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军都要习惯这种无穷无尽的骚扰了,甚至产生了疑惑,这群人都不会累的吗?为什么随时随地都出现在大军的周围,真就是不睡觉呗。
郑幡已经放弃了之前的计划,风骑的战斗力的确要比燕骑高一个档次,更加重要的是风军配合相当娴熟,燕军根本占不到便宜,真要论游击和骚扰,燕军那是拍马都赶不上风军。
郑幡现在的计划是先占领紧邻威国边境的郡城,随后分出一部分军士在叶峰关,这样做的话,就能保证燕军两面都有退路和补给,同样也能给风国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易衡同样发现了这一点,奈何叶峰关不能继续坚守,上次阻拦齐军已经造成了叶峰关严重受损,现在的叶峰关形同虚设,城防器械全毁,墙面坍塌严重,无险可守,无器可用,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叶峰关,葬送太多的军士并不划算。
至于燕军想要占据威国一带的城池,易衡同样采取放任的态度,一城一地的丢失并不可怕,整个长丰郡宽广无比,燕军妄图依靠两侧来夹攻那是相当的不现实,并且还会分流燕军的将士,这对于风国来讲,乃是有利无害。
郑幡的思路没有太大的问题,徐徐占领,直到完全吞并整个长丰郡,同时还能堵住张燕的退路,支援燕国境内,赶出一直为非作歹的风骑,确保补给不会再被切断。
问题在于燕军真能完全封锁边境线,确保风骑不会越境攻击燕国吗?威国现在的处境非常艰难,除了之前的溃败之外,导致威军损失惨重,现在威国境内也有着风军的身影,长丰郡被封锁,易衡依然可以从渠四郡绕路,借用韩国的走廊袭击燕国本土。
韩国现在也是无力阻止风骑的入侵,只能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减少己方的损失,哪有余力形成封锁线,驱赶入侵的风军。
所以燕国堵不住,封不死,到处都是漏洞,边境线形同虚设,风骑只要想进入,就能轻松地入侵,燕国的补给压力非常大。
易衡意识到燕国乃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要吃掉长丰郡,这一点跟当初的楚国非常相似,易衡为了大局考虑,之前就放弃过长丰郡,直接让给了楚国。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长丰郡与威国和楚国接壤,但是只有一道关隘叶峰关,只能阻拦一面的攻击,威国的一侧乃是开阔地,没有关隘可以防御,只能采取屯田的办法,形成一定的阻碍,但是只能延缓和示警,无法有效地阻止大批敌军入境。
易衡再次在地图上标注出了地点,开始下达命令,调遣张燕、赵虎、曹佳和吕宗。
首先要确保函玉关,留下一道口子,不论是撤退还是攻击,都要掌握在风国的手中,哪怕最终失去了长丰郡,也能从函玉关出关攻击,确保一个钉刺,一直扎在长丰郡附近,让燕国不得不分出将士防御函玉关。
同时以筱风郡为后勤大仓库,加强进攻和防守,确保长丰郡沦陷之后,筱风郡随时能卷土重来,重新抢回被占领的城池。
双方在长丰郡展开了拉锯战,楚国和齐国都是作壁上观,没有出兵的打算,北方三国则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匈奴开始出现在境内,疯狂的烧杀劫掠,并且风骑也没有停止破坏和骚扰,北方三国的处境皆是十分危险,哪有余力支援燕国。
风国同样的吃紧,将士不断在牺牲,后勤的压力非常沉重,完全是在咬牙坚持。
郑幡占领叶峰关和城池之后,采取了较为保守的策略,没有急于攻击长丰郡其他城池,而是加强驻防,确保占领的区域固若金汤,能够相互支援,防止出现重兵围城的事件发生。
易衡同样没有轻易进攻,开始建设营寨、哨楼,到处挖掘战壕,架起了木质栅栏,用于抵抗骑兵的冲击和弓弩手的箭矢,等待着燕军的下一步行动。
易衡一点也不着急,长丰郡可以丢失,所以没有必要强行夺回城池,燕国决心如此大,势必要攻击,作为人数较少的一方,还是坚守要稳妥一些,风国现在也死不起,将士不能损失太多。
燕国已经摆明了马车,要开始拉锯战,易衡没有办法,只能分兵驻防各大城池,并且派出了大量的风骑游走,负责串联和攻击,只要燕军胆敢重兵围城,风骑就会第一时间赶到,所以各大城池没有驻扎太多的将士,一座城大概就5000到1万人。
郑幡反正就慢慢推进,仗着人数较多的优势,直接一次性攻击4座城池,想要看一看风军如何破局。
易衡的做法是猛烈攻击一处,燕军固然能打下剩余的3座,但是被风骑重点照顾得燕军损失非常惨重。
并且燕军打下三座城池非常不容易,易衡亲自率领大军赶到另外一处,与城内守军配合,打散了围城的燕军。
针对叶峰关的骚扰一直没有停止,易衡采取截断粮道的办法,阻击运输到叶峰关的辎重队,逼迫燕军怎么能从楚国境内运输,这样一来的话,不仅让燕军绕道许多路程,更是埋下了隐患。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