体表形成了保护层,体内则形成了一个自维持小循环.就这样,他坚持到了十二万米近乎真空的高空才被拉回船舱.虽然体力与元气耗损严重,神情萎靡不振,但试验成功了.传承书院停滞不前两千年的人体潜能迎来了又一次进步高锋.
这次试验的成功被传承书院称许为两千年来第一成就.当初进入机构的修炼奇人虽早已和科学家们融为一体,却在两千年后一鸣惊人.
体能文明关键在于身体适应能力和领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明.学生能明了能修炼就一切都好.想不明白,身体不能适应,那一切都白搭,别人帮不上忙.华夏精英在远古逐鹿之战时,体能文明就有了相当表现,大洪水时期,高手可轻易降伏猛兽,到了商末,已经被常人视为神明了.但任何文明发展中,都难免有高峰有低潮,正是商末周初,体能文明的关卡到来,进步明显停滞不前了.两千年啊,一朝突破,第一成就的确当之无愧.
0 0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