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衡制定了标准,没有攻打之前,主动来投,属于起义,给予极高的待遇,围拢城池后,打开城门投降,属于投诚,也能给予较高的待遇,攻破城池,那就是俘虏,不能享受高待遇,但是也不会受到虐待。
这样的方案出现后,韩国境内可谓是风云涌动,许多韩国的大臣已经看不见希望,认为这个时候与其跟着韩国陪葬,还不如直接起义,成为风国大臣。
韩鹴愁眉苦脸,易衡颁布新的政策后,士气不可避免地降低,现在韩鹴要处理的事情乃是防止哗变,而不是防止风军攻破城池,可谓是相当的可笑。
韩鹴现在举步维艰,每日都会出现逃兵的事件,根本没有办法防护,并且韩王也不坚定,一直不给他明确的说法,韩鹴认为此时守城没有用了,风军一路势如破竹,还坚守的话,只会丢失更多的城池,必须要主动作战了,哪怕会面临必败的局面。
韩国如此脆弱,就这样被风军平推,这也出乎了燕国的预料,燕王发现韩国根本无力抵抗风军入侵,如果还采取之前的策略,怕是根本收不到成效,无奈之下,只能提前发动计划,让燕军快速进入韩国境内,不要让褚良打下韩国国都。
燕国派出大军后,褚良立马得知到了消息,没办法攻打韩国太过于顺利,基本上没有折损太多的将士,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数十座城池,这让褚良的压力骤降,可以安心地派出探马巡查周围的情况,燕军大部队一开动,马上就被探马侦查到。
燕国现在也是疲软不堪,燕王只敢派出10万大军,不敢强行20万将士,害怕被后勤负担太重,哪怕韩燕两国接壤。
褚良派出使者警告燕国,如果燕国胆敢入境的话,等同于向风国宣战,其中的后果燕国自己掂量,别忘记风燕两国尚有停战的协议。
燕王自然不会惧怕撕毁协议,这玩意跟纸一般脆弱,开战又如何?燕王根本不在乎,直接让人驱赶风国使者,告知不用入境宣战,现在燕国就正式向风国宣战,理由很简单,不忍心看见邻国被风国吞灭。
燕国的加入让韩王底气稍微足了一点,于是命令韩鹴坚守不出,千万不要上头出城与风军决战。
韩鹴只能遵守诏令,由于燕国的宣战,加上韩鹴不断地安抚,总算是稳定了军心,大规模的逃逸事件勉强止住。
韩鹴心里非常清楚,一旦燕军惨败的话,军心将会再次涣散,到时候就没有办法阻止了。
燕王采取重兵入境,压迫风军的策略,首先占据城池,形成包围之势头,准备与韩军两面夹攻风军。
韩王不敢出兵,直言韩国军士数量极少,根本无力出城攻击风军,劳烦燕军驱赶出或者打溃,到时候风军占领的数十座城池,可以无条件割让给燕国,并且同意成为燕国的附庸国,韩王执臣子之礼,不再以诸侯王自称。
韩王此刻为了保全韩国,也不顾尊严了,一切不合理的协议全部答应,只要能赶跑风国,但是忘记一个问题,燕国为何不直接吞并韩国,留着韩国当附庸意义何在?现在的韩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根本没有一战之力,全是些乌合之众。
易衡对于燕国的介入也不意外,10万燕军而已,对于褚良的压力并不大,并且燕军真有信心帮助韩国保卫领土,怕是在一旁摇旗呐喊,消耗韩国所剩不多的资源,慢慢等着风军围攻韩都,然后才会出兵攻打。
燕王这点小计谋,早就被易衡看穿,褚良同样也看穿了燕军的把戏。
燕军入境之后,只是接管了城池,并没有大决战的意思,一副局外人的表现,很显然不打算为韩国抵挡风军。
褚良一看就乐了,既然燕军不打算动手,他可不打算僵持下去,一声令下之后,马上开动军队包围郡府,也就是韩鹴率领大军驻防之地。
韩鹴自然是马上发出求救的信号,告知燕军可以行动了,韩军坚守郡府,燕军袭击风军后背。
但是燕军仿佛看不见狼烟一般,一直没有集结大军出动,依然待在城池之中,默默地注视着风韩两方。
韩王也很着急,不停地催促询问燕军不肯出兵的理由,此时韩鹴岌岌可危,已经被风军团团包围,燕军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燕军不来,褚良就让投石车不停地轰击,一刻也不停歇,大量的炮石无情地砸向郡府建筑,城墙反倒是没有受到重点照顾。
韩鹴如坠冰窟,褚良没有轰击城墙和城门,而是轰击城内建筑,这是在打击城防军的士气,逼迫韩军出城一战。
这种杀伤力很小,对于城内军民无法造成太大的伤亡,但是对于士气打击非常严重,炮石真就是不要钱一般,郡府城内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残檐断壁,以及血水染红的地面。
韩鹴等了足足一周的时间,褚良同样轰击了一周,郡府之内已经没有建筑可以轰击,褚良只能轰击城墙和城门,一段城墙已经被砸塌,露出了巨大的口子,郡府内的资源倒也充足,支撑几个月绰绰有余,问题在于郡府内军民看不到希望,援军一直没有出现,哪怕城内粮草能支撑一年又如何,依然是一座孤城,迟早要被风军拿下。
褚良已经派出了骑兵来到城墙下劝降,承诺韩鹴如果现在投降的话,算作投诚的标准安顿,但是非要等到风军攻城的话,那就只能算俘虏了。
韩鹴下令射箭驱赶前来劝降的风骑,命令军民全部出动,尽快修好被砸塌的城墙。
——内容来自【咪咕阅读】
一秒记住www点dier22点com,最新小说等你来