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势变化得如此迅速,着实超出了易衡的预料,周天子倒是要好一点,从各大诸侯国加快吞灭较小的诸侯国,而且还没有产生冲突的时候,周天子就明白了,周室的国祚即将到达终点。
周天子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坚决不肯下诏废除易衡的风君之外,并且还要赐予易衡王爵和九锡之礼,以此来肯定易衡的贡献。
周天子再次下诏,诏书上很明确的点出了易衡的贡献,一是驱逐外族入侵,大败匈奴大军,导致匈奴俯首称臣,此乃盖世之攻,二乃除了风国之外,其他诸侯国根本没有履行诸侯的职责,连最基本的年年进贡都无法达到,反观风国却是年年进贡,每逢周室有重大庆祝活动之时,皆是派出使者前来恭贺,三是风国最为爱惜百姓,这一点毋庸置疑,并且多次推辞天子地赏赐,数次拒绝加九锡和王爵,反观其他诸侯国,不仅毫无奉献,还要过多的索求,要么就是索求王爵,要么就是索求莫名其妙地征伐檄文。
诏书的最后一点,周天子再次强调了他的身份,他依然是天下共主!已经所有的事情他都能忍,吞灭宋国、中山国的时候,他能接受,唯独下诏征伐风国之事,他坚决不同意,告知其他6国,要么攻破都邑,直接砍死他,另立一个新的天子,否则他不会下诏废除易衡的国君之位,更不会下诏讨伐风国。
周室这是难得的硬气,哪怕6国皆是派出了大军,周天子依然不予理会,扬言要么攻破都邑杀了他,否则不可能改变心意,要想周室下诏征伐风国,只有他死了才行。
易衡也是大为感动,没想到周天子到了如此的地步,依然不肯做出对风国不利之事。
周室除了天子之外,其他人却没有那么硬气,没办法全天下仅剩7个诸侯国,如今有6家都在风国的对立面,周室如此式微的情况下,硬扛到底没有必要,还不如顺势做出‘正确’的决定,反正天子的诏书如今跟厕纸没什么区别,根本没有人会在乎。
周天子下令敢于谏言者,杀无赦!摆明了态度,坚决不下诏,扬言要么攻破都邑杀他了,否则没有可能。
这下6国有些犯难了,燕王是个暴脾气,认为周天子现在有名无实,完全就是个废物,杀了就杀了,并且认为周室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与风国关系如此亲密,继续留着周室简直就是多此一举,不如趁机摧毁周室,大家互相称王岂不美哉。
楚王认为燕王就是个榆木脑袋,天子存在自然有他的道理,如今周室的城邑不多,仅剩几个而已,周室顶多养活1到2万的军士,根本无法左右天下大势,如此的周室还要消灭,简直就是愚蠢。
楚王反正不同于攻破都邑,杀死天子,更加不同意直接废除周室,这种千古骂名楚王可不想背负,直言燕国要做的话,他也没有意见,但是楚国的军士坚决不能参加攻城战役。
齐王同样有所顾忌,周室再怎么式微,依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王平时不听诏令也就算了,攻打都邑杀死天子,这也太大逆不道了,齐王也不想背上这种罪名。
赵王却是觉得互相称王可以,攻打都邑不行,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下诏讨伐风国,想要从大义上压制风国一头,你把周天子杀了,瞬间从大义的一方变成不义的一方,且不是跟初衷相违背。
威王却表示要做就做到位,周室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已经存在了数千年,早就应该废除了,直言各大诸侯王,谁想位居天子之下?
韩王的想法与燕、威差不多,认为攻打风国乃是必须之事,如今周室不下诏的话,那么留不听话的周室干什么?给自己添堵不成?周天子已经摆明了车马,全力站在易衡的一方,长痛不如短痛,直接快刀斩乱麻,攻破都邑,诛杀天子,宣告周室灭亡!
楚齐两王不太理解威韩两王的心态,倒是能理解燕王,毕竟燕国最近膨胀得厉害,吞灭的疆域极多,有些目空一切很是正常,倒是威韩两国为何要如此急切地灭掉周室,让楚齐两王有些想不通。
最后赵国居中调解,认为目前6国之中3家赞成攻城,3家反对,那么就按照周礼的方式来解决,利用抓阄占卜,决定周室的存亡。
周天子估计知道这个决定之后,得口吐鲜血,赵国简直太坏了,用周礼的方式来灭亡周室,堪称杀人还要诛心。
易衡此时很焦急却没有办法,周室被围得特别突然,情报网虽然有显示,但是碍于两地之间的距离,等易衡收到情报的时候,几个国家的大军已经到达,等易衡还在权衡利弊之时,六王已经开始抓阄占卜。
最后的结果很显然周室气数已尽,命有此劫,6王对此没有任何意见,毕竟之前已经说好,按照抓阄的结果行动,结果就是周室该绝,这只能怪天意了。
周天子已经察觉到国祚岌岌可危,各国军队已经开始布置攻城器械,搭建高台,准备攻破都邑。
周天子此时悲从心来,没想到他成了周室的末代天子,如今事已至此,周天子也不打算屈服,开始调兵遣将,全力防守都邑,不论如何也不打算开门投降。
周天子这是起了玉石俱焚之心,都邑内的军民皆是悲愤不已,说到底周室依然是正统,依然是天下共主,结果却被六国围攻,这份情绪很难让人不悲愤。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